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区域品牌的大湘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策略研究

2019-02-06 03:53陈瑾肖蓉张志莲肖萌
新西部下半月 2019年12期
关键词:区域品牌非物质文化遗产

陈瑾 肖蓉 张志莲 肖萌

【摘 要】 本文基于区域品牌理论,分析了大湘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及面临的困境,提出了基于区域品牌的大湘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对策。一是因地制宜打出特色的“本地牌”;二是融入故事情节联合打出“感情牌”;三是实施大湘西非遗的区域品牌策略;四是做好大湘西非遗的区域品牌推广工作。充分展现出大湘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古老”、“奔放”、“魅力”、“野蛮”、“神秘”的特点。

【关键词】 区域品牌;大湘西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世代留存下来的历史财富,是中华民族历史文明的特殊表达,具有独特和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及研究价值。彭林绪认为,中华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古老而神圣的生命印记和动态的文化活基因,代表着中华高深的民族智慧和伟大的民族精神,隐藏着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综合国力和国家竞争力的巨大潜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因素。[1]王水维、许苏明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历史长河中主流意识形式和价值理念的重要体现和必要构成,其价值生成形式或机制与人类生活等有着共生关系。[2]

大湘西有着十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基于区域品牌理论对其进行有效的保护与传承,一方面,有利于塑造大湘西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品牌,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大湘西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达到区域品牌建设和有效科学保护非遗的“双赢”。另一方面,有利于了解少数民族的生活方式及传统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不能脱离一个民族特殊的生活生产方式是其最大的特点,是一个民族的特色,是一个民族审美习惯的“活”的显现,是当地人民的生活生产方式的精髓。它依托于人这个载体,以语言、文字、形象和技艺等为表现手段,并以身口相传作为文化链而得以延续,是“活”的文化及其传统中最脆弱的部分。通过建立品牌的方法来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内可以保护和发扬本民族的优秀文化内涵,对外可以向其他民族同胞展现本民族的生活方式和传统文化。同时加深了我们对于少数民族民族文化内涵、生产生活方式的研究。

一、区域品牌的内涵与意义

1、区域品牌的内涵

区域品牌是把一个区域和某类产品或产业结合在一起,形成具有一定区域特征和特色的产业品牌,是在当地人们的经济生产、文化生活中形成。区域品牌利用这一区域独特的生产要素将其与现代产业相结合,反映出当地特有的自然资源和人文情怀,融入带有该区域特性的文字、技术、形象、风俗等形成的具有一定知名度,且可以成为一定区域的名称,同时可以利用这张名片区别于其他区域。[3]

2、区域品牌的意义

区域品牌的重要作用在于:第一,建立优质的区域品牌能够为该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强大的公共品牌效应。作为区域共享的一个品牌,无论是在资源的有效整合及合理配置上,还是在区域宣传上都有推动力。第二,可以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巨大的集聚效应。建立区域品牌突出该区域的主要特征,能够更加吸引大量的资源、资金流入,也可以利用自身特色吸引人才就业或科研。无论是从“硬件”上,还是“软件”上都能为区域经济的发展创造有利且有效的条件。第三,能够提高当地政府、行业及企业发展区域经济的信心,增加其积极性。区域品牌是企业及产业品牌构建行为的综合表现,是一个地区整体经济发展水平的体现。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加深,区域品牌对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也愈加明显。构建区域品牌,形成区域特色成为一个地区保持经济稳定快速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大湘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

大湘西,即“湘西地区”,是对包括张家界市、湘西土家族苗族白治州、怀化市以及邵阳、永州的部分县市在内的整个湖南西部地区的统称。大湘西“非遗”数量多,种类全,特色突出,是全国重要的“非遗”富集地区之一。种类齐全、域内众多的“非遗”项目,覆盖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非遗”分类方法的八大种类,覆盖了我国“非遗”普查所列的十六类和国家“非遗”名录的十大类。[4]

1、分布集中、密集度高

大湘西区域内少数民族“非遗”分布集中,地域密集度高。从域内数量来看,大湘西拥有国家级“非遗”44项,每万平方千米国家级“非遗”7项,是全国每万平方千米“非遗”数的4.38倍。大湘西有省级“非遗”116项,每万平方千米18.4项,是湖南省每万平方千米“非遗”数的1.5倍(湖南省三批省级“非遗”243项,每万平方千米11.5项)。[5]從域内行政区划看,大湘西国家级、省级“非遗”项目的一半以上集中分布在湘西自治州境内,该地区有国家级“非遗”24项,占大湘西国家级“非遗”总数44项的54.54%;省级“非遗”60项,占大湘西省级“非遗”总数116项的51.72%。[6]

2、差异显著、特色突出

大湘西各民族“非遗”传承历史久远,差异性显著,特色突出。区域内国家级“非遗”全是少数民族的,省级“非遗”也大多是少数民族的。民族的“非遗”总有该民族的文化特质,呈现各方面的差异性,互不一样,各具特色。从土家族的茅古斯舞、摆手舞,到苗族的苗鼓舞、吊龙舞等,莫不带有古朴的文化特质。

3、奇特稀少、价值巨大

大湘西少数民族“非遗”的价值表现在许多方面。一是它的特色价值。物以特为贵,物以奇为贵。“特”是指特有、特色、特质;“奇”是指奇特、独特等。大湘西“非遗”渗透着大湘西少数民族特有的文化元素,打上了大湘西少数民族特有的生产生活的烙印,齐占“特”与“奇”。越是奇特,就越具有吸引人们注意力的价值。二是它的珍稀价值。物以稀为贵,“稀”是指稀少、珍稀。以传统农耕生产生活为依托的少数民族“非遗”,在生产生活方式和社会文化迅速变迁的当今之世,传承越来越难,传承至今的越来越少。越稀少,就越显示它弥足珍贵的价值。此外,大湘西少数民族“非遗”的奇特价值和珍稀价值,还体现在它的历史传承与文化创新价值、科学探索和爱国主义教育价值、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价值等等方面的价值。[7]

三、大湘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面临的困境

大湘西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土家、苗、侗等少数民族智慧的结晶,积淀了时代的精华,保留了民族的特色,是地方民族文化的精品。但由于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视程度不够,因此大湘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保护和传承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

1、文化生存语境的变迁与“非遗”产品文化意蕴的消退

其一,语言的逐渐衰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湘西州苗族土家族年轻一代人外出工作等等原因,导致苗语、土家族语渐渐消失,苗族哭嫁、苗歌和土家族神歌等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难以传承。其二,大湘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越来越少。以往较为年长的那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者逐渐老去,年轻一代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越来越少,使得湘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工作面临越来越紧迫的形势。

2、现代文化与多元文化的冲击

全球化的发展和外来多元文化的艺术形式,也因为人们的猎奇心理,导致传统文化的相关活动范围逐渐缩小,少数民族“非遗”的播布范围呈现缩小趋势。其次,因现代科技的迅速发展而使生产技艺类的“非遗”活动范围缩小,民间自发的年节娱乐活动范围,因节前节后外出打工而不得不缩小活动范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活动范围逐渐缩小又加剧了大湘西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衰减的问题。

3、大湘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缺少品牌塑造

这是大湘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个重要的发展问题。缺少了品牌塑造、缺少品牌化运营,不利于激发和延续“非遗”自身活力和传承能力,也无法有效保护“非遗”知识产权。品牌塑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经过以下步骤:品牌定位、品牌形象设计、品牌形象整合传播、品牌形象形成。一般的品牌塑造大都是凭借大量的财力物力通过新闻炒作、广告轰炸、大规模的公益和赞助等手段和方式进行。人们对“非遗”内涵和形式的了解少之又少,前期品牌定位和形象设计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和物力来调研和考察,后期的传播和维护也需要投入大量的金钱,更何况湘西地区位于湖南西北部,地处武陵山区,地理位置较偏僻且经济欠发达,相对来说资源和信息极其缺乏,“非遗”品牌的塑造成本也随之提高。

4、非遗保护缺乏科学的方法、效果差强人意

现今不缺乏想要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而是缺乏正确的方法。政府在非遗工作上“重申报,轻保护”,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工作十分重视,但申报成功后的相关保护工作却有待提高。比如对传统工艺的手艺人的补助,对古建筑的修葺,对传习人的培养。此外,对于非遗的保护大多还停留在单一的方法上,对于不同的非遗项目盲目采用同一种方法。

四、基于区域品牌的大湘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对策

1、区域品牌理论运用于非遗保护与发展的原因分析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经济价值需要通过产品与品牌表现出来。品牌是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竞争的核心资源,是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非物质文化遗产最突出的价值体现。

(1)区域品牌能体现非遗的文化与民族底蕴。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先辈智慧和勤劳的结晶,是区域内人们形成的价值观,代表着该区域的文化底蕴。建立区域品牌,根据非遗项目的文化特质来选择保护非遗的方式,在保护了非遗知识产权的同时,也避免了盲目开发非遗项目的风险。与此同时,以非遗特征作为品牌的内涵,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品牌的塑造成本,非遗本身就是一张非常好的“名片”,无论是对品牌来说,还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来说,在一定程度上都降低了宣传成本。此外,还保证了品牌的文化要素,强化了品牌的文化内涵,成为区域品牌的核心竞争力,毕竟没有雄厚的文化底蕴做支持,缺乏历史的品牌是难以在市场中存活下来的。

(2)区域品牌能体现非遗的个性与民族特色。非遗在生产性保护的过程中,以非遗技艺为依托的小商户,在产品外观设计、包装服务、营销推广等方面互相模仿,无品牌辨识度可言。非遗资源这一手好牌打得稀巴烂,名义上保护了非遗,实则是对这片潜在“蓝海”资源的破坏。例如,国内最近几年涌现的“淘宝村镇”多以非遗为依托进行售卖,多为民众或地方政府自发形成,缺少整体统一规则,导致产品和服务参差不齐;设计抄袭、压价竞争等现象层出不穷,导致产品同质化严重。大湘西地区是少数民族(苗族、土家族、白族、瑶族、侗族等)的聚居地,在此发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大都带有浓厚且鲜明的民族特色,正是因为这种独特性,成为了一个有特色政治经济文化的地区代表。而品牌需要的正是这种可以区别于其他品牌或产品的个性,是否具有个性成为一个品牌是否能夠从市场中脱颖而出的重要依据。打造特色的区域品牌能够从根本上避免非物质文化遗产被同质化的生产保护,很好的保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性。

(3)区域品牌能体现非遗的信任与民族情感。非物质文化遗产除了是人们生产劳动造就出来的结晶,经过历史的沉淀和长时间的流传,人们对其有非常浓厚的情感。加之政府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颁布者,自然而然就成为了其最佳代言人。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品牌化可以感染更多的人,提高更多甚至是全国人们的凝聚力、认同感和自豪感。而这些社会公众认知是打造非物质文化遗产区域品牌的最大号召力。因非遗具备的种种要素,使打造区域品牌在处理品牌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有很大的助力,成为增加品牌价值的一剂猛药,成为一种品牌的象征,成为代表一个地区的旗帜。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品牌化可以很好的协调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赋予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对其进行“活性”保护。

(4)能有效解决非遗经济开发价值与文化传承价值的冲突问题。非遗保护大多与当下热门的旅游等经济活动结合起来,这时就存在一个追求盈利和“非遗”保护的博弈过程。在急功近利的时代背景下,往往会为了追求理想的利益在开发的过程中对地区非遗的本质和外表进行破坏,终究适得其反。保护非遗,传统的录入非遗名录、建立法律法规是必不可少的,更重要的是与时俱进,创新已经成为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追求,没有灵魂的产品是不能立足于现代社会的,对于非遗品牌的构建必是基于大众对当今时代下的理解而进行的设计和优化的,不仅能够增强非遗的“活性”,更能够与目前时代的快速发展相结合。

(5)区域品牌能体现非遗的民族使命。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渐衰退与消失,使得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迫切性与重要性,形成浓浓的使命感与认同感。而打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区域品牌,正好为人们情感的宣泄提供了平台,使更多的人找到可以为保护非遗尽己所能的方法,增强了人们的参与感。品牌同样需要这样的使命感来发展。对二者而言,这是一种双赢的方式,即为保护非遗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同时也增强了品牌的使命意义,一定程度上还节约了品牌的宣传成本。

2、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区域品牌创建策略

(1)因地制宜打出特色的“本地牌”。利用大眾对于湘西地区的经典印象,构建具有湘西特色的非遗品牌,利用区域品牌的方式,加强人们对于非遗的情感,引起人们对保护非遗的共鸣。对非遗进行“生产性保护”。同时通过品牌化的发展,带动湘西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

保持神秘。大湘西地区地属武陵、雪峰和云贵高原的大部地区,地势起伏大且气候温暖湿润,适合植物生长生存,在这里生长着许多珍贵的药材,同时,大湘西地区有土家族、苗族、侗族、瑶族、白族、回族这几个主要世居少数民族,而这几个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医学,其中尤为突出的是土家医药、苗医药、侗医药等。我们可以借助湘西地区的地理优势和人文情怀建立一个少数民族传统医学品牌,利用人们对湘西地区的好奇,作为宣传少数民族医药学的招牌,将湘西的神秘色彩与少数民族传统医学相结合,不仅有利于引起相关部门和社会各界对少数民族传统医学的重视,使其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发扬,同时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资源很好的转化为经济资源,将传统的保护化为生产型保护。

传承古老。湘西地区目前还保留了较多的传统建筑,这些传统建筑凝结了少数民族人民的智慧和心血,除了注重其美感,对其“玄学”也是颇有考究。以吊脚楼为例,它多依山靠河就势而建,坐形似虎,以“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为最佳屋场,讲究房屋朝向,或坐东向西,或坐西向东。建筑上雕刻的符号、图标也十分讲究,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阶层、传统思想观念。半栏干式建筑则是当时人们根据地理环境对传统的建筑方式进行的创新升级,反映了当时的文化层级,是“巴楚文化”的活化石。利用祖辈留下来的资源,我们可以推出一种新的建筑风格,打造一个湘西特色的建筑品牌。

(2)融入故事情节联合打出“感情牌”。发挥魅力。以“边城”为引,将苗寨传统舞蹈、苗歌、苗绣、苗族银饰、苗族服饰串联起来,不再对某一种非遗项目进行单一的保护,而是对大湘西地区存在的非遗项目进行资源整合,打造一个独具湘西特色的关于少数民族生活的品牌。将“边城”里写到的所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细化深造,一一剖析,借助生产、流通、销售等方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其文化资源变成一种文化产品,将其品牌化,运用生产型保护方式,借助现代生产组织方式和流通手段,不仅能够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创造经济价值,而且能够促进其与现代文明的互动融合,赋予其新的含义,激发其新的生命力,使其在满足当下人们消费需求的同时得到活态传承。以“边城”为品牌,将极具少数民族魅力的苗绣、苗银、苗服的产业进行串联。打造具有湘西特色的、具有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品牌名牌,加深人们对湘西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提高人们对其的兴趣。

例如,我们可以将苗服与现代服饰相结合,在现代服饰中体现苗服的魅力。苗服需要与现代文明融合,加入新元素来活化自己,同时苗服要想长期发展并且一直存在就需要找到与现代文化合适的相处模式,必须调整自己迎合现代人对潮流的追求,找到消费者需求。而现代文明的发展就是在继承中创新,加入苗服元素,满足现代服饰对个性,独特,多元的追求。新旧文化的碰击,能够擦出新的火花,满足更多人的需求。同时与现代服饰合作,既可以增强苗服的品牌化,也可以满足小众的要求,例如将苗服融入到礼服,婚纱的设计中,不仅增强了选择的多样性,也满足了少数人们对仪式感的追求。两种服饰的结合也代表了两种文化的结合。无论从其经济价值还是社会意义上都有极大的可取性,既满足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也推动了现代文明的发展。

体现奔放、热情--边边场。苗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自古以来最早并一直保持、倡导自由恋爱的氛围。“赶边边场”是湘西苗家青年男女特有的一种求爱的方式。“赶边边场”是在一个极具特色或者纪念意义的日子,如赶场或节日,这一天也是苗家特定的上街采购的日子,更是苗家男女青年互相相看的好日子,所以这天可以看到身穿各色盛装的苗家少男少女。小伙子只要有看对眼的人,就可以拉一下她的衣袖,或在行走时假装无意地轻轻地撞一下对方,即行试探活动,这就是走婚的习俗或曰“赶边边场”。苗族的“赶边边场”风俗,风趣好玩、奇异精巧、别具风味,体现了苗族儿女的奔放,热情的性情。将苗族的苗歌,土家族的山歌融入其中也是这项活动的另一番特色。男女在“赶边边场”时,多用苗歌来表达自我,苗歌博大精深、构式严谨、种类多样。在或激越高亢或委婉缠绵的曲调中表情达意,青年男女在苗歌唱答时陶醉在其艺术氛围中,求含蓄多比兴,绝无淫词烂调。以此作为背景,以苗歌,土家族山歌为音乐背景,串联故事情节,将民族服饰与工艺融入其中,打造大型歌舞或情景剧。既有其经济效益,同时展现了民族特色,渲染了民族情怀,引起人们的情感共鸣。

(3)大湘西非遗的区域品牌实施策略。一是产品的多样化与质量保证。非遗文化产品的品牌推广中,产品的单调性是一大严重问题。从微观视角来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经济价值需要借助相关产品与品牌体现出来,产品是其载体,而品牌为其提供消费者和市场,品牌是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竞争的核心资源和重要因素。而品牌的知名度建立与推广取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个性,即与众不同的地方。在当代,日新月异的产品形式接踵而至,如何吸引消费者的眼球成为了产品在市场竞争中的一个关键点,大湘西非遗文化产品品牌推广中,只有在现有的条件上,加入现代文化与科技,对非遗文化产品实现形式及产品的多样化,保证质量与大量生产的条件下,进行品牌推广,为其打下坚实的后盾。

二是塑造品牌形象。要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类型和价值空间对其进行个性化规划,在保护基础上进行品牌形象塑造,对非遗进行别具一格的开发利用。强化品牌的表现力不仅要抓住非遗的自身特点,还要紧跟时代步伐,与现代文明相结合,加入新兴元素。同时,非遗品牌需要抓住消费者核心的精神层面的需求,彰显品牌传达的积极价值观、独具的审美观以及其所表现的一种美好的生活方式。塑造非遗品牌,它不是单向度、单层次的一项工作,需要各方面的配合,是一个不断累积的过程,是一项冗长的产业发展工程。在此过程中,要尊重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和运行的内在规律和特点,做好品牌塑造系統性、战略性、可持续性的规划布局,塑造优质的非遗品牌。

三是加深品牌情感。品牌情感指消费者对品牌的感觉和评价,是联系消费者和品牌的精神纽带。品牌情感一般包括信任度和优越感。利用众多影视作品来记录非遗是宣传和保护非遗的一种很好的方式。非物质文化遗产,无论是地方戏曲,还是特色手工艺,特别是地方民俗节庆活动,与血缘、地缘等维系人类社会的基础性关系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当地民众观看本地域传统文化事项与艺术表现形式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唤起血缘、地缘情感共鸣的过程,包括故乡风土情愫、民族宗族传统、祖辈讲述情结、个人怀旧情绪。这样人们就会把保护和传承非遗认为是一件光荣且不可推卸的使命,形成“保护非遗,人人有责”的局面,还可以增强消费者的优越感,加强消费者对非遗品牌的独特情怀,活化非遗品牌。

四是追求品牌共鸣。品牌共鸣是指消费者与品牌之间通过情感和精神互动,产生了一样的“知己”心理,达到“同喜同悲”的程度,即品牌表达的内涵与消费者的心理是一致的。通过追求品牌共鸣,增强消费者对品牌区域的归属感和对品牌的认同感,最终形成消费者品牌偏好。品牌共鸣的实现有许多方法,比如开展地方旅游业,使各地人们充分了解到当地独特的民族特色。也可以组织非遗进校园活动,使大学生对非遗有一定的认识,引起他们的兴趣和共鸣。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也是不错的选择。我们还可以对产品进行创新,注入旧元素,引进新元素。注入旧元素,能引发消费者的怀旧情结,加深消费者对非遗品牌的认知。注入新元素,能打破固定思维模式,并通过现代一些受众面广的传播手段,增强品牌认知,活化非遗品牌,这种方式可以迎合各年龄阶段消费者的需求。还应发掘文化品牌故事,有条件的话可以对其进行还原,增加故事的记忆点,这样不仅丰富了区域特色文化,也激发当地民众的保护热情,加快非遗品牌的传播与发展。政府对非遗文化的重视与领导,是品牌活化的关键。因此政府应改进文化管理模式,做到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与民众默契配合,共同保护非遗文化,活化非遗品牌。

(4)大湘西非遗的区域品牌推广策略。首先,加强政府政策导向下的推广。政府的支持对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支强心针,也是最好的代言人。在2011年2月25日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在此背景下,大湘西非遗文化产品品牌化可以借助政府政策导向支持,进行品牌推广,采取与政府联合的方式,利用政府的威信,在市场消费者中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

其次,扩大优势品牌的助力推广,以“个别品牌带动区域品牌”。考虑到大湘西非遗产品的区域局限性,产品品牌度不够,没有好的市场品牌效应,在消费者当中知名度不够,可以采取与现今知名品牌合作的形式,将大湘西非遗文化与当代知名品牌结合,如与某知名服装品牌合作,将衣服上的图案纹路以大湘西非遗文化为内容来制造;将大湘西非遗文化与当代文化结合,融合现代文化元素,使非遗走下“神坛”,更加亲民,使得其更加能被消费者接受,并且使得大湘西非遗文化让大众所熟知,增强大湘西非遗文化产品的品牌力。

第三,重视地区旅游中的品牌推广。大湘西地处湖南西部,少数民族聚居,历史文化古迹、自然山水风光应有尽有,是闻名的旅游景区,大湘西非遗文化诞生于此,二者融为一体,每年都有数以百万计的游客来此游玩参观。在这地区旅游的大趋势下,为大湘西非遗文化产品的推广无形中制造了十分有利的形式,孕育在这地区当中的大湘西非遗文化完全没有隔阂的存在于这旅游资源中,稍加推广宣传,无疑是大湘西非遗品牌推广的重要途径之一。

第四,实施“规模经济”下的品牌推广。当前非遗文化产品品牌推广一大难题在于产品生产规模较小,没有形成大的市场影响力及知名度。为推广大湘西非遗文化产品品牌,可以选择一片中心地区,集中生产大湘西非遗文化产品,集中展示各类大湘西非遗文化,形成一个地区生产链条,用规模经济推广大湘西非遗文化产品的品牌。

【参考文献】

[1] 彭林绪.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初探[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公科学版,2007.25(6)64-68.

[2] 王水维,许苏明.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生成机制研究[J].艺术百家,2014(5)183-187.

[3] 田中禾,袁海洋,杨瑚.区域优势:中小企业集群与品牌化战略选择[J].统计与决策,2006(10)157-158.

[4] 罗茜,彭华.基于博弈理论的湘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性开发问题研究[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7.36(4)144-147.

[5] 李真.湘西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问题与对策[J].凯里学院学报,2018.10.26(5)6-10.

[6] 彭延炼,张琰飞.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途径:旅游开发——以湘西苗族鼓舞为例[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9(3)275-278.

[7] 王文明,刘景慧,王淑贞.大湘西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J].怀化学院学报,2012.10.31(10)7-10.

【作者简介】

陈 瑾(1998.8—)女,汉族,湖南凤凰人,怀化学院商学院2016级本科生.

肖 蓉(1984—)女,汉族,江西遂川人,硕士,怀化学院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企业管理与农业经济.

张志莲(1998.7—)女,汉族,湖南郴州人,怀化学院商学院2016级本科生.

肖 萌(1998.1—)男,汉族,江西遂川人,江西农业大学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2016级本科生.

猜你喜欢
区域品牌非物质文化遗产
产业集群优势与区域品牌关系研究
基于消费者视角的长白山人参区域品牌形象提升策略研究
我国特色文化产品区域品牌营销机制构建研究
我国水产品品牌建设模式分析
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创产品研究
湘西苗族刺绣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探析
产品伤害危机对区域品牌的溢出效应及应对策略的研究
提升汽车区域品牌知名度的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