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山西 太原 030027)
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特殊儿童教育安置有多种不同形式,如进入特殊教育学校、普通学校特教班、普通学校随班就读及送教上门等。受国际全纳教育理念的影响,国内特殊儿童进入普通学校随班就读的比例越来越高,融合教育方兴未艾,2017年普通小学、初中随班就读和附设特教班在校生30.40万人,占特殊教育在校生总数的52.52%[1]。可以看到,一半以上的特殊儿童教育安置方式是在普通学校接受教育。但是,如何使这部分特殊儿童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却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难题。各类特殊儿童普遍存在各种问题行为,使得他们对学校生活适应不良,不仅对特殊儿童自身的学习和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因其问题行为对课堂秩序的影响,还对其他同学形成了一定的困扰。这也是导致各地时有发生的家长联名驱逐自闭症类特殊儿童事件的因素之一。对此,基于ICF视角,通过案例研究,探究在融合环境中,通过各种形式的感统训练,对特殊儿童的情绪和行为问题达成一定的调适效果,希望对特殊儿童康复教育提供借鉴。
在第54届世界卫生大会上,会员国签署了协议《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Functioning,Disability and Health,ICF) ,中文简称为《国际功能分类》 。ICF带来了对残疾和残障认识的革命性变化。[2]ICF从残障人士融入社会的角度,将残障作为一种社会性问题,是个人特性与社会环境形成的复合状态。通过感统康复训练,一方面改善特殊儿童的情绪行为问题,另一方面增强他们与周围环境的互动,提高个体活动参与度和社会适应性。
感觉统合理论是由美国南加州大学心理学博士爱尔丝1969年首先系统提出。她将脑神经科学与发展心理学结合起来研究,得出人类高级而复杂的认知活动的形成过程是通过身体感官与大脑不同部位协同完成的。她认为,只有经过感觉统合,神经系统的不同部分才能协调整体运作,使个体与环境相适应。
感觉统合是指机体有效利用自己的感官,从环境中获得不同感觉通路的信息,输入大脑,大脑对输入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并做出适应性反应的能力[3],简称感统。感觉统合能力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基础。婴儿脱离母体后,他的各种感官感受器就开始工作,不断地接收外界环境的各类刺激,通过神经传导系统将感觉信息传导给大脑,大脑相应区域进行接收,并经过多次的分析处理,神经系统传出讯号指挥身体做出恰当的应答和反应。这是个体适应外界环境,能够生存的前提和必备条件。这个信息传导应答整体协同过程即为感觉统合。我们每天一睁开眼睛,各种感觉刺激就会扑面而来,刺激传入大脑,经过综合分析和统合,做出反应,形成行为,我们才能正常的生活、学习和工作。
感觉统合是一种大脑和身体相互协调的学习过程,没有感觉统合,大脑和身体都不能协调发展。感觉统合是人类智慧的基础,是人类一切能力发展的根本。孩子的行为能力、学习能力、专注能力、思考能力、创造能力等都是以他为基础发展起来的。
感觉统合的过程是复杂细腻的,人的大脑有140亿个神经细胞,分为100万以上的感觉区[4]。在感觉信息输入、接收、加工处理、信息输出的过程中,大脑神经细胞必须是灵敏的准确的,信息的协调和整合必须是快速完整的,一环扣一环,就像精巧的齿轮,一丁点差错都可能导致机器故障。这一复杂流程中即使出现一点点细微的差错,也会影响到个体的发展和成熟。
感觉统合失调简称感统失调,是指外部的感觉刺激信号无法在儿童的大脑神经系统进行有效的组合,而使机体不能和谐地运作,长此以往形成各种障碍最终影响身心健康。就是说感统失调儿童的大脑失去了对身体各器官精准有效的控制和组合的能力,表现出动作笨拙、注意力难以集中、语言发育迟缓、胆小粘人等一系列状况,削弱人的认知能力与适应能力,从而推迟人的社会化进程。
感觉统合失调是与现代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的一种大脑功能轻微障碍。有数据表明,我国都市小型家庭抚育环境导致的感统失调儿童接近80%,这是在婴幼儿期由于孩童的活动空间狭小,爬行不足,缺少玩伴等因素以及母孕期用药不慎、胎位不正、情绪变化幅度大、剖腹产等原因造成儿童后期的感统失调。感统失调并不是疾病,而是一种与环境相关,感知觉刺激不足导致的神经系统与肢体动作整体协调失当的一种障碍,主要影响儿童的学习能力。严重的感统失调可以导致儿童注意力难以集中、语言发育迟缓、情绪不稳定、人际关系差、方向感差、精细动作不良、粗大动作笨拙等等一系列的问题状况。对于特殊儿童来说,由于他们本身就存在各种各样的生理缺陷和神经系统障碍,因此他们普遍存在着感统失调,他们的大脑感觉统合在对各种感觉信息的组织协调功能、检索反馈功能、综合功能等方面与普通儿童存在显著差异,这也是特殊儿童普遍社会适应性不足的主要原因之一。特殊儿童大脑的功能缺陷及中重度的感统失调,影响了他们对学习生活、校园环境的适应,导致了特殊儿童行为问题的产生,对周围同学形成困扰,人际关系互动的不良更激化了特殊儿童的情绪行为问题,使他们不能有效地参与学习活动,进行有效融合。因此,要解决ICF融合环境下特殊儿童遇到的困难,应从两个维度去帮助特殊儿童调适行为,一方面通过感统康复训练,提高特殊儿童自身的感统功能;另一方面了解导致特殊儿童感统失调的原因,消除环境中的刺激因素,如部分自闭症儿童对声音极度敏感,课间就可为他戴上耳塞以防止嘈杂的噪音刺激引发自闭症儿童的情绪失控等等。
特殊儿童大都从出生起就表现出明显的感知觉障碍,与周围的人与环境互动也较少,通常表现为过于安静、少动、少哭,自发运动少,缺乏对环境的探索与回应。如果小儿常常出现这些“乖巧”情形,监护者一定要引起警觉,提示小儿可能存在不正常的特殊障碍。
视觉统合失调的儿童常常表现为阅读和计算有困难,阅读或朗读时常吞字跳字,抄写课文句子时常漏字跳行,还有一个明显的特点是写字的笔画常常颠倒。在课堂上表现为坐不住、易分心、左顾右盼,完成画画涂色时常涂出边界,写字常常出框,速度慢且易出错。此外,还有辨别图形困难,外出不辨方向,生活中丢三落四。这些行为表现在学习障碍儿童身上有,在普通儿童的身上也有,尤其在智力落后儿童、自闭症儿童等特殊儿童身上普遍存在。由于视觉信息获取的不准确、不完整,加之眼脑不同步不协调,整体统合失调的原因使得在视觉统合失调后的儿童身上可以观察到以上现象。这些行为表现影响儿童的心理发展和学业进步,还会带来自卑挫折感等情绪问题。
听觉统合失调的儿童常常表现为上课不能有效听讲,短时记忆和理解能力不足,听说结合能力不佳,导致神经系统信息传递不完整,听觉统合中出现遗漏或是错位,通常记不清老师的作业要求,无法有效高质量地完成作业。对特殊儿童来说,听觉统合失调还常常表现为对老师和同伴的话语充耳不闻,自言自语或不能自控地大声喊叫,从而影响到课堂秩序。课堂中的听讲对学生的有效学习至关重要。是否能听清听明白(排除听力障碍的情况),关系到学生的认知发展和情绪稳定。听觉统合失调是导致特殊儿童情绪问题行为的一大原因。
触觉统合失调的儿童有触觉过于敏感或过于迟钝两种类型。触觉灵敏度关系到个体对外界的辨识和身体的灵活性。触觉敏感的儿童通常表现为不喜触碰,如厌恶肢体接触,不爱洗脸沐浴剪指甲,对陌生环境恐惧害怕,难以适应,不敢攀爬登高,害怕旋转等,生活中有情绪暴躁、挑食偏食的现象。而触觉迟钝的儿童正好相反,他们常常转圈不会晕,攀高不害怕,痛觉少,外出身体常有擦伤出血的情况而不自知。在特殊儿童中还表现为自伤行为,如常常咬嘴唇,咬指甲,严重时会出血或结成厚厚的茧。触觉统合失调的特殊儿童表现的情绪问题行为更加突出,如害羞胆怯、不安粘人,突发哭闹等行为问题,严重阻碍了特殊儿童对学校、社区的社会适应性和参与度。
人体的平衡器官是内耳的半规管、圆囊和椭圆囊。它们与脑部前庭神经核和大脑皮层统合,调节身体与地心引力的关系,形成人的平衡感。有了平衡感,人才能跑、跳、走,这是人类一切行动的前提和基础。平衡统合失调的儿童常常表现为走路跌跌撞撞,碰东撞西,动作笨拙,容易跌跤。跑跳动作不协调,上下楼梯慢,分不清左右,鞋子、袜子常常穿反。课堂上常常自言自语,爱重复句子。喜欢恶作剧,爱招惹其他同学,常常调皮捣蛋,不能安静。这些问题行为常常对周围同学形成麻烦,引发冲突,导致特殊儿童学校适应不良。
本体感是一种深度感觉,是高度复杂的神经应变能力。关系到身体的自我掌控。闭上眼睛走路不会跌倒,上下楼梯无需眼睛专门看都是由于本体感的作用。本体感同样关系到动作、认知和情绪的发展。本体统合失调的儿童通常表现为动作不协调、精细动作差,如系鞋带、拉拉锁、扣扣子动作慢而笨拙,不能熟练地跳绳,吃饭掉饭粒,唱歌跑调。特殊儿童流口水即是口部肌肉控制不好的缘故。本体统合失调还对语言发展有不利影响,特殊儿童中普遍存在的发音不清、口吃现象与此有关。情绪方面的表现有偏执不合群,懒散行动迟缓,孤僻等状况。
案例研究是实证研究的一类,是广义上的实证研究。以往的实证研究发现,感觉统合训练确实可以改善儿童感统失调的状况,提高他们的动作协调性和运动技能。本文选取了不同障碍类型的特殊儿童感统训练个案加以分析,以说明感统康复训练对各类特殊儿童行为调适的有效性。特殊教育提升计划实施以来,各地接收特殊儿童随班就读数量较多的普通学校按要求建立了资源教室,市级的特殊教育学校建立了资源中心,大多配置了感统器材,用于对有特殊需求儿童的康复训练。
学习障碍是一种常见的障碍类型,这类障碍导致儿童的学业困难,自信心不足。学习障碍儿童智商一般正常,但存在听说读写方面的困难。晨晨(化名),男,7岁,经医院诊断为学习障碍,在学校表现为课堂上不能集中注意力听讲,写作业串行丢字,上课爱插话,好动小动作多,成绩不良。针对晨晨的情况,老师建议家长去附近的资源中心进行感统训练。资源中心的专业教师对晨晨进行了评估,确定了训练计划,每周进行一次听觉统合训练。通过一学期的视听训练,对颜色配对、图形配对、符号区分、声音辨识等听统游戏任务完成较好,老师和家长反映经过训练,晨晨能坐住了,课堂上插话的频率降低了,注意力有提高,听讲的效果好起来,期末的成绩有一定提高。可见感统训练对学习障碍儿童的障碍行为有改变,调适效果明显。
自闭症儿童大多存在触觉、本体统合失调状况。他们不喜欢肢体接触,有自伤自残行为,情绪不稳定,时有失控的喊叫行为发生。聪聪(化名),男,8岁,经儿童医院诊断为高功能自闭症患者,有一定认知能力,有语言但发音不清,不主动交流,有咬手的自伤行为,常有情绪问题的发生。经资源中心老师评估,得出聪聪触觉迟钝、痛感少,本体感不足的结论。制定了针对触觉和本体觉的训练计划,每周一次到感统训练室进行康复训练,主要进行大笼球、触觉平衡板和滑梯训练。大笼球表面的凸点增加了聪聪的触觉刺激,同样有突起的触觉平衡板既增加了足底的触觉刺激,又在行走的过程中通过位置的变化给大脑提供统合不同信息的锻炼机会。滑梯的训练使得身体的位置处于不断地改变中,一定量的训练很好地强化了大脑的统合功能。在治疗师的建议下,聪聪的家人在家庭中与聪聪一起玩感统游戏,洗澡的时候用澡巾摩擦聪聪的肌肤,玩沙玩水,增强机体对触觉的感知,提升触觉敏感度。通过一学期的感统训练,聪聪咬手的自伤行为频率降低,不良情绪失控的问题得到一定的缓解。说明感统训练对聪聪的问题行为起到了较好的调适作用。
智力落后又称为智力发育迟滞,也就是说这类特殊儿童智力存在缺陷,智商低于普通儿童的平均水平,按程度分为轻度、中度、重度和极重度四级。不论哪个级别的智力落后儿童,通常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感统失调,在中重度智障儿童中感知觉障碍、语言障碍和动作障碍尤其明显,对他们的自理能力和学习能力及社会适应能力造成了很大影响。因此,在培智学校普遍开展了感统训练课程,对学生进行长期的训练,有一定的效果。本文探讨的是在融合环境中特殊儿童的行为调适。案例选择的是在普通学校随班就读的智障学生。敏敏(化名),女,10岁。苯丙酮尿症患者。由于诊断发现较晚,延误了早期的食物干预治疗,造成了一定的智力伤害,智商测试50,属于轻中度智力障碍。父母由于愧疚对敏敏较溺爱,导致敏敏外出活动不足,婴儿期未进行爬。目前的表现就是精细动作不足,使用笔、剪刀、筷子等工具笨拙,不会系鞋带,跳跳绳,对搭积木、走迷宫等游戏不能完成,对需要手眼协调的手工活动不感兴趣,胆小害羞,不和同学一起互动玩耍。根据敏敏的情况,资源教师每周两次在资源室对敏敏进行精细动作的感统训练,用游戏的方式进行穿珠子、拼图、抛气球等活动,敏敏很喜欢。经过一学期的训练,敏敏写字有了进步,情绪好转,不再害羞,下课可以参与一点同学的课间活动。表明敏敏通过感统训练精细动作得到了一定的发展,情绪行为有了正向的转变,证实了感统训练对特殊儿童行为具有调适的效果。
从以上案例研究与分析,可以得出,在融合环境中,通过一定时间一定量的感统康复训练,对特殊儿童的动作发展、认知能力和情绪行为的调适都有一定的作用,能起到很好的效果。当然,并不是所有的问题行为通过感统康复训练都能有效果。我们还需关注到特殊儿童与周围环境(人和物)的互动,教师要了解特殊儿童的障碍所在,为他们提供支持性、游戏性的策略,如对视觉统合不良的特殊儿童提供大字学习材料,帮助其阅读,为对噪音过敏的自闭症学生提供耳塞和安静环境,为肢体动作不协调的特殊儿童提供无障碍环境等等,帮助特殊儿童提升感统功能和社会适应性。正如ICF所倡导的理论要素:身体功能与结构、活动与参与、环境因素与个人因素。本研究也是对ICF理论有益的佐证和实践。
对于特殊儿童来说,康复训练是枯燥和不舒服的,孩子很难坚持长时间的训练。鉴于特殊儿童心智发展的迟滞性,无论是智力落后儿童还是自闭症谱系儿童,其心理年龄均落后于生理年龄若干岁,对于中重度的智障孩子和低功能的自闭症孩子来说,他们一般的心理年龄只相当于普通儿童的3-6岁,恰好处于儿童发展早期的幼儿园阶段。因此,游戏活动是他们喜欢和乐于参与的,把康复训练游戏化,有利于儿童接受和完成,效果也比较好。游戏康复是指通过游戏的方式,达到康复的目标。[5]为特殊儿童创设适宜的游戏环境,不仅是康复训练的需要,也是教育活动的需要。特殊儿童由于感知觉障碍的原因,不能像普通儿童一样自主游戏和玩耍。这就要求教师和家长在评估和观察的基础上,找到特殊儿童的特殊需要,有目的有目标地创设游戏环境,投放能引起特殊儿童兴趣和刺激的玩具材料和训练器材,设计情境,帮助特殊儿童学会感知材料,学会搭积木、抛气球等平行游戏,逐步学会与同伴互动,参与角色扮演,玩“看病”“上课”“老鹰捉小鸡”“过家家”等社会性游戏,让特殊孩子在游戏中逐步模仿成人行为和建立社会性行为,从而达成提升其社会适应性的目的。在感统康复训练中也可以融入游戏活动,例如,让孩子完成膝行10米距离的任务,就可以设计成送玩具的游戏,让孩子按照动作要求去完成一个送“小青蛙”回家的游戏小任务,孩子认为是玩耍,不觉得是训练任务,在游戏的过程中轻松愉快地完成康复训练任务。游戏是孩子们自身积极参与的活动,因为它充满乐趣,因为孩子们喜欢。[6]正常发展的儿童和发育迟缓或有障碍的儿童都喜欢玩。在游戏环境中,特殊儿童也较少出现不良情绪行为。因而游戏环境创设对特殊儿童的心理发展、动作发展和行为调适等方面都具有积极意义和重要作用。
结语:基于以上案例的研究,我们发现基于ICF视角,在融合环境中对特殊儿童进行感统康复训练,采用融入游戏活动的策略,通过评估制定科学的感统训练计划,持之以恒地进行一定量的训练,才能达到一定的效果。同时,了解特殊儿童的特殊需求,找到他们问题行为形成的原因和环境刺激等因素,从支持的角度消除环境刺激,提供所需的帮助,我们改变一点,特殊儿童对环境的适应和问题行为的改变就会多一点。这也是体现教师专业性的方面。通过本研究希望可以增强对特殊儿童行为调适康复的信心,转换被动要求特殊儿童缺陷补偿的观念,从特殊儿童融入社会与他人互动的角度来思考和提供支持性策略,以帮助他们更好地学习和生活。这也是本研究试图佐证和诠释的,希望能使相关人群得到一点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