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玉梅
(扬州市江都人民医院,江苏 扬州 225200)
心血管疾病已成为临床高发疾病,临床常用的治疗方法是心血管介入治疗,治疗时创口较小,利于患者术后恢复。不过,由于介入治疗属于新型治疗模式,护理人员也要不断提高自身技术和水平,才能在介入手术治疗过程中更好的配合医师完成手术[1],使患者更好的配合介入治疗。本次取100例患者分组实施不同护理措施,结果对比如下。
选择2018年4月~2019年4月我院收治的100例行心血管介入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研究对象均知情本次研究并签署了同意书,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分组研究,随机将100例患者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男32例,女18例;年龄48~82岁,平均(67.2±3.8)岁;手术类型:38例冠状动脉造影,12例支架置入术;观察组男37例,女13例;年龄48~82岁,平均(67.6±3.5)岁;手术类型:37例冠状动脉造影,13例支架置入术;2组一般资料对比无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护理人员在临床注意观察患者脉搏、心率、体温等生命体征变化情况,将患者各项指标及时上报医师处理,为患者进行健康教育。观察组实施微创临床护理路径,介入科护理人员组建护理小组,由护士长任组长,其他护士任组员,经过讨论后为患者手术中制定临床路径表格,根据表格开展各项护理工作如:①手术操作配合。介入手术时,护理人员要熟练掌握每一项手术操作和步骤,可以密切配合操作医师,可以准确、及时将器械为医师传递,使患者所有穿刺操作可以顺利完成。对所有不同类型和用途的导管要熟练掌握,根据压力系统与术肢连线进行牢固的固定后,避免患者术中肢体突然动作影响手术的顺利进行,也能有效避免因躁动引起导管发生移位。手术全程,介入科护理人员都要保证患者的静脉通路保持在通畅状态。②术中观察。手术室手术过程中,介入科护理人员要密切观察患者的呼吸、心率、血压等生命指标的变化情况,经过密切监测,及时为医师上报患者的状态,以便患者发生异常时及时上报手术医师处理。③术后配合抢救。护理人员在巡视病床时,患者发生异常时要及时抢救,将患者去枕平卧,监测血压与心率,及时为患者建立静脉通路,维持有效的循环血容量,将100mg多巴胺与葡萄糖250ml混合后为患者静滴,至患者血压稳定[2]。
观察并记录2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评分、住院时间、健康教育掌握评分等指标。其中护理满意度评分根据我院自拟调查问卷进行调查,以100分为满分,以得分高表示护理满意度高。健康教育掌握评分根据我院自拟心血管健康知识调查表统计分析,以10分为满分,以得分高高于健康教育掌握情况较好[3]。
应用SPSS19.0统计软件分析,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若检验结果显示P<0.05,表示两组数据间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护理满意度评分(94.52±2.85)分优于对照组(72.18±5.12)分,t=17.1510,p=0.0000,2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
观察组住院时间(5.28±1.10)d短于对照组住院时间(7.89±1.52)d,t=14.8571,p=0.0001,2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
观察组健康教育掌握评分(9.30±0.31)分优于对照组(7.05±1.32)分,t=17.5427,p=0.0000,2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
医院护理人员对心血管介入手术患者开展的护理服务时要严重遵守微创路径表格内容,手术时面对突发情况可以及时分析情况给予干预,手术中要及时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术后观察患者各项生命指征变化情况,预防各种突发情况。护理人员要掌握微创临床护理路径各项技术,具备观察和应急能力,才能使心血管患者接受心血管介入治疗时得到有针对性的护理服务,从而提高临床治疗效果,保证患者的临床治疗安全。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护理满意度评分优于对照组,观察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观察组健康教育掌握评分优于对照组,2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与他人研究相符[4]。可见,介入治疗患者应用微创临床护理路径效果理想,可以提高护理满意度,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值得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