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伯勋
摘 要:高效课堂可以归纳为高效果、高效率以及高效益,高效课堂是每一个教师的追求,是全面实践新课标理念的重要方式。教师只有创建了以生为本的高效课堂,才能促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较大的发展,才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学习效率。数学是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小学阶段正是学生掌握基础数学知识的关键时期。因此小学数学教师要结合小学生的学习特点,运用符合新课标理念的教学策略,创建以生为本的高效课堂。
关键词:新课标;小学数学;高效课堂
数学是一门系统性很强的学科,小学数学就像是整个数学学科的地基建设,学生如果能够在小学阶段形成良好的数学学习兴趣,能够亲身经历数学知识的探索过程,能够感受到构建数学知识的乐趣,那么学生在初中以及高中阶段,就会继续保持自己的数学学习兴趣,就会形成一定的数学素养。因此,小学数学教师一定不能因为知识点简单,就让学生机械记忆数学公式,而是要运用多样化的教学策略,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学习的情境性、趣味性以及知识性。
一、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数学知识相对于语文等科目而言比较抽象,如果学生能够将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生动具体的情境结合在一起,那么就能增强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就能促使学生展开数学知识的探索,进而就能全面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因此,小学数学教师要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动机,进而促使学生积极自主投入到新知的探索中。
教师可以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数学科目与人们的实际生活联系非常紧密,尤其是小学阶段涉及的数学知识,更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的。而且生活化的数学情景还能够唤起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使得他们能够在已有认知的基础上展开新知探索。如《亿以内数的认识》,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在生活中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从而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和应用数学的意识。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伊始阶段呈现如下生活情景:某一游乐园内设15项大型游乐项目,占地面积约2196平方米,国庆黄金周期间,该游乐园吸引游客1318000人,共计收费197500000元。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该信息分析,哪些数字是他们学习过的,哪些数字是学生暂时读不出来的,从而让学生在阅读生活信息的过程中展开大数的学习探索。学生会发现,15和2196是学生会读的數字,而1318000以及197500000则是学生不会读的数字。教师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2196的数位顺序,从而引导学生展开万、百万、千万以及亿等数位的学习。
二、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数学学习体验
数学实践活动能够增强数学定理以及数学性质的直观性,即,如果学生通过动手实践的方式,经历了数学定理以及数学性质的探索总结过程,那么学生就能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学生就能在深刻理解数学定理性质的基础上对其展开灵活运用。因此,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组织学生展开动手实践活动,进而全面提升学生的数学能力。
例如《角的度量》,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需要明白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然后学生再运用量角器展开角的实际度量。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呢?角两边的长度?还是角的开口大小呢?学生可以制作一个活动角,即,角的开口可以随时变化,角两边的长短也可以适当变化。当学生制作好活动角,并将活动角两边的长短随意变化时,学生就会发现,角的大小并没有发生变化,但是假如角的开口大小变了,那么角的度数也就发生了变化。通过具体的测量探索活动,学生经历了猜想、验证以及总结等学习活动,真正明白了影响角大小的因素。
三、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小组合作是新课标中极力提倡的一种教学方式,其既能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又能促使学生之间相互影响与启发,共同经历知识的探究过程。因此,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展开小组探究,进而全面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
例如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这节课的重难点就是引导学生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学生在之前学习过一位数乘两位数,学习过两位数乘两位数,那么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算理与其一样吗?学生可以展开小组探究。小组学生可以共同展开计算算理的猜想,假设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算理与两位数乘两位数一样,然后各自展开计算验证,进而再互相分享各自的计算思路,最后共同总结出计算定理。如此,计算能力欠缺的学生的任何计算小问题都可以得到及时解答和引导,而计算能力强的学生会在分享交流中进一步巩固自己构建到的知识点,每一个学生都会通过小组合作获得发展与进步。
总而言之,创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既需要教师有效的教,又需要学生有效的学,缺少了任何一方的积极互动,高效课堂的创建都将失败。而教学方法是将知识点、教师以及学生有效联结起来的纽带。因此,教师可以运用创设情境,实践活动以及小组合作等教学策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进而创建以生为本的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
[1]张俊月.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渗透素质教育[J].学周刊,2014(24).
[2]李秀花.论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J].课程教育研究,2015(13).
编辑 高 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