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姝红,田美香
(泰州妇产医院,江苏 泰州 225300)
剖宫产作为现代产科常见术式,但因创伤性操作,使产妇面临生理、心理等诸多层面创伤,继而阻碍产后乳汁分泌,不利于新生儿母乳喂养。而在此期间,如何做好剖宫产术后早期泌乳护理,是目前医疗机构首要思考的焦点[1]。本课题选取我院施行剖宫产手术的产妇共54例,探讨优质护理干预对剖宫产手术产妇产后早期泌乳的影响。现将报道总结如下。
本课题选取我院2018年7月~2019年9月施行剖宫产手术的产妇共54例,随机纳入甲组(27例)和乙组(27例)。甲组平均年龄(27.56±3.84)岁,平均孕周(36.16±2.30)周,平均体重(62.36±2.48)kg。乙组平均年龄(28.33±3.94)岁,平均孕周(37.27±2.56)周,平均体重(63.58±2.66)kg。数据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甲组为常规护理干预,包括产前指导、饮食指导和产前检查等。乙组为优质护理干预,具体为以下内容:
产前护理。入院时为产妇营造安静、舒适的住院环境,使之能够在减轻陌生感和恐惧感的同时,降低分娩带来的恐慌;以自制产妇和哺乳知识问卷调查的方式,对产妇和家属认知状况予以调查,再依据调查结果施以健康教育,明确母乳喂养的必要性。
术中护理。主动配合医师操作,全方位评估产妇生命体征变化情况,一旦出现异常可立即和医师进行沟通,施以针对性处理,减轻产妇伤害。
术后护理。剖宫产术结束时,将产妇移送到观察室,待各项指标处于平稳后可转回普通病房;将新生儿以俯卧姿势置于产妇上身处,且将乳晕放置在新生儿口内,鼓励其早日吸吮,每次30 min,间隔时间为3~4 h;产后24 h可借助低频脉冲治疗仪,做好乳房按摩,时间为20 min,1日2次,持续治疗2 d;取热毛巾对乳房予以热敷,加快乳管通畅;若表现为乳房胀痛,则可依据吸奶器施行吸奶处理,减轻胀痛[2]。
对比产妇产后24 h内泌乳率。
本课题数据资料均采用SPSS 21.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汇总。若为计量资料,以表示,组间数据施行t检验;若为计数资料以%表示,组间数据施行x2检验。P<0.05时,数据间比较有意义。
乙组产后24h内泌乳率为96.30%(26/27),甲组产后24 h内泌乳率为77.78%(21/27),数据间比较有意义(x2=4.1033,P=0.0427)。
剖宫产是产科常见分娩方式,即在腹部行切口取出胎儿,但因手术创伤性操作,且在机体应激源的刺激下,多面临躯体疼痛,在限制自身活动的前提下,加重心理和生理创伤,继而对乳汁分泌造成不利影响,更谈不上后续早期母乳喂养。而在此过程中,对产妇施以有效的优质护理方案,能够在明确“患者服务理念”的前提下,强化基础护理的必要性,再通过产妇生理、心理需求的把控,增强护理服务质量及水平。譬如术前心理护理,能够减轻产妇负面情绪,使之能够保持积极、健康的心态看待剖宫产手术;术中护理可精准评估产妇体征变化,预防异常事件的出现,还可保证手术顺利施行;术后护理能够在倡导母乳喂养必要性的同时,预防乳房胀痛和乳腺炎[3]。本课题可知,乙组产后24 h内泌乳率为96.30%,甲组为77.78%,数据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总之,针对剖宫产手术产妇,优质护理干预措施的施行,能够有效提高产后24 h泌乳率,减轻自身负面情绪,应予以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