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书娟,管文娟,杨 东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南区神经外科,安徽 合肥 230036)
中心静脉置管是各种外科大手术及危重症患者常用的静脉输液通路,能够较长时间留置使用,其中双腔中心静脉导管在临床应用更为广泛。集束化护理(Cluster Based Care)是将循证文化引入床边管理并为重症患者普遍存在的某种疾病创造最佳的实践指南[1],此护理模式在实践应用过程中,始终按照“循证实践指南”要求开展护理工作。在实际应用期间,指的就是一组护理干预方式,其各元素都需要经过临床研究证实,确保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显著。在共同实施多个元素的基础上,效果明显高于某一元素单独实施的效果。
于2017年1月—2017年12月期间,我院200例双腔中心静脉导管置管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的形式将其平均分成实验组(n=100)和对照组(n=100)。其中,对照组男性45例,女性55例,其中经颈内静脉穿刺的中心静脉导管64例,经锁骨下静脉穿刺的中心静脉导管36例;观察组男性58例,女性42例,其中经颈内静脉穿刺的中心静脉导管59例,经锁骨下静脉穿刺的中心静脉导管41例。通过对两组患者性别与年龄对比研究发现,组间差异不明显,组间对比呈现为P>0.05,具有可比性。
病例纳入标准:①病程中院内置入双腔中心静脉导管者;②神志清楚能够配合者③年龄18-75岁;④患者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⑤经伦理委员会批准。病例排除标准:①外院带入的中心静脉置管;②精神障碍或认知功能不全者;③依从性及配合度较低者。
对照组行基础性中心静脉导管护理。
观察组采用集束化中心静脉导管护理方式。①成立静疗组集束化护理小组,拟定中心静脉导管的集束化护理措施;②制定双腔中心静脉导管标准维护流程,几经临床实验最终定稿;③制作双腔中心静脉导管维护视频及冲封管操作视频;④具体维护要求:严格无菌操作,使用专用导管换药包,先使用75%酒精避开穿刺点,彻底清除周围皮肤上的皮脂、胶痕、污垢等,采用顺-逆-顺时针的方向进行消毒,再使用碘伏棉球彻底消毒穿刺点、导管、导管周围皮肤、以及双腔导管的连接分叉处,亦采用顺-逆-顺时针的方向进行消毒,充分待干;⑤导管固定:充分展开患者穿刺处皮肤,避免褶皱,使用10cm×12cm无菌透明敷料采用无张力的方法进行固定,将穿刺点、导管及导管连接处的2/3固定在透明敷料下,保持穿刺点尽可能位于透明敷料中心位置,使用伤口敷料采用高举平台法进行连接处的加固固定;⑥双腔导管进行单双日标识,根据日期单双来进行静脉输液及管腔的维护;⑦规范的冲管及封管操作:冲管液及封管液均选用0.9%NS,冲封方法采用脉冲式冲管方法,封管采用正压封管;⑧要严格消毒接头,并且在输液之前,应使用碘伏棉签消毒接头。需要注意的是,具体的消毒时间要控制在15秒左右。而且,在接头被更换以后,坚决不允许和导管再次连接;⑨健康教育:具体交代导管留置导管的目的、导管的作用、优点、注意事项等。
比较分析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非计划性拔管率、护理满意度[2],采用自制的患者对留置中心静脉导管过程中的满意度调查表评价患者对中心静脉导管集束化管理的满意程度。
临床上在危重症患者及大手术患者的护理中,中心静脉导管视作为生命通道,其可为患者治疗与抢救提供便捷。近年来,在现代医疗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静脉输液治疗新进展的逐渐普及,然而在临床治疗与护理的过程中,仍有部分护理工作人员的操作与护理方式缺乏合理性,直接增加了中心静脉导管相关并发症发生几率与非计划性拔管发生几率,影响患者预后[3]。在临床治疗双腔中心静脉导管患者的过程中,将集束化护理管理模式合理应用于其中,能够有效改进并完善多种护理措施,并且形成主体,针对患者实施必要的护理操作。这样一来,即可确保综合护理质量与效果的全面提升。
根据以上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采用集束化中心静脉导管护理方式,并发症发生率及非计划拔管方面均低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
综上所述,集束化护理应用于留置中心静脉置管患者中可降低中心静脉导管相关并发症,降低非计划性拔管率,提高患者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