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燕
(江苏省盐城市大丰人民医院,江苏 盐城 224100)
患者,男,34岁,于2016年5月5日因“高处坠落伴昏迷2h”为主诉急诊收住院。体检:浅昏迷状态,对光反应迟钝,体温36.2℃,脉搏126次/min,呼吸22次/min,左枕部头皮肿胀血压进行性下降,四肢冰冷。CT诊断:“右侧额颞顶硬膜下肿胀、左侧颞叶脑挫伤、脑肿胀、蛛网膜下腔出血、左下肺部挫伤”。急诊予以全麻下行“脑挫伤病灶清除+开颅右侧额颞顶膜下血肿”手术,术后入住ICU病房。
开颅手术24~48h内颅内出血可能性较大[4],予以心电监护、密切观察、生命体征、瞳孔变化,认真记录并关注患者是否出现呕吐及呕吐物颜色、形状;硬膜外引流管中液体颜色、性状,保持颅内压在适宜的状态下。
针对局部压迫时间较长部位,重点观察压迫点皮肤温度、颜色等表面状况,可在压迫处皮肤涂抹润滑剂或垫气圈,避免压疮出现。运用口腔清洗和擦拭方法保证口腔清洁,护理液使用氯已定口腔护理液,每6h/次,4次/d,清洗时保证口腔内清洗液不残留,避免患者误吸。用无菌生理盐水纱布盖住张口呼吸患者的嘴唇,湿化空气,防止异物进入口中。口唇干燥者外涂凡士林,口唇保持湿润。保证尿管通畅,定期更换患者内裤,保持外阴清洁。病房内通风、清洁,减少人员探视,定期更换床单保证清洁、干燥,做好护理家属院内感染相关知识培训。
及时吸出呼吸道分泌物,减少吸痰频率,吸痰前控制吸氧浓度,可以予以高浓度吸氧5min,避免低氧血症对脑组织造成持续性损害;每天叩背10~12次,用空心掌或其他辅助工作从肺底从下而上反复叩击,手法要轻,随时观察患者状态。控制吸痰管插入深度,密切观察患者呼吸、心率、体温等生命特征。每日评估痰液粘稠程度,根据痰液粘稠度制定针对性的雾化吸痰方案,观察其疗效。呼吸道持续温湿化吸氧工作保证无菌进行,可以采用灭菌注射用水,同时根据痰液粘稠程度控制时间,做好呼吸道温湿化管理。
左侧卧位与平卧位交替,翻身2h/次,床头抬高30°,30min/次,2~3次/d。
一般24~48h后可以进行营养供给,予以高热量、高蛋白、维生素A、C、E等营养物质较高食物,增强患者抵抗力。根据病情进行鼻饲或口服饮食[5]。鼻饲条件:24h消化道未出血或颅内压正常,首次鼻饲予以米汤,严格控制进食食量和速度。鼻饲完成30min以后保持原卧位(床头抬高30°),避免呛咳、误吸导致肺部感染。
在实施各项护理及治疗操作之前用消毒液洗手;呼吸肌、雾化器、湿化器、吸痰器等医疗器械专人专用,专人定期严格消毒并形成记录存档,严格消毒管理;一次性使用设施如吸痰管、一次性手套等用完后及时销毁;感染患者隔离治疗,其所在治疗室、病房等空气、地面、使用器械及时消毒,避免交叉感染。
主动了解患者家庭背景,入院时向患者及家属详细介绍治疗和护理各项操作流程,以及日常护理注意事项,可以定期开展讲座、发放宣传册或面对面沟通加强健康知识教育,做好家属心理安抚工作,消除紧张、焦虑情绪,积极配合治疗、护理工作。
术后患者入住ICU病房,予以胸带固定、补液、利尿、止血、抗感染、营养支持等治疗。6月23日患者能正确回答问题,肺部未进一步感染,脑梗死未进行性加重,未发生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转当地医院继续康复护理治疗。2周后患者顺利出院,后期对该患者随访3个月,未出现后续并发症及不良反应,患者顺利康复。
重型颅脑损伤合并肺挫伤是一种较为严重的疾病,具有伤情复杂、病情多变等特点,两者疾病联合相互影响易形成恶性循环,加大伤后肺部感染几率以及脑损伤严重[6]。因此,寻找一种具有针对性且符合此类型疾病特点的护理模式迫在眉睫。重型颅脑损伤合并肺挫伤患者护理需要医护人员连续监视病情变化,细心、周全的护理是减少并发症发生的根本保证,后续健康教育是提升患者生命治疗的有效方法。现阶段,严格病情关注、优化症期管理、稳定促进恢复、全面贴心护理是对重型颅脑合并肺挫伤患者护理的关键所在[7],护理工作有条理、有重点、有流程、有标准,保证患者后续身体恢复向着良好的方向进行。本案例显示,护理人员要具有全面性观念,把不同部位的创伤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关注,与生命体征动态变化相关联考虑,防止将注意力固定在表面创伤而忽略隐蔽的严重损伤,耽误最佳治疗时机,加重患者病情。重型颅脑损伤合并肺挫伤患者护理是一种以患者为核心,加强呼吸、体位、饮食、环境、基础的全面人性化护理,对降低肺部感染几率、缩短住院时间、提升临床护理效果具有良好的作用。护理人员必须掌握多门学科知识,有时需要联合会诊、护理及合作,对护理人员临床知识储备提出更高的要求。密切关注患者病情变化情况,针对性的采取干预措施,预防其他病症出现,保证患者顺利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