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军武,王凯,孔祥荣(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心血管外科,天津 300192)
随着心脏移植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多的晚期心衰患者接受了心脏移植,而心脏移植术后供心可能再次因多种原因出现心功能衰竭,此时再次心脏移植可能成为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综述再次心脏移植(RTx)相关的研究进展。
原位心脏移植是终末期心脏病的最为有效的治疗方法,国际心肺移植学会(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Heart and lung Transplantantion,ISHLT)报告全世界已经进行了超过10万例心脏移植手术。随着免疫抑制剂、心脏保存技术、手术技术、供体和受者的选择、排斥反应监测等方面的进步,心脏移植受体在术后30 d、1年和5年的存活率分别为90%、86%和70%。全球每年接受心脏移植的患者近5 000例,而对于心脏移植患者,近期可能出现急性排斥反应、感染、移植物失功等,而中远期的排斥反应、感染、移植物血管病变等均可导致移植心脏功能衰竭,而不得不接受RTx,而全球RTx的临床经验相对有限。对于移植物血管病变以及瓣膜病变,目前采用了冠脉球囊成形、冠脉支架置入、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瓣膜修补术及机械循环辅助装置等方法。然而,RTx仍然是更有效的心脏移植后心功能衰竭的治疗方法。考虑到器官短缺,RTx与首次心脏移植(HTx)的预后相对较差,RTx须慎重评估[1-2]。
再次心脏移植的适应证主要包括:① 移植物血管病变;② 急性排斥反应;③ 早期移植物功能衰竭;④ 不明原因的心功能衰竭等。Rizvi等[2]报道再次心脏移植以移植物血管病变为主(61.5%),急性排斥反应为24.7%,首次移植后早期心功能衰竭为19.1%,不明原因的慢性心衰为27.1%。RTx中其中约35.2%患者为首次移植后30 d内完成。RTx距HTx平均时间间隔为5.03年。 HTx的相对禁忌证包括:① 移植6个月以内虽然经规范化的抗排斥反应治疗,仍然持续出现急性排斥反应,并且心功能持续恶化者;② 对于首次移植后应用机械辅助的患者须更加谨慎选择RTx;③ 年龄超过60~65岁以上;④ 其他如首次移植后患有淋巴细胞增生性疾病等特殊情况[3]。
早期的文献报道显示全美有13个移植中心进行了RTx,1年生存率仅为60%,但再次移植和原移植受体之间的排斥反应、感染和心脏同种异体移植物血管病变发生率并无差异。1982年1月—2003年6月,ISHLT的登记数据共有56 609例患者接受心脏移植,其中1 125例患者接受了再移植,仅占移植受者总数的2%。在国际移植注册系统中,自2000 — 2005年共登记364例再次心脏移植,临床数据分析中显示其1、3、5年移植物存活率明显低于首次心脏移植者(分别为82%比86%、70%比80%、58%比73%,P<0.001)。文献显示再次移植后的效果明显受移植间隔时间的影响,两次移植间隔2年或更短,其1年生存率低于60%。然而,如果再次移植间隔大于2年,1年生存率接近80%,明显缩小与首次心脏移植的生存率差距[2,4]。
尽管有人认为再次心脏移植可能需要更强的免疫抑制治疗,但其实接受再次移植的患者已经为长期免疫抑制状态,术后可能需要相对低剂量的免疫抑制治疗,这样才可能减少术后感染及肿瘤的发生风险[5]。再次移植的术后排斥发生率与首次移植相似,术后免疫抑制策略与常规心脏移植并无明显区别,免疫抑制用药同样需要考虑患者年龄、病种、首次移植后是否存在排斥反应、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 leukocyte antigen,HLA)配型、药物毒性、肾功能情况、感染、肿瘤等[6-7]。
对于儿童的再次移植,由于移植心脏可能衰竭,儿童受者接受再次移植(有时还需要第三次移植)的可能性很大。一组来自美国器官共享联合网络(United Network for Organ Sharing,UNOS)的数据显示,在1987—2004年期间4 227例儿童心脏移植受者中219例接受了再次心脏移植,其主要原因为移植物血管病(51%)、原发性失功(21%)、急性排斥反应(9%)、慢性排斥反应(7%)、超急排斥反应(3%)及其他原因(10%)。平均移植间隔时间为(4.7±3.8)年,6个月内的再次移植风险明显大于6个月以后的再次移植,尤其对于在6个月内的原发无功情况,不能再次接受心脏移植[2,9]。
国际上考虑到心脏供体的短缺,再次心脏移植相对风险较大,对于供心的分配往往需要伦理与心脏专业团队全面慎重的评估。再次心脏移植主要面临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① 供心的短缺;② 近期的(<6个月)再次心脏移植的低存活率;③ 受体体内抗体对再移植后结果的影响以及脱敏的必要性[8];④ 再次移植后的免疫抑制治疗调整;⑤ 再次移植后的移植物血管病;⑥ 长期免疫移植剂所致的慢性肾功能不全的处理;⑦ 心肾联合移植受体评估与处理等[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