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祝
摘要:《红楼梦》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代表著作之一。就作品性质来看,其是一部具有代表性的悲剧著作,尤其是宝黛的爱情悲剧更是为后来人所惋惜。作为这一著作的代表人物,林黛玉的性格形象一直受到红学研究者以及愛好者的谈论。就该著作来讲,其人物悲剧不仅是由于时代的影响、家庭身世的影响,更是受其性格所影响。林黛玉不仅具有高洁的品质,还有着叛逆的精神。这一人物性格特征,是林黛玉痛苦一生的主观因素。基于此,本文在阐述林黛玉悲剧的基础上,试述其悲剧的主观因素。
关键词:红楼梦;林黛玉;人生悲剧;个性因素
作为中国文学艺术宝库的重要瑰宝,《红楼梦》不仅是众多文学专家研读的重要著作,也是人们不断探讨的对象。其中,女主林黛玉悲剧的一生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林黛玉的人生悲剧不乏主人公自己的因素,任何一个主人公都应该为自己的行为后果负责,尤其是悲剧主人公造成的可怕后果,而人物的主观因素是悲剧结果的重要推动力量。
一、林黛玉的悲剧
(一)才华之悲
曹雪芹笔下金陵十二钗不乏富有才情的女子,然而林黛玉的才华确是作者的重要着笔之处。《红楼梦》中描述林黛玉才情的文字比比皆是,其写诗不仅数量众多,且品味高尚,在贵妃省亲时,大观园中的女子和宝玉皆在作诗,元春在不知作品作者的情况下,判定黛玉替宝玉所作的《杏帘在望》为“三首之冠”,由此可见其作品出众之处[1]。相较于他人,黛玉也更为才思敏捷,其作诗往往漫不经心,然而“笔落惊鬼神”,因而是大观园的出众才女,是一个具有艺术性的文学诗人。
然而林黛玉长期寄人离下的生活造成了敏感多思的性格,她的才华并没有让她获得众人的赏识,反而与当时的社会环境格格不入,不能融入大观园的生活,也是其沉浸自我内心世界的写照。其笔下的诗句真实地描述了这一人物性格:“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她看到花落,以极佳的文笔表达了对落花的同情,这一句也显示了黛玉感觉自己如落花,无依无靠,她内心孤独,不能融入大的环境,从而离大观园也越来越远。因此,她空有满腹才华,终成为悲剧。
(二)人情之悲
黛玉不仅有着写诗的敏捷思维,人情世故也颇为通晓。在黛玉初到贾府,贾母询问黛玉日常读过什么书籍,黛玉含蓄回答“只刚念了《四书》。”等到黛玉询问大观园同龄女子的读书情况时,贾母说道:“他们不过只是识字,哪里通晓什么书。”从贾母的回答中,黛玉即刻明白了贾母对于女子读书的态度,以致后来宝玉问她的读书情况时,黛玉就不再称自己读过书了,只是说认得几个字,这便显示了黛玉心思细腻。但是这一细腻敏感的性格却使得黛玉在大观园中并不合群。在不注重女子才情的时代,在只要求女子识字便可的大观园,黛玉外露的才情与此格格不入。她与人交谈,随口就可以说出《牡丹亭》中的诗句。她教不识字的香菱学诗,她将女子的才情发挥的淋漓尽致。然而她却忘了这些都是与遵守封建礼教的大观园格格不入的。不能将自己融入到周围的环境,不能获得良好的人际关系是黛玉性格的一大缺陷,导致她与宝玉的爱情不能得到人们的支持。
二、林黛玉人物悲剧的个性因素分析
我们提过,林黛玉的人生悲剧离不开其时代背景、生活环境,但是,事在人为,如果林黛玉的性格不是敏感多疑、孤芳自赏,那么,人物的结局或许会改写。这一个人性格的主观因素,成为了其人生悲剧的重要推动力量。
(一)心理悲剧
在林黛玉看来,其进入贾府是无可奈何的,也是寄人篱下的。她家道中落,只能依靠素未蒙面的外祖母,在如此陌生的环境中,她不可能不让自己小心行事,同时,也就产生了对自己的同情。在她初进贾府时,就告诫自己要步步留心,万万不能被人看了笑话去。因此,猜忌心也就日益增重,人情世故越发小心。有一次,她去怡红院找宝玉,但是丫鬟因为和宝玉生气而没有给黛玉开门,黛玉不免猜忌因为自己是客人,容易让人厌烦而使得丫鬟不给自己开门,但是确实是因为丫鬟没有听出黛玉的声音才没有给她开门。黛玉如此猜忌的事在大观园数不胜数,这些都是她在寄人篱下的成长环境造成的。她内心敏感又孤独,心思细腻又猜忌心重,致使她终究没能融入大观园中。其心理原因造成的性格特点,也就产生了人物的悲剧[2]。
在著作中,林黛玉孤芳自赏的心理特点也描述得非常细腻。换句话说,她既清高、又自恋。在元妃省亲时,她代替宝玉作诗。在大观园的共同谈论诗文的活动中,黛玉都有着明显的自恋情结。同时,她也多愁善感,四季景色之变化也可以成为其内心悲伤的原因。因而,人们更觉得她如同一个站在高处的人,难以被接近。所以,她的人情关系并不好。但是她实际上是比谁都渴望情感的人,无论是爱情还是友情,她都希望得到别人的真心相待,渴望被人理解和接近。然而,在当时的环境中,她这一性格终究是不会被理解的,她对友情的希望在人情往来中破灭,她对爱情的理想终究被毁灭。因此,她这一生终是活在忧郁中。
(二)性格悲剧
林黛玉和贾宝玉的爱情悲剧可谓是整片著作的高潮,黛玉在爱情的性格上,不能不说是忠于宝玉、忠于爱情的,甚至是痴迷的,这种对宝玉的爱情随着生命的存在而存在,也随着生命的消逝才消逝。自她进贾府遇见宝玉,便受尽了痴情的折磨。然而,爱而不得,在贾宝玉与薛宝钗成亲时,病弱膏肓的黛玉发出了“宝玉,你好……”的怒吼!不得不猜想,她要说的恐怕是“宝玉好无情”,痴情换来的却是辜负与无情,这可以说是造成她悲剧人生的直接原因[3]。
通过这些分析,我们不难看出,林黛玉的人生注定了是一场悲剧,不止是那个时代强行给予了她这一人生悲剧,更是林黛玉自己的性格特点推动了这场悲剧。林黛玉终是香消玉损了,在正当“明媚鲜艳”之时,却落得“红消香断”的结局,她这一生,也就是还泪的一生。
结束语
综上所述,《红楼梦》这一名著产生于封建礼教的历史时期,而人物的悲剧终究是时代的悲剧,并且这也不仅是林黛玉一个人的悲剧,更是那个时代女性的悲剧。但是林黛玉的人物性格却是推动她的人生悲剧不可忽视的因素,探究林黛玉的人物悲剧,不可忽视其性格因素。
参考文献:
[1]鲁文婧.《红楼梦》中林黛玉悲剧命运的必然性[J].文学教育(上),2018 (07):39-40.
[2]龚艳.简析《红楼梦》中林黛玉的形象[J].长江丛刊,2017 (08):6-7.
[3]吕彤.《红楼梦》中林黛玉的命运悲剧解析[J].赤子(下旬),2016 (06):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