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培培
(南通市第一人民医院肝胆外科,江苏 南通 226001)
在临床常见结石类疾病中,胆囊结石属于发生率较高类型,且病发群体以中老年为主。在临床手术方案持续完善的情况下,对于胆囊结石类患者的治疗效率在绝大程度上得到提升。而为帮助患者能够尽快得到恢复,更需要对护理工作进行优化。快速康复护理,为临床较为新型护理理念,以加快患者恢复速度为目的,帮助患者得到恢复。本研究就主要对快速康复护理在该类患者中的运用效果进行分析。
本研究以对比护理模式展开,选取70 例,为2018 年7月~12月所接诊,取组中35例,以常规方式展开护理,即对照组,余下35例则需要给与快速康复护理,即观察组。对照组男20例,女15例,年龄在34~66岁间,均值为(46.82±1.34)。而观察组男18 例,女17 例,年龄在31 ~69 岁间,均值为(45.18±1.08)。以上对比P>0.05。
对照组在手术期间,各方面护理操作均按照常规方式进行展开,详细为患者讲解在术前各方面准备工作,并做好对应术中配合操作以及术后病症监测、指导工作等。而观察组则需要展开快速康复护理,细节如下。
(1)术前干预。为保障手术的顺利性,缩短手术时间,在手术前必须指导患者做好对应准备工作。护理人员需将手术方案大致对患者进行讲解,帮助患者对自身手术过程存在有较为清晰认识。同时,对患者心理状态进行有效评估,对于负面心理较为严重患者及时展开心理疏导,帮助患者正确心态面对手术。术前不常规进行肠道准备,术前禁食6小时,同时指导患者在手术前2小时服用10%葡萄糖溶液250 ml[1]。
(2)术中干预。在手术期间,需做好该部分患者保温工作,需将室温控制在25度左右,其静脉给药时需要将药液预先进行加热处理,同时结合患者具体情况,可在手术台上合理使用电热毯,确保患者在手术期间体温处在正常范围内。术中护理人员需患者各方面体征变化情况密切进行观察,一旦存在异常,需及时处理。同时,需积极与患者进行沟通,达到对注意力转移的效果。
(3)术后疼痛管理。术后的镇痛原则包括预防性镇痛加多模式镇痛。在预防性镇痛方面,应用非甾体药物。多模式镇痛包括镇痛泵的使用。重视对患者的健康教育,改变疼痛观念,解除患者让不愿意报告疼痛,害怕成瘾或副作用等疑虑。
(4)术后早期进食。全麻清醒后,可饮用少量温开水每两小时一次。每次20 ml。(以一瓶矿泉水瓶盖为准,一满瓶盖约为5 ml)。及时评估患者是否存在有异常症状,根据患者病情合理增加饮水量。遵医嘱6小时后予以流质饮食,少量多餐。以无腹胀不适为宜。若无明显腹胀不适主诉,可过度到半流质。无需等到肛门排气。正常饮食同样需要以清淡食物为主,减少对过于辛辣以及油腻食物的摄入,以免促使患者胃肠道受到刺激[2]。
(5)指导患者术后早期进行活动。术后当天每2小时翻一次身,翻身时注意用手保护伤口。术后第二天床边站立,床边坐椅子,累计活动时间1小时(经主管医护人员评估后),第一次下床活动者,在责任护士指导下先床上半卧位30秒无不适,再坐于床边30秒,无不适后在陪人陪同下站立床边。术后第三天出院,走廊散步。
(6)对补液量进行控制。为促使该部分患者尽快得到恢复,更需要做好补液量控制工作。手术当日补液量不得超过1500 ml,且在患者进食后则需要逐步下调补液量[3]。
研究中需对患者排气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以及护理满意度进行统计。
研究中与两组有关各数据都以SPSS 19.0进行处理,以百分数对计数数据表示,以x2检测,而计量数据以均值±标准差表示,t检测,P<0.05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
在排气时间上,观察组为(5.22±1.23)h,对照组为(8.73±1.35)h,对比P=0.007,t=8.082。在下床活动时间上,观察组为(7.12±1.88),对照组为(10.62±1.55)h,对比P=0.011,t=7.683。在护理满意度层面,对照组为74.29%(26/35),观察组为97.14%(34/35),对比P=0.002,x2=10.082。
借助手术对胆囊结石患者进行治疗已经成为临床治疗该疾病最为主要方式,虽然在各类微创手术的帮助下,已经将术中对患者造成的损伤进行控制,但为促使患者在术后尽快得到恢复,还需要从护理层面处理给与干预[4]。借助快速康复护理促使手术患者在术后短时间内得到恢复,已经逐步在临床得到推行。在该护理模式的帮助下,通过告知患者术前、术后等方面注意事项,并给与针对性干预,可加快患者恢复速度。
在本次研究中,我院就将快速康复理念于观察组35例患者中进行运用,对比可知在该护理方案的作用下,确能达到帮助患者尽快恢复的效果,可在临床持续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