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振宁
摘要:新课程标准要求从实践出发,以学生为本,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数学教学中,让数学创造进入课堂,激发学生数学创新思维的动机,展现数学思维过程,引导学生探索数学创新的规律,实施开放式数学教学,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一、创设问题情境,培养思维的探求性古人说:"学起于思,思起于疑。""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是长进。"从无疑到有疑,是提出问题的过程。
关键词:数学教学;创新思维能力;培养途径
前言:
未来社会的数学素养在创造能力方面至少做到:能通过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发展、提炼数学模型,了解数学方法,注意数学应用的创造能力,并形成坚定、自信、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培养人才的需要,现代数学教育越来越重视学生思维创造能力的培养。任何一科学创造能力都可以用如下的公式估计:
一、创造能力=知识量×思维能力
并进一步强调指出:“数学上的新思想、新概念和新方法往往来源于各种有趣的思维。”因此,重视展现学生思维,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
例如:在学习“代数式”的内容时,可采取如下方式创设情景:
填空:如图搭一个正方形需要4根火柴棒。
1.按照图中方式,搭2个正方形需要______根火柴棒;
2.搭10个这样的正方形需要______ 根火柴棒;
…………
3.如果用X表示所搭正方形的个数,那么搭X个正方形需要 根火柴棒,与同伴交流。
显然,在这样的学习情景中,学生是以“做”而非“听”或“看”的方式介入学习活动,而且是实实在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学习活动。
二、探究尝试 寻求结论
这一环节最重要的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思维开放性。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数学情景中获得求知、探索的欲望,很自然地会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探索,去发现。例如在前面提到的问题情景中,搭2个、3个、10个正方形时,学生们可能会数一数火柴棒的根数,但是当搭100个正方形时,学生们就需要探索正方形个数与火柴棒的根数之间的关系,发现火柴棒根数的变化规律,规律是一般性的,需要用字母表示,用x表示正方形的个数来提示规律,在认识上是一次飞跃,学生们完成这次飞跃无疑需要时间思考,不能急于求成,不能怕完不成既定的教学任务而压缩学生们独立思考的时间,也不能用所谓的“规范”或“标准答案”扼杀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合作交流
教学是一种社会性认识活动,交流对学生有着重要的发展价值。首先,交流活动具有生成性,与别人即时即景的交流,往往会启发自己的思维;学生通过小组讨论交流、班级反馈交流等各种形式的学习交往活动,可以学会理清和表达自己的见解,学会聆听和理解别人的看法,促使他们不断对自己的观点进行反思,从而活跃他们的思维,拓宽他们的思路,激发他们的创新热情。其次,学生们在小组合作交流中,由班级中几十分之一变成几分一次,大大提升了学生的参与度,货到较多的展示自己的机会,学习的积极性空前提高。第三,交流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技能等社会性品质,并且可以使学生回顾、审查自己探究过程和方法,总结经验和教训,改进学习方法,学会学习。
四、运用评价,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
探究发现教学模式虽然从教学环节上给每个学生的发展提供了平台,但是受学生个性差异及各种因素的影响,学生参与活动的程度不尽相同。教学中应避免将探究活动变成少数学生的舞台,使“弱势群体”得不到应有的发展机会,实践证明,建立健全一整套学生评价制度,通过学生成长记录这一形成性评价机制,可以很好的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的出色表现、动手制作的作品、获得的各种奖励,教师和小组成员的相互评价等都可以作为整体评价的一部分。
新一轮课程改革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怎样处理好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关系?如何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如何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如何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需要?如何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是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探究发现教学模式对这一系列的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
参考文献:
[1]朱成枫.创设多种教学情境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J].教育艺术,2009 (04):17-19.
[2]培养数学创新能力 推进素质教育[J].胡惠婵.太原教育学院学报.2001 (01)
[3]试谈培养学生数学创新思维的几种途径[J].郁明.新課程研究(基础教育).2007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