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资源束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新理念

2019-02-04 16:07罗胜罗伟刘倩倩
科教导刊 2019年36期
关键词:创新创业人才培养

罗胜 罗伟 刘倩倩

摘 要 新创业人才的规模与质量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之一,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关键则取决于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但高校提供创新创业教育的完整性与高校拥有的教育资源有高度相关性,对于西部资源短缺地区的高校而言,创新创业教育的完整性多不及东部沿海资源相对丰富的高校,因此西部高校须寻找适合自身基础的创新型培养模式。本文引用自我导向学习与自我调整两项理论,以互联网教育为手段,提出“唤醒-赋能-自成长”为流程的资源短缺背景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框架,为西部资源短缺地区高校构建适合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提供借鉴。

关键词 资源约束 创新创业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9.12.002

Breaking through the Shackles of Resources: A New Idea of

Training Innovative and Entrepreneurial Talents

LUO Sheng, LUO Wei, LIU Qianqian

(Guangx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Nanning, Guangxi 530003)

Abstract The scale and quality of new entrepreneurship talents is one of the keys to the construction of an innovative country, and the key to the cultivation of innovative entrepreneurship talents depends on the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owever, the integrity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provided by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highly related to the educational resources possessed by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or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western resource shortage areas, the integrity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s much less than that in the eastern coastal areas. Therefore, wester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need to find innovative training mode suitable for their own foundation. Based on the theory of self-directed learning and self-regulation,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framework of innovative and entrepreneurial talents training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resource shortage, which is called "wake-up, empowerment and self-growth" by means of Internet education, so as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western resource shortage areas to build a suitable innovative and entrepreneurial education mode.

Keywords resource constraint;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talent training

0 緒论

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客观要求,从中国2050发展愿景而言,我国的创新创业将以全球化、超级智慧型社会、健康消费型社会、制造智能化社会、城乡融合型社会、绿色循环型社会等6个方面发展,其发展与创新创业人才和互联网应用直接相关。新创业人才的规模与质量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之一,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关键又取决于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

与东部沿海地区的高校相比,西部高校普遍存在优质教师不来、学生素质不均、教育资源不足等“三不”的情况,其中优质教师的部份,西部高校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在师资队伍的占比多数不达30%,远落后于东部沿海地区的高校;生源质量上,优质生源倾向优先选择东部沿海地区的高校,西部地区优质生源不断流失且学生素质不均;教研资源上,东部沿海教育资源丰富地区尤其是985、211高校所获得的经费总量与非985、211高校相比,具有显著优势。西部高校肩负着西部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的使命,虽在先天条件不良、后天问题有待克服下,仍须努力挖掘可用资源并因地制宜构建出合适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因此本文将从创业教育的基本理念,以及自我导向学习(self-directed learning) 与自我调整(self-regulation) 等两项理论概念下,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育为手段,提出以“唤醒-赋能-自成长”为核心理念的“资源短缺背景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框架”。

1 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框架

创业教育与创业训练的概念在近年也陆续被学者提出,创业教育主要讲授创业知识,创业训练主要为创业能力的训练。90年代起,创业教育与训练在理论研究上虽可分开探究,但在实行上须结合且应通过有系统、有计划的设计,以及采取结构性的方式教授,使受教者提升开始新事业时会运用到的知识与技能,再通过学习累积经验,最终达成设定的绩效,但这些研究成果与我国近期提出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架,都是假设学生素质良好、产教资源无虞的前提下构建,对于西部地区的高校而言,若要落实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这些理论框架或培养理念必须予以修正,对此,本文提出“资源短缺背景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框架”,以高校正统专业课堂教学为基础,以基础三观思想为理念、行为素质为依归,提高能力专业规划为目的,重新构建创新创业全人教育的知识框架。

1.1 思想的三观规划

我国自古有“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提倡针对学生资质差异采取合适的教学方式与给予适当的学习内容,因此本文认为,西部高校虽面对素质不均的学生群体,且学校无法给予如双一流高校资源与师资力量,但只要能给予学生具有基本性、启发性与持续性的教学或课程,一样能够引起学生对于创新创业的兴趣与热情,不过,在给予启发式教学或课程的前提,必须先灌输学生正确的学习思想。

(1)世界观。在产业全球化的潮流与信息技术发展下,创业不应只局限于西部地区而造福人群也不应只在国内,虽然西部地区的学生或因资质不如人而无自信,但只要开始接受创新创业教育,无论学生资质优异与否都须被灌输此宏观的观念。

(2)人生观。在创新创业教育下,学生除在创业实践活动中对创业行动具备的个性意识倾向,支配并规定创业活动的态度和行为的方向和强度外,学生也必具备正向的人生态度,勇于尝试创新与承担风险责任,并能在学习历程与失败经验中思考反省。

(3)价值观。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精神必须立基于总书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上,灌输学生爱国、励志、求真、力行的价值观,以国为本、志以恒、力求真、亲历行的实践准则,开启学生创新创业的意图与实践动能。

三观思想的构建将可修正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与价值认识不到位,及修正学生急功近利、盲目跟风等不正确的态度,维持创新创业的基本理念。

1.2 行为的素质规划

在学生的行为素质上,本文依据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的通知》提出四项基本素质:待人接物、个人素养、财务素养、法律素养,在创新创业教育中,本文认为三观思想的灌输与行为素质的培养,必须凌驾于专业能力的培养上,因此在创新创业课程实施上,教师必须采取“唤醒”方式,让学生自发自觉三观思想与行为素质远比专业能力重要。

1.3 能力的专业规划

创新创业所需的专业能力培养上,本文提出三项基本专业能力规划:思维训练、技能训练与科班知识。本文认为学生专业并不影响创新创业教育的施行,许多国内外创业家案例显示,创业家的专业不一定与创业的业别有绝对关系。由于专业能力无法短时期培养而成,特别是地处西部地区且资源短缺的高校,面临的困难度更高于东部沿海地区高校,因此西部高校在学生的创新创业专业能力培养上,必须以持续性方式进行“赋能”。

现有赋能研究文献主要两个视角:一是员工赋能;另一个为顾客赋能,其行为内涵均为“给予”,因此本文认为于唤醒学生对三观思想与行为素质的自觉意识后,再开始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的专业能力,也就是持续性的赋能。另外,虽西部高校的产教资源不如东部沿海地区高校丰富,但仍须以既有资源与师资力量通过正式课程、第二课堂、讲座、培训营等方式,为学生构建基础的创新创业知识与技能,且在互联网科技的时代,最新的创新创业知识与信息都可通过互联网以行动学习(mobile learning)方式取得和持续赋能。另外,我国越来越多单位办理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本文认为西部高校也用以赛代训的赋能方式,以志在參加、观摩、学习的心态,通过比赛找出知识与技能不足的地方,并可直接锻炼学生创新创业的思维和填补学生所需的创新创业所需知识。

2 自我导向学习与自我调整

大部份西部地区学生的学习行为上,无法看出具有自己起始、自己主导的自我导向学习特征,而在自我掌控上,学生则会依据考试或考察的成绩需要,排定自己的学习时间,但这并不符合自我导向学习的过程,因此教师须在教学要求下,主要采取引导方式施行自我导向学习养成的四个阶段。

阶段一,个体在不具备自我导向能力下,需要权威人士如专家、导师等指导个体学习内容。教师的引导对于西部高校的学生学习占有极大地影响力。

阶段二,在适度(moderate)自我导向能力下,个体具有学习动机与信心,但仍不清楚所学科目。教师在构建学生自我导向能力时,须采取因材施教的方式,针对学生学习状况调整引导方式,构建学习信心与维持学习动机。

阶段三,在中等(intermediate)自我导向能力下,个体在合适的引导下,已具备探索所接触学科的技能与基本知识。当学生具备一定程度的自我导向能力时,教师即可引导学生学习新的学科或知识。

阶段四,当达到高度自我导向能力时,个体不论是否有专家、导师等协助,都具备规划、执行与评估自己学习情形的能力并会自行学习必要或有兴趣的学科与知识,而这也是教育最终的目的,让学生学会自发学习。

在自我导向的学习过程中,个体会不断产生自我调整,也就是个体具有在内部知识与技能、外部环境刺激与回馈中调适或改变行为的能力。自我调整过程包含三个持续且相互作用的作为:(1)自我观察,个体能知觉与了解自己正在做的事情,并可由观察产出的信息自定评价标准与目标;(2)自我评价,个体依据内在自定标准与他人比较,其比较结果可提供自我反应后所需的信息;(3)自我强化,个体于自我评价后,会判断自己的行为是否为正确,而此作为会引发自我反省与后续行为的调整,并让个体再次回到自我观察阶段。

教师面对素质不均的学生而言,最好的教学方式为因材施教,但西部地区高校的师资力量无法与东部沿海省份高校比拟,且学生毕业后也须持续自我学习与自我成长,因此本文提出“自成长”的理念,也就是训练学生自我导向学习与自我调整的能力。

依据学者Crow提出自我导向学习的四个阶段,我国高校教师都有能力协助学生完成前三个阶段,至于培养学生的自我调整能力上,则需要教师付出时间与耐心,特别是离开正式课堂后。另外,通过行动学习所积累的学生学习数据,教师更可应用简易的大数据分析方式,即时更新教学方式与教授内容,因此在课内、课外、线上、现下的活动交互训练与教师的付出下持续维持与加强学生的自我观察、自我评价、自我强化的自我調整能力,而这也就是自成长的理念。在自成长的培养过程中教师也会因此了解自身不足处而再次自我导向学习,最终与学生共同成长。最终唯有教师与学生共同将自成长的理念实践,西部地区的高校学生的知识技能才有机会赶上985、211与沿海省份高校的学生。

3 结论

先“唤醒”学生的三观思想与对行为素质的重视,提升学生素质并维持学生正确的创新创业基本理念,接着对学生予以“赋能”,也就是依据现有产教资源结合互联网为基础的行动学习,贴近因材施教方式,构建出符合西部地区学生条件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系统与知识与技能框架,并以高校内既有创业教育课程、第二课堂、讲座、培训营与校外的竞赛等活动,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的知识与技能,克服产教资源不足、打破创新创业教育活动局限、填补产业认知等知识技能落差,最后通过自我导向学习中自己起始、自己主导与自己掌控的特征要点,与自我调整中自我观察、自我评价与自我强化等过程,培养学生“自成长”能力,同时提升现有教师水平。

以“唤醒-赋能-自成长”为流程的“资源短缺背景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框架”除可作为西部地区或其他教育资源短缺高校构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参考外,若此以理念与框架予以落实,将导正或维持学生的三观思想,提升学生素质与对创新创业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效果,最终亦可达成国家赋予创新创业人才的质量的目标。

基金项目:2016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地方财经院校工商管理类专业创新创业“院中院 ”人才培养生态系统研究与实践》(2016JGZ159);2019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双元制”模式下财经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改革与实践研究》(2019JGB336);2018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新财子”院中院式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201801126004);2018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资源短缺下“财经+”创新创业师资培训》(201802366028);2018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大数据背景下人力资源管理创新人才的校企联合培养模式探索》(201802123135);2019广西财经学院科研项目《澜湄合作机制下西部地区双创人才培养模式研究》(BS2019015);2019广西财经学院科研项目《团队认知和团队决策的动态演化研究——以创业团队为例》(BS2019016)

参考文献

[1] 王维懿,杜育红.分层与分化: 基础研究经费在高等院校的配置研究——基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数据分析[J].研究与发展管理,2014.26(4):122-129.

[2] 吴晓红,王敏,强添刚.“1+1+n导师制”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以东北林业大学交通学院为例[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31(07):151-153.

[3] 宁钟,李佩文.创新与创业教学体系的三维框架研究[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3(01):32-35.

[4] 张鹤.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机制、路径、模式[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4(10):28-32.

[5] 张华.如何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四维联动”模式[J].中国高校科技,2014(08):94-96.

[6] Houle C O. The inquiring mind [M]. Madison: The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1961.

[7] Bandura A. Self-efficacy: toward a unifying theory of behavioral change [J]. Psychological Review,1977.84(2):191-215.

[8] Garavan T N & OCinneide B.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and training programmes: a review and Evaluation-Part 1 [J].Journal of European Industrial Training, 1994, 18(8):3-12.

[9] Mainiero L A. Coping with Powerlessness: The Relationship of Gender and Job Dependency to E-mpowerment Strategy Usage[J].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1986, 31 (4):633-653.

[10] Yukse M, Milne G R, Miller E G. Social Media as Complementary Consumpti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nsumer Empowerment and Social Interactions in Experiential and Informative Contexts[J].Journal of Consumer Marketing, 2016, 33(2):111-123.

[11] Rogers D. A Theory of Therapy, Personality and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as Developed in the Client-centered Framework[M]. In (ed.) S. Koch, Psychology: A Study of a Science. Vol. 3: Formulations of the Person and the Social Context. New York: McGraw Hill, 1959.

猜你喜欢
创新创业人才培养
高校创新创业孵化园管理问题研究
把握“金钥匙”打开创业门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体系的实施路径研究
速录专业 “三个一” 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