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琦
摘 要:小组合作是高效课堂的助推器,有效的小组合作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增强学生的社会竞争力。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组织学生科学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让小组合作在数学教学中绽放别样的精彩,从而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效率。
关键词:小学数学;小组合作;课堂教学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不能单纯依赖记忆和模仿,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才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方式。由此可见,小组合作不仅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还是新课改倡导的一种教学模式。将小组合作与小学数学教学结合在一起,可以降低数学教学的难度,從而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让课堂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本文就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小组合作的教学模式做出一些探讨,以其能够推动小学数学教学的全面发展。
一、科学组建小组,搭建合作平台
合作学习是以小组为单位展开的教学活动,因此,科学合理的分组是小组合作的第一步,也是首要环节。小组组建得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小组合作能否顺利进行,因此,教师要在充分认识小组合作重要性的基础上,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将学生分为4到6人一组的小组。人数太少缺乏合作的氛围,太多则不能面面俱到,因而以4到6人为宜。组内异质是因为小组成员之间存在着学习差异,有优秀生、中等生、学困生,这样可以通过中等生帮扶学困生、优秀生帮扶中等生实现学生的学习能力由劣势向优势的转化,从而缩减学困生的人数,扩充中等生和优秀生的人数。带动整个班级的教学水平,落实“培优补差”的教学目标。组间同质则为了确保小组之间可以公平竞争,让学生在竞争中活跃课堂氛围,获取知识,形成技能。
除此之外,每小组还要选出小组长,带领小组成员有序学习,小组长采取轮替制,让每个成员都有机会做小组长,这样做一方面可以调动小组成员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还可以让成员学会换位思考,从而更好地配合组长完成小组学习任务。这就需要教师在此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组织、指导”的作用,让小组合作在教师的科学有效指导和组织下,能够有条不紊地开展,提高小组合作的实效性。
二、激发合作兴趣,享受合作乐趣
兴趣是一种积极的情感因素,在学生的学习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只有把课堂教学基于兴趣之上,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反之,课堂教学一旦脱离兴趣就会变得枯燥乏味,不仅达不到预设的教学效果,还会让学生被迫学习,降低学习效率。合作学习也不例外,学生只有对合作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才会积极主动与同伴展开合作,效果当然比较理想。因此,在合作学习中,教师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合作的兴趣,让学生享受合作的乐趣。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乘法分配律”时,为了把学生的注意力快速吸引到课堂教学中,教师利用小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特点,与学生展开计算比赛:黑板上有三道计算题,分别是102×43 96×25 66×28+66×72,谁先算对、算完,谁获胜。这一竞赛活动—特别是与老师的竞赛极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只见学生一个个聚精会神、认真的计算。但由于教师运用简便算法,因此几轮下来,学生还是输给了教师。他们对这一现象深信不疑,教师由此引导学生:“有没有一种简便的算法,不用列竖式只需口算就能得到正确答案?”学生对这一话题非常感兴趣,他们也想找到关于这几道题的简便算法,以便能够获胜。于是教师抓住学生的这一心理,组织学生小组合作。还没等教师说完,学生已经迫不及待进入合作学习中。教师深入各小组之间,指导学生合作。就这样他们在教师的指导下,经过合作交流,学生终于得到乘法分配律,并利用该运算定律口算出竞赛题目,从而明白教师获胜的原因。
三、选择合作内容,培养合作意识
虽然小组合作在课堂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合小组合作,小组合作的运用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才能充分彰显其运用价值,因此,在合作教学中,教师要精心选择合作的内容,让学生在恰当有效的合作中,培养合作意识。
以四年级数学“三角形的内角和”一课为例,这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量一量、剪一剪、拼一拼、折一折”等活动,探索和发现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这一过程单靠学生一人的力量显然很难完成,此时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小组合作,让学生在组长的带领下,分工协作,从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方法探索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结果,有的组通过测量的方法得到,有的组通过剪拼的方法得到,还有的组通过折拼的方法得到,各组学生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共同探究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的规律。
总之,小组合作为课堂教学注入活力,已经得到广大师生的青睐。这种学习方式不仅践行了新课改倡导的“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理念,还让小学数学绽放出别样的精彩,推动了小学数学的有效进展。
参考文献:
[1]庄嘉娴.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9(3).
[2]王建梅.浅谈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8(20).
编辑 鲁翠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