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小倩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山东 济南 250000)
随着生活水平的改善与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的饮食习惯、生活方式出现了巨大的改变,生活节奏的加快、工作压力的加大以及长期缺乏身体锻炼,使得我国居民普遍处于“亚健康”状态,再加上环境污染问题的加剧,导致我国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率逐渐提高。临床诊断呼吸系统疾病,需要经过护理查体程序,也就是采取视触叩听等手段,准确掌握患者的体征变化情况,做到及时发现病情,以便于及时治疗。
临床上对呼吸系统疾病患者进行护理查体的时候,需要保持室内光线良好、温湿度适宜。患者通常情况下取仰卧位、坐位,将上衣脱掉,充分暴露腰以上的胸部。检查者站在患者的右侧,严格按照视诊、触诊、叩诊、听诊的流程进行查体。呼吸系统疾病护理查体中,需要用到听诊器、体温计、血压表、压舌板、手电筒、记录本以及笔等器械。护理查体过程中,应尽可能地减少患者体位变动,而胸部主要分为前胸部、后胸部、侧胸部。面对这样的问题,在对呼吸系统疾病患者进行护理查体的过程中,可以先要求患者取仰卧位,行前胸部、侧胸部的护理查体,然后让患者取坐位或者是左侧卧位,转移到患者背面,行后胸部的护理查体。
一是呼吸运动。主要是看患者是否出现呼吸苦难症状,若患者存在呼吸苦难症状,则需看是吸气性呼吸困难还是呼气性呼吸困难[1]。首先,吸气性呼吸困难,患者吸气的时候,气流无法顺利进入肺内,导致肺内负压极度上升,锁骨上窝、胸骨上窝向内凹陷。多见于肿瘤压迫、气管异物等气道阻塞性呼吸系统疾病。其次,呼气性呼吸困难,患者呼气的时候,气流无法顺畅地呼出,导致肋间隙膨隆。多见于阻塞性肺气肿、支气管哮喘等呼吸系统疾病。
二是呼吸频率。主要是看患者是否存在呼吸急促、呼吸过慢症状。测量呼吸频率的时候,检查者将手指置于患者脉搏位置,视线置于患者胸部,进行呼吸频率计数。正常静息状态下,成人的呼吸为每分钟16至18次。呼吸急促:呼吸频率每分钟超过24次;呼吸过慢:呼吸频率每分钟低于12次。
一是语音震颤。语音震颤指的是说话时的胸壁震颤。检查者站在患者前面,将双手放置在患者胸壁上的对称部位,指导患者发“咿”的声音,低音调拉长音,由上而下比较两侧胸壁对称部位,根据振动的减弱或增强,判断胸腔病变、肺部组织密度[2]。存在肺实变或者是肺密度增加的时候,语音传导速度加快,导致患者的语音震颤加强;存在肺气肿、胸腔积液、气胸或者是皮下脂肪较厚,则患者的语音震颤减弱。
二是胸廓扩张度。胸廓扩张度也被称为呼吸运动度,即呼吸时患者的胸廓运动度。测量胸廓扩张度的时候,检查者站在患者前面,将双手放置在患者的肋缘位置,拇指指向剑突,其余四指自然张开,指导患者深吸气,根据检查者双手的对称性、活动度,判断胸廓扩张度。若是一侧受限,则可考虑肺不张、气胸、大量胸腔积液以及胸膜增厚等呼吸系统疾病[3]。
呼吸系统疾病护理查体中,依次叩前胸、背部、两侧,从肺尖开始向下进行逐一叩诊。对前胸部、侧胸部进行叩诊的时候,叩诊板指平行于肋间;对背部肩脚区进行叩诊的时候,叩诊板指平行于脊柱,但对背部肩脚下区进行叩诊的时候,叩诊板指需要平行于肋间。对侧胸部进行叩诊的时候,每侧每个肋间隙需要叩2个至3个部位。
呼吸系统疾病护理查体中,肺部听诊的时候,患者取卧位或者坐位,听诊器不可隔着衣服,需要直接放置在皮肤上。听诊顺序为由前面到侧面再到背面、自肺尖开始由上而下地进行听诊,并要比较两侧。听诊环境需要保持安静,主要是听呼吸音性质、强度的变化情况,重点区别正常呼吸音、异常呼吸音[4]。异常呼吸音主要分为以下几种类型:首先,胸膜摩擦音。胸膜摩擦音类似于两层砂纸摩擦时的声音,可在呼气初、吸气末听到,发声于腋中线下胸部,多见于急性纤维素性胸膜炎等呼吸系统疾病[5]。其次,啰音。啰音主要分为干啰音、湿啰音两种类型,指的是呼吸音的附加音,健康者无啰音。干啰音指的是,空气吸入或者是呼出时出现湍流声,带乐性、音调较高、持续时间较长,可在呼气、吸气时听到,在呼气时干啰音比较明显,多见于气管、细支气管、支气管部分阻塞或狭窄等呼吸系统疾病。干啰音的部位容易发生变换,且性质、强度容易出现改变,可瞬时发生数量增减。湿啰音也被称为水泡音,出现湿啰音的主要原因是呼吸道内存在水肿液、血液、脓液、痰液等稀薄分泌物,导致吸气时气体经过呼吸道的时候产生水泡破裂声。湿啰音通常断续而短暂,多一次连续出现多个,在吸气末比较明显,也可在呼气初听到,部位相对比较恒定,可同时存在小水泡音、中水泡音,性质不容易发生改变,可在咳嗽后减轻[6]。
呼吸系统疾病护理查体过程中,不仅要重视胸部检查,也要注意肺部疾病的肺外表现。例如,结节病可导致浅表淋巴结肿大、皮疹,肺癌、特发性肺纤维化可导致杵状指。呼吸系统疾病护理查体中,必须对视触叩听要一直同仁,不可偏颇,发现病变后,及时采取各种临床检查手段明确诊断,实现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