茌攀
摘 要 信息技术时代,微信成为当代大学生广泛依赖的网络媒介,它既为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新途径和机遇,也带来新挑战。高校应将微信特点和功能与思想政治教育高度融合,形成微信思想政治教育新形式,提高思政教育质量和整体效果。
关键词 微信 思想政治教育 途径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9.12.036
On the Optimization of Wecha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HI Pan
(Xuzho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Xuzhou, Jiangsu 221018)
Abstract In the era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Wechat has become a network medium widely relied on by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It not only brings new ways and opportunities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but also brings new challenge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highly integrate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functions of Wechat with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orm a new for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Wechat,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and overall effec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Keywords Wecha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ay
2011年,微信作为一款新兴的即时通讯APP进入大众视野。短短几年,微信已不再是单独的交流工具,而是兼具大容量快速度的信息传播功能和产销服务为一体的商业交易多元化平台。微信信息传播即时性、交互性、爆发性、病毒性、碎片化等特点被大众认可,微信为大学生生活学习提供便利,可通过微信与家人、朋友和师生进行线上互动,分享学习资源,高校和教师通过公众号发布学习信息、微课、视频等引导学生持续学习,巨大的信息量和丰富的信息渠道有助于大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满足学生的精神需求。
1 高校微信思政教育内容及特点
(1)思想舆论引导。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要充分利用微信平台,发挥其信息传递、思想引领功能,推发大学生能接受的思想信息,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发挥微信信息交互和反馈及时、舆论产生和扩散速度快的特点,发出主流声音,营造舆论环境。
(2)沟通与激励。施教者通过微信与大学生沟通,及时关注学习生活、了解思想动态、心理状况等方面,搭建“微桥梁”,通过微信点评激励、點赞转发和回复等方式激励帮助学生,增加思政教育针对性。
(3)行为和思想的塑造。施教者要通过微信做好大学生的思想引领、观念引导和行为改变等一系列的塑造。通过高校微信公众平台发布与大学生思想情感和道德有“共鸣点”的真实案例,宣扬主流意识形态,发挥榜样引领作用,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大学生的品德、信念和价值观体系,发挥微信教育塑造功能。
(4)“微文化”传播。“微文化”既满足了大学生个性化表达需求,又承载着更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微文化”形式多样,短评、表情包、九宫图、视频等通过朋友圈、公众号和微信群传播,贴近大学生活,高校应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进行“微文化”的转变,让其更易被接受。
根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分析,其具备以下几个特点:
(1)传播形式与内容的多样性。微信私聊、公众号、群聊和朋友圈的功能为施教者提供了多种沟通交流方式,通过手机载体,突破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让教育内容能够即时、针对性的传递给大学生;二是传播内容的多样性。文字、表情、视频、音频多样化、立体化的信息传播内容让学生更容易接受,也使得师生之间沟通更具亲和力,同时丰富教育内容。
(2)日常生活的融入性。微信不仅仅改变了大学生的交流形式、获取信息渠道,更是改变了其行为习惯和价值观念,要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通过多种途径和丰富的内容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去,做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目标。
(3)教育目标和内容的针对性。从微信产生到现在,微信的功能和应用多元化发展,越来越多的微信功能应用于教学实践之中,教育要符合新时代的理论体系和理想信念,培养符合社会发展的人才,就要要根据大学生的差异化、特殊化和个体化特征,发挥微信功能的多元化特点,有针对性的制定教育内容。
2 高校微信思想政治主要成效
(1)高校已普遍建立完善的微信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目前高校基本都有自属官方微信公众平台,其关注度和粉丝数以成为高校媒体第一位,各二级学院、直属单位也都开通订阅号作为和大学生交流互动、传递信息的媒介,此外,还有以班级、社团、学生组织、学习小组等建立的微信群,有教师和部分学生开设的个人公众号等都在相互传递信息、传播正能量。
(2)高校微信平台产生品牌效应。微信让信息传播更快,高校微信平台除了传统的文字、短视频、微课、图片之外,还有在线小程序、H5、表情包等文创产品,很多高校建立自有的高校微信平台吉祥物,通过线上卡通人物形象、线下形象衍生产品做出自有特色品牌效应,提升了教育资源利用率、扩大了教育覆盖面和教育内容的影响力。
(3)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微信已成为大学生分享心情、表达观点和发布动态的主要平台,“刷新”朋友圈不仅仅是动态的刷新,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的刷新。很多高校充分利用这一特点,通过官方平台、教师个人和学生中大V不断分享最新最优的思政教育资源,发表意见看法,发布主流观点,潜移默化地引领大学生。
(4)丰富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高校微信平台收集和分析学生自媒体网络文化动态,了解学生所好所需,推送学生感兴趣的思政教育内容推送和扩散,创新微信宣传方式,将思想政治教育、法律法规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系列课程融入到微信教育体系中去,让微信教育内容更丰富。
3 高校微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1)微信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重视不足。尽管微信作为载体已经运用于日常教育中,但教育者对其态度仍存在差别,多数仍局限于沟通交流功能应用,即使教育者认识到微信重要性,也很难从微信中找到有效开展教育的发力点。高校缺少对微信平台使用和操作的培训、缺乏激励机制、缺乏使用总结和反复实践使得教育主体积极性和自主性不足。
(2)微信与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建设未能有效融合。很多高校在微信建设上仍存在问题。平台管理多以发布学校新闻、工作动态和通知公告为主,与学校官网报道新闻几乎一致,文章配图单一,不能体现微信的话语体系,影响阅读效果,二级三级公众号缺乏日常管理,粉丝数少,关注度低,为迎接硬性考核不能发布实用信息。
(3)学校对微信思想政治教育考核体系有待完善。很多高校在考核时仅仅是通过文章发布数量、点赞数和点击量等数据来作为公众号排名的标准,从而使很多教育内容只陈述表面而未注重其教育性,盲目发布文章缺乏和学生交流互动,实践成果难以进行总结反思,使微信教育功能不能完全展现。
(4)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媒介素养培育力度不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作为微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者和操作者,是否具有专业的媒介素养至关重要,高校对他们缺乏专业培训、技术指导和网络安全教育,使得他们对微信的特点和功能把握性不足,使用观念落后,没有将传统思政教育方法和新兴媒体有效融合,发布相关内容多浮于表面,教育效果差强人意。
4 高校微信思想政治教育优化途径
(1)高校应全方位开展微信思想政治教育。微信功能已渗透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各个角落,高校应抓住微信功能,全方位开展思政教育工作。一是要将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相结合,与大学生日常思想特征相结合,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需求相结合,不断总结归纳,形成有效理论体系;二是要将传统的图文形式与“微文化”时代信息传播模式相结合,开展微表情、微程序、微语录、微互动等新兴形式,围绕铸魂育人的宗旨,增加微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趣味性和可读性,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学习主动性;三是建立微信教育第二课堂,发挥微信传播优势,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主流意识形态多形式的通过微信平台传播,充分发挥高校技术资源,开发微信教育功能,拓宽思政教育的趣味性;四是要成为思想政治教育风向标,了解学生在微信平台里发布的信息,掌握他们思想动态,做好网络舆论管控,让微信发布成为意见领袖,提升微信平台舆论引导力。
(2)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微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要加强微信思政教育队伍的建设,尊重大学生的话语权,建立师生良性互动关系,有针对性的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转变对话方式,构建师生共同话语环境,培养学生认同感;二是要提升队伍的综合能力,组织专题培训,了解平台基本知识和功能,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创新教育方式;三是要发挥微信教育共享功能,做好高校与高校之间、学校与学院之间、官方和个人之间的教育资源共享,提高资源利用率和覆盖面。
(3)注重提高微信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整体素质。一是提升大学生信息过滤能力,提升大学生的信息过滤能力才能为微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保障,要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加入网络安全理论教育,提升学生的网络认知和辩证思维能力,从而做出正确的判断;二是提高大学生的网络素养。开设思想道德教育和法律安全教育课程,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念和法律认知,规范网络行为,增强平等意识,形成健康的微信使用习惯;三是引导大学生做好自我约束和调控。帮助学生做好学涯生涯规划,通过积极的校园文化转移学生的网络依赖,提升学生自我管理能力。
(4)建立完善的微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机制。一是要建立平台舆论监管機制。建立一只舆论监察队伍,对官方、个人以及热点订阅号进行监督梳理,遇到突发事件、热点时事和思想传达等问题时,要及时关注学生微信平台言论和思想动态,防范舆情危机事件;二是要建立完善的信息反馈体系。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及时做好工作调整;三是要建立有效的考核评价机制。要推进微信教育的实效性,就要有完善的考核评价体系激发施教者的主动性,在保留以往的微信考核体系外,还要加入理论知识、特色创新、学生满意度等方面的考核,还要对工作效果突出、学生认可度高的优秀工作者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借以发挥榜样效应;四是要形成媒体矩阵效应。在确立微信平台核心地位的同时,高校要对学校所有新媒体平台进行集中管理,强化各平台的有效互动,形成多层次、勤关联的联动体系。
参考文献
[1] 王贺.论高校微信公众平台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6(11):138-140.
[2] 罗珍.论微信公众平台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及实现[J].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6.32(06):21-24.
[3] 王征.微信公众平台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路径优化[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29(04):8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