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的美德力量

2019-02-07 05:34许庆豫
中国德育 2019年23期
关键词:学校德育教育工作者关怀

学校德育的实效性低,始终是一个“老大难”问题。事实上,其症结在于一个“世界性的德育矛盾或难题”:如何既能避免强制灌输,又能保证正面价值教育的效果,从而解决外在的价值引导与内在的德性自主建构之间的矛盾?

李西顺教授在《叙事德育模式:理念及操作》一书中建构的叙事德育模式,为解决这一难题提供了切实有效且温暖灵动的解决方案:借助故事情节的吸引力,依托故事“知情意行”的统合性优势,建构起一种润物无声式的学校德育模式,依托叙事关怀的价值粘合力,将上述难题中存在着的两种矛盾自然消解。该模式强调教师幸福与学生幸福的对称性结构,建构起“故事—价值—关怀—幸福”四者之间的螺旋式循环,崇尚真实可信、温暖灵动、润物无声、富有魅力的德育模式。

李西顺教授认为,德育叙事的内涵不能囿于讲故事的技巧,德育叙事的深层意涵指向教师和学生的本体论的存在方式,真实的心灵叙事是对生命价值和意义的深层触摸。这就把德育叙事的方法论上升到了本体论,促使叙事德育模式所追求的不仅是道德行为有效性层面的德育实效,更是对人类自身命运的关怀及人生意义的关切。

本书既具备笃实深邃的理论魅力,又具备温暖灵动的可读性。具体而言,包括以下几方面:

第一,注重学校德育模式的境界追求。一种德育模式是否真的有效,其深层的价值在于这种模式是否关怀人性,是否能够激发师生心灵最深处的美善,这就要求学校德育模式不能局限于技术模式的构建,更要具备对精神境界的追求,在建构的原点处将德育模式的构建、方法、技术凝聚在对人性的关怀和美善境界的追求之中。这恰恰是本书整体架构及研究设计所具备的最重要的特征。全书在阐发叙事德育模式构成诸要素时,紧紧围绕“幸福”这一最高层次的善,实现叙事从方法论到本体论的提升,并借此提升了书中所建构的叙事德育模式的精神境界,注重道德体验与美学体验在叙事过程中的水乳交融,注重情感与理性的互补,注重本体与功夫的合一。

第二,注重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深度交叉融合。通读此书,始终能够体会到作者强烈的实践关切,以及实践关切背后厚实的理论基础,书中对叙事德育模式的具体操作方法的介绍始终建立在充分的学理基础之上。在提出“为什么要建构叙事德育模式”这一现实问题的基础之上,作者介绍了叙事德育模式建构所依托的伦理学基础、德育学基础及心理学基础,继而对支撑叙事德育模式运作的三大理论关系作了充分的理论阐释。叙事与幸福、叙事与美德、叙事与关怀等三对基本理论关系为后续对操作基本原理及具体操作方法的介绍提供了理论根基。

第三,书中所提出的德育敘事的“五大操作技术”具有很好的创新性,是全书的亮点之一。不仅可以让一线的教育工作者能够拿来就可用,还提供了操作原理。当一线的教育工作者在运用这些德育技术的过程中产生困惑时,能够及时借助操作原理进一步理清头绪、找准方向、摸清准则。此书不仅为一线的教育工作者提供了操作手册,同时还提供了操作原理以备反复研习。例如“支撑性对话技术”,作者不仅提供了具体的操作步骤、操作原则,还阐明了该技术背后所依赖的基于最近发展区的操作原理。在此基础上,提供了陶行知校长如何运用四块糖果展开支撑性对话的鲜活案例,为使用者提供精准的范例引导。

第四,强调教师幸福与学生幸福之间同等的重要性,这对思考学校德育实效提供了非常深刻的分析框架。真实且符合人性的学校德育模式,不能仅指向学生单方面的道德成长,还必须是教师与学生双方共同的道德成长。叙事过程本身既指向学生叙事,同时指向教师叙事。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叙事德育模式指向的都是不同个体深层次生命意义的呢喃述说,都关切不同叙事个体所体验到的最为真实的伦理境遇。以往许多德育模式或方法之所以无效、低效,甚至引起学生反感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不能够真实地关注到个体的真实叙事,导致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的双面人格和虚假道德。

第五,一以贯之的情感本位研究提升了全书的理论品质。道德情感的偏狭、干涸或缺位,是导致当前学校德育实效低下的重要原因之一。道德情感的缺位会导致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之间的实质性断裂,导致知行不一、双重人格、道德表演等现象。李西顺教授善于将这些具体的、颇具创新性的育人价值,巧妙融合在“叙事方法论—叙事本体论”的整体设计框架内,以德性育人,以关怀育德,将关怀伦理的情感主线贯穿始终,建构了一种适合并引领当前学校德育模式发展的“暖伦理学”,这种温暖且真实的学校德育模式,符合新时代学校德育的发展方向。

概言之,叙事的美德力量是一种最深层次的震撼心灵的教育力量,作者在书中所建构的叙事德育模式,不仅具有在学校德育模式建构及道德情感等研究领域内的理论前沿性,而且具有针对当前我国学校德育实践的现实引领性。无论是理论工作者还是一线的教育工作者,都能够从此书中汲取知识、获取力量!

【许庆豫,苏州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张楚然

猜你喜欢
学校德育教育工作者关怀
古今一脉相承,兼顾现实关怀
关怀理论视角下教师关怀关系的构建
明确方向标、设计中轴线、提供参照系
德国早期儿童教育工作者严重短缺
学校德育功能定位的误解及澄清
身为一个教育工作者的几点思考
浅论初中化学教学中的STS教育
学校德育顶层设计的意义与实施
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
亲切关怀 殷切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