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桂平,顾 艳
(南通大学附属医院,江苏 南通 226001)
颅脑外伤主要是因头部在直接或者是间接情形下因外部作用而形成损伤,进而导致其颅骨骨折、颅内组织等症状[1];由于其病情较为复杂,其病情发展快,因而死亡率较高。在本次研究中,对颅脑外伤患者行脑室-腹腔分流术联合颅骨修补术治疗的护理效果进一步讨论。
选取2017年5月~2018年6月我院收治的颅脑外伤患者65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40例、女25例,年龄27~68岁,平均年龄(47.5±20.5)岁,GCS评分为(3.1±1.1)分;其中硬膜外血肿者31例、硬膜下血肿者24例、混合型血肿者10例,均给予脑室-腹腔分流术与颅骨修补术治疗与护理干预。本次观察的患者家属皆知情同意,且由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治疗方法:所有患者均行脑室-腹腔分流术联合颅骨修补术;对患者行全麻,并协助其呈卧位状,在其枕骨结节的上缘部位6 cm位置行2~3 cm小切口,将头皮切开后使颅骨外板充分暴露,并在其骨板中央位置钻孔后给予电凝止血,然后再切开脑膜,并在其中置入脑室引流管;随后在剑突部位下行5 cm切开,逐层分离,直至深筋膜层后,随后将皮下隧道建立于其表面[2],再将通条置入其中,在患者的锁骨上窝处行小切开,将其作为通条出口。后在其左下腹部位行小切口,并于腹腔进入,让一端位于盆腔,一端则和脑室引流管相互连接,以确保引流通畅,即可缝合切口;同时密切关注患者的颅内压,确认其稳定后,且脑组织回缩到骨窗以下或是持平状态时,就可继续展开颅骨修补术。以术前头颅CT结果为依据,用钛板螺钉系统展开三维重建,使骨窗边缘显露,并将重建系统置于其表面,并对其位置进行调整并裁剪,当确认吻合后再用自攻钛钉固定。
护理方法:术前:自患者入院后组织相关护理人员与主治医师一起对患者的具体病况进行分析,对患者的血压、呼吸以及脉搏等指标进行记录,进而制定手术计划,并向患者及家属告知其治疗方式、治疗效果及注意事项等,以提高家属配合度;同时提前做好备皮工作,保持其头颈部与腹部的清洁,避免术后感染的发生。术后:将床头抬高至15~30°[3],以确保患者颅内压稳定,术后2~4天注意观察其血压、心电及呼吸等,包括体温、神志、肢体活动等。同时使其头部敷料始终保持干燥,并及时进行更换,并观察其引流量变化,防止出现过度引流;若有异常情况发生,要及时进行对症治疗。
观察所有参与研究对象在行手术治疗与护理干预后,其GCS与GOS评分情况,前者总分0~15分,分值越高则表示患者昏迷程度越轻;后者总分为1~5分,分值越高则表示患者的肢体功能等恢复情况越理想。并对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进行观察,包括颅内感染、分流管阻塞等。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n),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所有患者经手术治疗及其护理干预后,其GCS评分为(13.8±1.1)分,GOS评分为(4.5±0.6)分;术后发生并发症患者5例,发生率为7.7%;其中分流管阻塞3(4.6%)例,颅内感染2(3.1%)例。
颅脑外伤作为常见的一种神经外科急症[4],它会对患者的中枢神经造成直接伤害,进而出现顽固性高颅压、脑水肿及脑缺血等症状,这也导致该病症在临床中的致残率与死亡率居高不下。通过脑室-腹腔分流术能够使颅内压降低,并控制脑积水或脑水肿等现象,以达到改善患者病情的良好效果。但在大量的研究报道中称,该手术会导致脑组织塌陷,且若在其3~6个月后开展颅骨修补术,会在炎性病变的作用下导致神经异常的发生,因而在治疗中需将两种手术方式联合应用,从而提高其协同作用,以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使患者颅内空间平衡保持平衡与颅内压的复原[5],从而对脑组织进行保护;同时在术前术后的护理干预下,使得临床效果进一步提高。在本次研究中,所有患者均行脑室-腹腔分流术联合颅骨修补术治疗与护理干预后,其GCS与GOS评分大大提高,且并发症发生率得到有效控制,其临床治疗效果明显,应用价值显著。
综上所述,对颅脑外伤患者行脑室-腹腔分流术联合颅骨修补术治疗,能减少并发症发生,改善预后,促进其早日恢复健康,值得在临床中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