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兰英
俗语云:“井淘三遍吃甜水,人从三师武艺高。”一个人若想获得一身惊人的技艺,必须向多位老师虚心求教,博采众长,才能出人头地。同理,一门艺术想要得到长足的发展,必须向其他艺术学习,汲取精华,融于己身,方能实现创新与延续。交融,自古以来便是中华文化最具代表性的特点,不管是和平引入,还是暴力传入,古往今来无数外来文化进入中华大地,在这片厚土上掀起了或大或小的波澜。但无一例外的,它们都被这片土地上孕育的本土文化所包容,带上了中华本土文化的色彩,成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也正因如此,中华文化如浩瀚之海,将这些百川之流悉数纳入自身,成就了自己的博大精深,实现了自己的传承与发展。
紫砂文化是中国文化中一种独特的陶艺文化,在其发展过程中,也吸收了无数其他文化的精华,最终成就了现在的百花齐放。在这个过程中,无数勤劳而又智慧的紫砂艺术家功不可没。只有跟随先辈的脚步,为紫砂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添砖加瓦,才算得上是合格的紫砂匠人。
聪明的匠人懂得学习,细腻的匠人懂得思考,勤劳的匠人懂得练习。好的匠人要三者皆备,才能在紫砂艺术的道路上,开辟出自己的一方天地。以《六方掇球》壶为例,浅谈如何贯彻这三点。
要做到聪明,就要懂得从中华文化的其他经典内容之中提取素材。谈起装饰艺术,就不得不提到书法与水墨画这两种艺术形式。人们常说书画不分家,在表现文人墨客的精神和思想的时候,书画总是一起出现。文人以画抒情,以书言志。后来,连印也被纳入其中,成了文人气节的象征。正是看中了这一点,我在对紫砂壶进行设计的时候,大量引入了书画印的元素。从水墨画到书法再到篆刻,都一一潜心研究,深入理解,取其精华,将其运用到紫砂壶上。梅兰竹菊皆是花中君子,国画中只需寥寥数笔,便能勾勒出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形象来,将其绘制在紫砂壶上,再配上道劲有力的行楷字和端庄典雅的篆刻底款,文人的气质便突显出来了。持此一壶,便觉与先贤大士同列,气度也非凡了。
要做到细腻,就要擅长思考人们的心理。紫砂壶虽是艺术品,但从根本上来说它是一件生活用品。相比摆在玻璃柜中供人观赏,不如烹上一壶清茶,将其捧在手心,感受暖暖的紫砂壶在手掌之上,体会馥郁的茶香弥漫在口鼻之间。这才是紫砂壶存在的真正意义。因此,在紫砂壶的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到紫砂壶的实用因素。此《六方掇球》壶大小适宜,轻重得当,体态端正却不失圆润,手感温和细腻。再加上紫砂材质本身对茶香的突出,手捧此壶于园中漫步,不时地饮一口清茶,感受着花香、茶香,便能忘却烦恼,如同身处仙境,自在逍遥,贴合了人们追求闲适安逸生活的美好愿望。
匠人还必须要勤劳,要磨炼自己的制壶技艺。制壶一艺,工序繁多,火候掌握更需精研,常人学来已属不易,要将此艺练习纯熟,更需要付出常人所不能及之辛劳。我生于陶都,陶都的匠人自幼耳濡目染紫砂之艺,但要想成为一个优秀的紫砂匠人,还需要遍访名师,广学深研。老一辈匠人经冬历夏,每日与泥水炉火打交道。无论是冬日泥水之寒,还是夏日炉火之炽,都毫不畏惧。每一件精美的紫砂壶背后,都蕴含着他们数十个日夜的操劳,皆是汗水的结晶。所以,我们也要传承这种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勤学苦练,用汗水换来技艺的精进。
将多种文化引入紫砂艺术,让紫砂这门古老的技艺在新时代继续传承和发展,是每个紫砂匠人的责任。希望广大紫砂工作者都能以此为目标,贡献自己的力量。愿紫砂之花常开不谢,愿中华文化四季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