郑绪梅,王 琳*,田金萍,孙国珍
(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江苏 南京 210029)
急性心肌梗死指的是由于患者冠状动脉急性闭塞,引发持续性缺血,进而导致局部心肌坏死。该病症发病率较高,患者常表现为持久且剧烈的胸骨后疼痛,临床并发症包括心源性休克、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发热、胸痛、形成血栓等。采取有效临床护理措施,可减少急性心肌梗死并发症发生几率,提高患者抢救成功率,避免患者病情恶化。相关文献指出[1],急性心肌梗死临床护理中,对重要生命体征包括体温、血压、呼吸、心律、心率等方面进行监测,可及时发现患者异常情况,采取相应治疗措施,减少患者死亡率,其临床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为进一步探析急性心肌梗死护理中重要生命体征监测和观察作用,本文将我院在2016年3月至2017年3月期间收治的4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具体报道如下。
选取我院在2016年3月至2017年3月期间收治的4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其中男性患者28例,女性患者12例,年龄32-83岁,平均(60.09±2.37)岁。心肌梗死分类:19例患者前壁心肌梗死,11例患者下壁心肌梗死,9例患者急性前壁、下壁心肌梗死,1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且右心室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伴有糖尿病患者5例,高血压患者10例,慢性支气管炎患者3例;监测过程中出现休克患者7例,心律失常患者14例,呼吸衰竭患者2例,心力衰竭4例以及合并肺部感染患者1例。所有患者根据临床心肌梗死诊断标准确诊。
监测并记录患者各项生命体征,提高临床治疗效果。(1)体温监测观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病24-48h内极易出现体温升高,护理人员定时测量患者体温,如患者体温升高后<39℃,一周内维持在37℃-38℃,属于正常反应。研究表明,患者心肌梗死范围越大,体温变化程度越高,记录患者发病后体温变化,有效预估患者心肌梗死程度。此外,当患者合并其他感染等并发症时,体温也随之升高,若患者体温升高>39℃,一周后体温持续发热无下降趋势,需采取有效措施,找出发热原因,治疗原发性病症,降低其他原发病疾病对急性心肌梗死治疗的影响。(2)心率监测观察。患者出现疼痛、低血压、紧张等情况时,心率常急速加快。护理人员需密切关注患者心率,如心率>110次/min或<50次/min,应实施相应措施,避免意外情况发生。(3)呼吸监测观察。患者心绪平稳、疼痛缓解时,呼吸频率正常;患者受疼痛、心理焦虑、极度紧张、兴奋等刺激时,神经活动异常亢进,可引发呼吸困难或呼吸过快。呼吸困难严重时,患者呼吸频率仅为30-40次/min。急性左心衰竭伴有肺水肿患者,可出现阵发性呼吸困难,同时产生面色发白、紫绀、持续性咳嗽、粉色泡沫痰等临床症状。护理人员如监测患者呼吸出现以上情况,须立即通知医师,减少死亡率。(4)血压监测观察。患者急性心肌梗死发病后2-72h内,通常呈现血压降低状态,且75%患者血压降低发生于24-48h内。临床数据显示[2],血压下降时间与患者梗死面积成正相关,同时年龄因素、心肌梗死时间、心律失常等也与血压降低联系密切。护理人员需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择适宜的血管扩张剂等扩血管药物,做好预防措施,增加急性心肌梗死高龄患者生存率,加强临床护理力度。血压降低属于急性心肌梗死严重并发症的早期临床表现,疼痛期无需做特殊处理,但应关注患者是否出现尿量降低、微循环衰竭症状;疼痛期过后如患者收缩压<80mmHg,且出现面色灰白、大汗淋漓、尿量减少至<20ml/h、皮肤湿冷、情绪烦躁不安、甚至出现休克等症状时,护理人员须高度重视,准确判断并及时处理。(5)心律失常监测观察。心律失常是急性心肌梗死严重并发症中的一种,其中房室传导阻滞、室性心律失常、束支传导阻滞、加速性室性自主心律等比较常见。患者发病7-14d内,心律失常发生率较高,且多发生于发病24h内,同时伴有头昏、晕厥、乏力、烦躁等临床症状。护理人员心电监测工作中,需及时关注患者心律,严密监测患者是否出现室性过早搏动现象,当患者室性过早搏动达5次/min及以上,呈现短阵室性心动过速或成对出现时,提示将出现心室颤动、室性心动过速。护理人员应当立即通知临床医师,采取有效措施消除心律失常现象,降低心律失常进一步发展导致患者猝死的几率,提高患者生存率。
本组4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病情好转或痊愈患者37例,临床治疗有效率为92.5%(37/40),3例患者因急性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因素死亡,占7.5%;
急性心肌梗死发病诱因包括体力负荷过重、情绪激动、寒冷刺激、通便不畅、暴饮暴食、长期吸烟饮酒等,临床表现为剧烈性疼痛、神志障碍、休克、大汗淋漓、呼吸困难、低血压、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随着医疗条件的不断发展,临床监护水平逐渐提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死亡率逐渐降低。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重要生命体征进行监测,通过患者体温、呼吸、血压、心率等体征变化情况,可直接发现并掌握患者病情现状,接收预警信号。在患者疾病发生发展初期护理人员即可通知临床医师,采取有效治疗措施,进而减少、预防严重并发症的发生,降低患者住院时间和经济费用,减轻患者患者临床症状,为患者选择合适的扩血管药物,提高患者临床治疗有效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