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洁
摘 要:歌唱是音乐学习的基本内容,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力,培养艺术审美能力。从音乐新课程标准教学理念出发,遵循歌唱教学规律以及小学生年龄、心理特点,针对当前歌唱教学中存在的普遍问题,提出在体态律动中感受歌曲音乐要素美,体验歌曲情感内涵等方面的教学策略,让学生更直观、更形象地体验感受歌曲的各个音乐要素,牢固掌握音乐基础知识和能力,对歌曲的艺术形象、情感体验、风格理解和表现形式拥有自身独有的清晰感受的方法,从而提高歌唱表现力。
关键词:体态律动;歌唱表现力;实践与探索
一、歌唱教学现状审视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歌唱是全面学习音乐的基础。但目前的歌唱教学存在一些问题值得探索和改进。
(一)学生的歌唱表现力整体偏弱的原因
现状一:指定表演,被动参与
很多学生在音乐课上不愿意主动参与歌唱表演,更多的学生被动等待老师点名,指定表演。更有甚者,一上台演唱,手足无措。
现状二:信心不足,表演欲弱
不少学生歌唱能力欠缺,表现力不足,缺乏与人合作演唱的能力,也不具备用肢体动作配合歌曲表演的能力。能真正投入歌唱表演,声情并茂地表现歌曲的学生少之又少。随着年龄的增大,在众人面前演唱歌曲成了一种心理负担,更不要说用歌声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和对音乐的理解,导致学唱歌曲兴趣低下,表演欲望下降。
(二)出现上述歌唱教学问题的原因
1.忽视基本知识技能教学
淡化音乐知识与技能不等同于对音乐基础知识没有要求,可以随意裁减。音乐知识与技能的熟练掌握是歌唱表现力提高的前提和基础,音乐知识掌握得越牢固,歌唱技能技巧掌握得越熟练,演唱时的自信心也越强。
2.忽视歌唱兴趣的培养
音乐新课程标准一直强调音乐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要在音乐实践中进行。但过去的音乐歌唱教学技能训练低效、机械。音乐课堂缺乏应有的趣味性,单调枯燥。教师缺乏有效提升歌唱表现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知识技能训练得不到保障,收效甚微。
3.忽视感知能力的培养
音乐感知能力是学生听辨音准、节奏、节拍、强弱、音色、和声、织体、速度等细微差别的能力,是一种对音乐整体把握的能力。它是所有音乐能力的基础和前提,不具备基本的音乐感知能力,是无法培养音乐表现能力的。部分学生的主动参与、感受体验和表现音乐的积极性不高,缺少真正感受音乐的机会。有些教师对“音乐实践活动”理解产生偏差,只追求形式上的热闹,没有找到适合的教学方式。造成学生多数在模仿老师,自发内在感受很少。学生不具备最基础的音乐知识,就不可能从音乐的角度去感知音乐的各个要素,对音乐的整体把握更无从谈起。
二、运用体态律动提高小学生音乐歌唱表现力的行动策略
根据《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小学生年龄、心理特点,开展运用体态律动提高小学生音乐歌唱表现力的实践与研究,有效激发学生演唱兴趣,帮助体验感受歌曲音乐要素和内涵,牢固掌握音乐基础知识和演唱技能,使用正确的歌唱方法、适当的情感来表现歌曲,从而做到声情并茂,提高歌唱表现力。
(一)感受歌曲音乐要素美,为歌唱演唱增加表现力
1.在律动中感受节奏节拍
在律动中参与体验节拍节奏元素,建立学生感觉经验,先获得经验再接受概念。
例如,在教授一年级上册《乃呦乃》时,我是这样安排感受节拍环节的。首先进行歌曲整体感知。在教师的带领下,学生听着歌曲以走恒拍的方式进入教室,全班围成一个大圈。然后感知乐句的变化,当听到换乐句时换方向进行走步。熟练以后,教师示范,让学生尝试在走恒拍听乐句变换方向的基础上,加入土家族摆手舞动作。要求:第一拍左手摊开不动,右手向左手击掌;第二拍右手向右边摆手一次。
在体态律动中,引导学生运用歌曲中的节拍点获得审美体验,对学生循序渐进地进行节拍感的训练,同时也建立了乐句感。
2.在律动中建立音高概念
良好的音准是歌唱的基础。在歌唱教学中,指导学生随着旋律的高低起伏,用手势在空间的方向和位置来表现,将音高概念形象具体化,这是最容易让学生理解、体验和掌握音高的律动方法。
例如,三年级上册《草原上》一课,我尝试让学生在体态律动中建立音高概念。
教师示范一句,生跟琴用LU 哼唱歌曲《草原上》的主旋律。然后在音乐中,跟着老师的音乐模仿草原雄鹰展翅飞翔的动作,一起来感受草原的壮美与辽阔。学生用手势跟随音乐旋律高低起伏,双手模仿雄鹰展翅飞翔的动作。
■
随着音乐的律动表演都是充满生命力的,不是死板而生硬的,是人体对音乐的最初反应,表达着孩子们对歌曲的最初感受,为后面的歌曲演唱做好铺垫。
3.在律动中提示歌曲重难点
体态律动将情感类的抽象概念用简单直观的动作、姿态简化,便于学生理解与掌握。一部分歌曲的重难点句,可以充分运用与歌曲相符合的律动动作,形象地带动记忆,帮助学生准确演唱歌曲,解决歌曲重难点。
例如,教唱歌曲《我是草原小牧民》时,我就尝试用体态律动解决歌曲的难点句。
这一衬词乐句出现了附点节奏和音准难点,比较抽象,较难掌握,仅靠教师范唱,学生反复练习,难免感觉枯燥和疲倦。因此,我示范用蒙古族压腕动作,让学生明白音高是怎样通过手势进行来变化的,進而理解音高位置的变化,然后请学生在演唱该句时边唱边模仿压腕动作,注意声音的位置和演唱状态解决歌曲衬词部分的节奏和音准难点。运用这样的方法,既富有情趣,便于掌握歌曲难点,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根据音乐的走向来自由创编更适合音乐旋律的体态律动,培养他们的想象力。
可见,恰当地利用体态律动的形象性和直观性可以方便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帮助提高歌曲表现力。
(二)体验歌曲情感内涵,为歌曲演唱丰富表现力
1.在律动中培养歌唱习惯,建立演唱状态
小学阶段的歌曲演唱状态的建立,不应过于专业化、机械化,重视每一次开口发声的机会,让学生记住身体各部位的感觉,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的演唱技能。
在歌曲情境中,结合体态律动进行歌唱训练,即可帮助学生理解和保持演唱状态,又可通过有情境的体态律动体验,挖掘内心的美好声音。在最佳情绪状态下,自然地拥有微笑、兴奋的演唱状态,相比教师为其条条框框框定的歌唱状态要放松自然。
如:在教唱歌曲《故乡的小路》时,首先请学生完整聆听歌曲,并说说“哪句歌词让你印象最深刻?”学生不约而同选择“我那故乡的小路,是我童年走过的路……”然后我采用两种不同的演唱状态对比演唱。第一遍声音位置低,状态不够积极,体态很放松;第二遍演唱时我在体态上表现激动,声音位置高,精神状态饱满,主动积极。通过体态与歌曲演唱有机结合,通过仔细观察,学生很快理解了演唱状态的重要性。在学唱时,学生更容易找到正确的状态演唱歌曲。当唱到全曲最高音,并做长音保持时,很多学生唱不上去,容易扯着脖子嘶喊,或是开始跑调了。这时我又运用柯尔文手势辅助教学,让学生感受体会每个音发声时的不同感觉,要求学生按照旋律的起伏变化演唱歌曲,高音唱强、低音唱弱,上行音阶渐强,下行音阶减弱,慢慢唱出歌曲旋律的起伏变化。在气息连贯、咬字清楚的情况下,再注意用头声的感觉来演唱歌曲,旋律味道就慢慢出来了。
歌曲最好的感情依托就是歌曲的旋律。这是一种特殊的语言,形象地刻画音乐形象,表达音乐家的情怀,表现情感。只有让学生真正认识到了旋律的重要性,领悟到了歌曲的意境,才能做到真正地传情达意。
2.在律动中体会歌曲风格
在音乐教材中,有很多具有不同民族风格特点的歌曲。如果盲目加入过多过难的舞蹈动作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歌曲演唱。而应将歌曲按不同的特性分类,在律动活动中把音乐特性具体化,抓住歌曲特性,方便学生领会把握歌曲的风格特点。
在歌唱教学过程中,我会融合一些简单的舞蹈技能和民族舞蹈的语汇、元素,创编一些人人能学,简之又简的体态律动,有机穿插在歌唱教学中,帮助理解把握歌曲的风格特点,提高歌曲表现力。如教唱歌曲《新疆是个好地方》,我将新疆舞中男孩敲击手鼓的动作,女孩子手腕翻转的动作加入歌唱律动中,学生非常感兴趣。一边演唱,一边脚上踏着同一节拍的步伐,合着音乐做恒拍的步态行进,并用不同的手部动作表现歌曲。在歌唱的律动过程中,一方面体会恒拍,另一方面体会到了民族歌曲独特的美感和意境。
3.在律动中领会歌曲情感
歌唱教学中引入体态律动,通过多种方式方法,唤醒学生内心沉睡的情感记忆,以情带动,寻找切入口,让学生得到身心兼得的美感体验。让学生随音乐的變化,自由调整律动的幅度和强度,从而丰富歌曲情感,在体态律动中让歌曲的情感得到升华。
如,在教学二年级歌曲《金孔雀轻轻跳》的过程中,首先我向学生介绍傣族孔雀舞的有关知识,让他们对傣族舞蹈有大概的了解。然后在教学中设计一些有傣族舞蹈韵律特点的体态律动帮助学唱歌曲。教师首先示范孔雀手动作,学生观察孔雀手造型,讨论其动作特点,然后进行模仿,再随歌曲《金孔雀轻轻跳》律动。学生在体态律动中直观感受到了傣族音乐优美柔和、舞蹈含蓄内敛、富有雕塑感的特点以及歌曲二拍子的节拍特点,进一步感受到了歌曲所表达的情感,激发对傣族音乐和舞蹈的学习热情,为歌曲演唱做好准备。
在聆听、欣赏、体态律动、学唱歌曲过程中,学生通过渗透歌曲情境的律动表演,内心情感被充分激发,加深了对傣族歌曲风格的理解,自然地唱出傣族歌曲所要表达的优美柔和意境,获得更深的审美体验,完成具有美感的演唱。
综上所述,通过运用体态律动提高小学生音乐歌唱表现力的实践与研究,可以通过把体态律动教学活动安排到歌唱教学的各个环节,让学生在充分的律动中参与歌曲的情境体验,演唱技能训练,学唱歌曲直到歌曲完整呈现,更直观、形象地体验感受歌曲的各个音乐要素,感受音乐美,唤起内心感受,对歌曲的体会更深入细腻。在循序渐进的训练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从而提高音乐歌唱表现力。
参考文献:
[1]汪丽娜.论中小学生音乐表现能力的培养[D].湖南师范大学,2009.
[2]穆传方.“互联网+”背景下的小学生歌唱表现力的培养策略[J].儿童音乐,2019(3).
[3]张晓敏.新课程目标指导下的小学音乐”双基”教学探讨[J].北方音乐,2015(10).
[4]袁惠琴.达尔克罗兹启迪了我的歌曲教学:体态律动与歌曲教学实践初探[J].中国音乐教育,2010(7).
编辑 温雪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