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治国理政中的运用

2019-02-06 03:56王英赵四学
现代交际 2019年24期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王英 赵四学

摘要:无论是道路自信,还是理论自信,抑或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是文化自信。我们的文化自信深深根植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为了增强主流文化的凝聚力,建设现代化国家和应对西方文化渗透、增强文化自信,我国要以优秀传统文化为基准净化社会主义经济市场;以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推动国家治理能力与治理水平现代化;以优秀传统文化为主要内容,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以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构建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现代治国理政实践 继承与创新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9)24-0200-02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座谈会等多种场合对传统文化进行了阐述,形成了独特的传统文化观,他特别强调要创造性地转化与创新性地发展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以增强文化自信。新传统文化观的形成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起着重要作用:一是强化社会主流意识形态;二是建设现代化国家;三是应对西方文化渗透,增强文化自信。在治国理政中,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一直坚持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将其内化于“五位一体”发展中,取得了为人赞叹的成果。

基于此,我们应进一步传承和弘扬民族的“根”和“魂”,加快优秀传统文化“双创”步伐,提高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推动治国理政现代化,实现“中国梦”。

一、以优秀传统文化为基准净化社会主义经济市场

国家正尽力改善我国经济结构,由以前的投资、出口向扩大内需转变。扩大内需,就要激发人们的潜在购买力。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融入市场经济模式,享乐主义、拜金主义以及利己主义等严重冲击着我们的思想。在自由竞争的市场上,为了赢取暴利,销售“山寨”产品,侵犯他人知识产权,甚至出现“三聚氰胺奶粉”“瘦肉精”“地沟油”等危害人民身心健康、损害人民利益的事件,人们之间的信任度在急剧下降。这让人们对消费失去信心。目前,我国在逐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快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然而,法律不可能面面俱到,也存在着漏洞,这就需要发挥“德”的约束作用。美德也是国家发展的助推剂。所以,国家要重塑人们的道德观念,在社会上形成良好风气。无论是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还是创造性凝练出来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皆源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价值观内含荣辱观,同时与时俱进地丰富了荣辱观的内涵,形式更简化,内容更凝练,层次更清晰,容易让人们熟记于心,在悄无声息中培育人们的优良品质。

二、以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推动国家治理能力与治理水平现代化

“一个国家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與这个国家的历史传承和文化传统密切相关的。”[1]一个国家治理得如何,这个国家的人民最有发言权。例如,在廉政建设问题上,为官廉洁在中国历朝历代中既是君主的期望,也是人民的期盼。许多文人墨客借莲花、石灰、竹等事物彰显廉洁的品质,如屈原作《离骚》,周敦颐撰《爱莲说》,于谦作《石灰吟》,郑板桥写《吟竹》,等等。“包公断案——铁面无私”的俗语,海瑞罢官的典故至今流传,警示后人为官要清廉。针对官商勾结、贪污腐败、权钱交易、权力“寻租”等猖獗现象,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领导集体大刀阔斧地开展反腐倡廉行动,“打老虎”“拍苍蝇”,整顿官场贪污腐败的风气,被人民大赞,深得民心。党从自身开始加强先进性、纯洁性建设,出台“八项规定”,要求厉行勤俭节约,严格遵守廉洁从政有关规定,通过反贪污、反腐败,建设廉洁政党,提高党自身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勤俭节约、廉洁公正等美德是廉政建设的文化基石。再者,党始终秉承“人民至上”的原则,这一原则是对“民本”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先秦时,孟子就已有该思想。唐太宗李世民用水与舟比喻君民关系,提出“水以载舟亦能覆舟”。宋朝范仲淹留下千古名句,“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以民为本”“民贵君轻”的思想,是党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作风和工作方法,始终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理论来源。这与我国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性质相符合,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正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我们党始终把人民放在首位,为民谋权,为民谋利,为民系情,才能实现长治久安。可见,推动国家治理能力与治理水平现代化要以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

三、以优秀传统文化为主要内容,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时期,隔代家庭、单亲家庭、丁克家庭等大量出现,留守妇女、留守儿童和留守老人数量庞大,瓦解了传统的家庭观念、家庭结构、家庭生活方式,充分表明建设文明家庭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为此,我国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家庭教育中,提出了“三个注重”。为了继承与创新优秀传统文化,营造良好社会风气,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领导集体凝练出24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无论时代和生活格局怎么变化,千千万万个家庭始终是国家、民族乃至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点。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主阵地。《礼记》有“家齐然后治天下”语,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只有把家庭打理好,才能更好“治国平天下”。大国是由千千万万的小家组成的,我们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就得从千千万万的家庭入手。首先是注重家教。通过口口相传“卧冰求鲤”“田母拒金”“孔融让梨”等故事,借鉴且力行《诫子书》《命子迁》等,帮助孩子走好走稳人生第一步。其次是注重家风。家风正,则民风淳。大力弘扬尊老爱幼、妻贤夫安、兄友弟恭、勤俭持家等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积极践行以优秀传统文化为支撑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上形成“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良好风气,构建和谐社会。党将中华儿女的共同价值追求凝练为饱含传统美德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此激发人们的共鸣,有助于文化强国的建设,促进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增强文化自信。

四、以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构建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新理念,这是党中央在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的背景下,对“天人合一”观念的继承与创新性发展。过去40年,我国关注GDP的高速增长,忽视了生态保护,使得土地沙漠化严重,雾霾肆虐,严重危害人们的生存。现今,我国经济进入常态化,为了避免走上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开辟了“在发展的同时治理”的新路。这条新路包括三方面:首先是建立绿色生产与绿色生活导向,推进绿色发展;其次是坚持全民共治、源头防治,持续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和修复行动;再次是守住生态保护底线。只有推进绿色低碳进程,缓解人与环境矛盾,才能实现生态文明,建设到处都是绿水青山的美丽中国。

五、结语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2]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根”与“魂”,不能丢。因此,我们要实现传统文化的“双创”,继承传统文化中优秀的部分,结合时代的要求,创新继承形式,同时既要抵制历史虚无主义,也要抵制民族虚无主义。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建立社会主义的新文化,提升文化软实力,有力抵御西方的文化滲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10-14(1).

[2]习近平.在山东考察时的讲话[EB/OL].[2019-02-20].http://tv.people.com.cn/n/2013/1128/c141029-23688750.html.

[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

[4]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

[5]习近平.在会见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12-16(2).

[6]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

[7]张岱年.文化与哲学[M].教育科学出版社,1988.

[8]习近平.在2015年春节团拜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02-18(2).

[9]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9-25(2).

责任编辑:张正吉

猜你喜欢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艺术设计类大学生思政工作的路径研究
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多维思考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双一流”大学建设的实践探索
开展以“商文化”为特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教育途径探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西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研究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思考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机制研究
关于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阈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