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艳明
摘 要 语用能力是语言学习的一个重要目标。提高新疆少数民学生国家通用语的语用能力是国家通用语言教学中一项重要的教学任务。本文分析了影响新疆少数民高职学生国家通用语言语用能力的因素,并结合国家通用语言教学实践,就如何有效提高少数民族高职学生的国家通用语言语用能力进行阐述,提出建议。
关键词 新疆 少数民族 学生 国家通用语言 语用能力 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s.2019.12.021
A Brief Analysis of the Cultivation of the National Language Pragmatic
Ability of the Ethnic Minority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in Xinjiang
HU Yanming
(Faculty Training College (Institute of Education Science), Urumqi Vocational University, Urumqi, Xinjiang 830002)
Abstract Pragmatic competence is an important goal of language learning. It is an important teaching task to improve the pragmatic ability of the national common language of minority students in Xinjiang.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factors that affect the national language pragmatic ability of Xinjiang minority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and expounds how to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national language pragmatic ability of minority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and puts forward suggestions.
Keywords Xinjiang; ethnic minority; students; national language; pragmatic ability; training strategies
0 引言
語用能力是判断语言使用者的语言习得水平和语言应用能力的主要标准之一。语言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培养学生掌握并运用语言知识进行交际的能力,达到交际目的。要达到用国家通用语言进行无障碍交际,不仅要具备国家通用语言的相关知识,更为重要的是要懂得如何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恰当地使用国家通用语言。因此,国家通用语言教学不仅要教给少数民族民族学生国家通用语语音、词汇、语法等知识,在他们的国家通用语言语言水平达到一定程度之后,语用知识的教学更为重要。因为语用知识和语用能力关系到人们的语言交际能否达到完美的效果,在社会人际交往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结合笔者多年对少数民族学生的国家通用语言教学实践,探讨培养、提高少数民族学生国家通用语言语用能力的策略。
1 影响少数民族高职学生国家通用语言语用能力的因素
少数民族高职学生已经有十几年学习国家通用语言语的经历,尽管掌握了相当的语言知识,但由于长期以来国家通用语言教学中教师对语言中的语用知识对于语言教学的意义认识不到位,并没有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有意义的语言交际习惯和训练语言交际行为,缺乏对学生语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升。与此同时,少数民族学生在国家通用语言学习过程中对于目的语学习的最终目标并没有一个明确清晰的认识,部分学生学习语言就是为了应付老师课堂提问和考试过关,并没有把学好国家通用语言与提高自身素质、开阔眼界、实现个人理想和人生价值联系起来。因此,无论在课堂会话中,还是在课外实际的交际活动中语用错误的现象随处可见,非常普遍。那么,影响学员语用失误、语用能力不强的原因有哪些呢?
1.1 语言负迁移
语言迁移现象在语言习得中具有普遍性。语言迁移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两种。正迁移对目的语言习得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而负迁移指的是学习者自身已经习得的一些语言知识、思维习惯对其目的语学习产生的干扰。少数民族学生由于生活环境的影响,其思维方式、表达技巧以及礼貌习惯等都有一定的固定模式,受固有模式的影响,说出的话语,造出的句子常常不符合国家通用语的语法规则。例如将固有的语序形式——主语—宾语—谓语(S O V )迁移到目的语语序中,说出“我一趟乌鲁木齐去了”、“ 我这件事妈妈告诉了”、“我心里想说的怎么说出来不知道”之类的句子。因此,提高少数民族学生国家通用语言语用能力的首要任务和目标就是尽可能消除他们固有的语言负迁移。采用对比分析法可以帮助学员意识到不同语言之间的差别,提高使用汉语的正确率。
1.2 少数民族学生原有的国家通用语言知识水平
国家通用语言语用能力的高低与学生原有的国家通用语言基础知识水平有很大关系。语言运用能力就像一座房子,而基础知识是这座房子的建筑材料,高质量的房子离不开好的建筑材料,但好的建筑材料也不一定就能建造高质量的房子。首先,学生缺乏对词汇量重要性的认识,不愿意主动地记忆词语,而且,记忆词汇多采用死记硬背的机械记忆方法,储存于大脑的词汇量非常有限,且用这种方法记忆的词汇只是杂乱无章地存储于大脑中,既不利于在使用时及时撷取,又有碍使用各种思维手段扩大词汇量,所以,学生往往在交际场景中时有话到嘴边却找不到合适的词;其次,一些学生即便掌握了国家通用语言中的词汇、语法、语音知识,能够利用所掌握的词汇、语法规则生成合乎语法规范的句子,但往往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不能得体地运用所学的语言知识进行有效交际。究其原因,是学生的理解仅限于字面意义,而对其中所承载的文化传统、价值观念、风俗习惯或思维、心理状态等,缺乏直接的感悟和了解,因为理解上的偏差,导致在交际中信息的交流和沟通不顺畅,在语言实践中出现错误,甚至引起误会和冲突,产生交际障碍,因此,少数民族学生一定要具备充足的国家通用语语词汇和语法知识,还要对语言知识中所蕴含的文化背景、风俗习惯、价值观念、思维习惯等寓意有深刻的理解,才能在交际过程中避免出现歧义,产生语用错误。
1.3 学生的语言学习习惯
学生日常的语言学习习惯是影响其国家通用语言语用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很多学生认为仅掌握足够的词汇就能有效表达,不重视国家通用语言语用学习技巧。很多学生一提到复习,就是一遍遍地读词语、一遍遍地写词语,而对包含词语语义理解、使用语境、衔接方式的课文却不去重视,往往读一两遍就罢了,不愿多花时间通过反复朗读去理解、思考课文深义,加强自身语感,最终导致无论是口语表达还是书面语表达频频出现语用失误或语用错误。事实上,语言学习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在掌握好基础语音、词汇知识之后,将字词、句子、语篇和语境有机地整合在一起,按照语法规则有序地展开。少数民族学生平时不注重遵循语国家通用语言表达习惯,在交际时就会借助翻译的方式来达到交际目的,或者临时造词来表达自己的意思。
2 提高国家通用语言语用能力的策略
为使少数民族学生能够在不同的场合用国家通用语言进行准确的表达和交流,我们必须认识到培养学生国家通用语言语用能力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根据国家通用语言教学实际,结合学员的国家通用语言水平,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少数民族学生国家通用语言语用能力。
2.1 创设学习语言的环境
良好的语言环境有助于培养少数民族学生学习国家通用语的兴趣,激发他们学习语言的积极性,促使他们自觉主动寻找语言信息输入与交流互动的机会,从而提高语用能力。在国家通用语言学习中,一味地地依靠词汇积累并不能达到预期的学习目的,只有在独特的语言环境中才能体会到目的语中包含的文化韵味,进而充分掌握国家通用语言的特点,从而正确地加以利用。为此,一是要营造校园语言环境。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是一个能让学生亲身实践语言的氛围,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与他人交流的愿望才可能被激发,他们才会主动利用语言环境,积极参与各种语言学习活动,成为语言实践的主角。二是语言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为学生创设并优化语言学习环境,如课堂上师生所有的交流均使用国家通用语言;为学生提供可以模仿的语言表达模式和语言输入,让学生能够充分进行有效模仿,增强学生对目的语的语感,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语用形式;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势,将建构主义的学习环境与多媒体技术结合,让学生在课堂语言学习过程中置身于最佳的语言学习环境,使语言学习在师生、生生的语言交流与会话过程中完成意义建构,提升语感。三是教师要充分开展和利用第二课堂,多开展阅读、写作训练和演讲比赛等活动,为学生创设语言习得环境,提高学生获得语言输入的数量和质量。通过学生的语言实践表达活动,判断其现有的语用能力水平,并帮助他们找到问题的原因,进而对其进行强化训练。课堂内外的语言教学活动是语言教学中互相联系又不能互相替代的两个环节,二者相互结合才能创建富有成效的语言学习环境。
2.2 拓展语言文化知识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国家通用语言就像一个浩瀚的海洋,有着丰富的文化背景知识。许多学生在学习国家通用语过程中非常重视词语的积累,但却忽视语用能力的训练,其中很重要的方面就是缺乏文化知识。国家通用语言承载着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民族文化和传统,要掌握这一语言就必须了解其中的文化背景。这就是说,教师在进行语言教学时一定要渗透文化知识,要依托教材,在涉及含有文化意义的字、词、句时,在解释其语言规则的同时认真分析课文语言文字背后的文化,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让学生通过这些信息深刻地领会其中的文化涵义,明确不同场合适用的语言形式以及不同的语言表达包含的意思,深入了解文化特点,提高文化理解力,增强文化洞察力。
2.3 增强语感,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语言认识的过程主要靠知识,语言运用的过程主要靠语感。语感是一种不假思索的语言判断能力,在言语运用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的获得需要一个长期的语言实践过程。教师可以利用教材中的课文,通过朗读、背诵、复述等教学手段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目的语的语感,让学生在感受—领悟—积累—运用的语言实践过程中,熟悉语言结构规律,学会迅速判断词语运用是否准确、语法是否符合规则、语用是否得体,增强语感,提高驾驭语言的能力。
2.4 减少语言负迁移
语言与思维密不可分,语言运用中表达的障碍源于思维的障碍。少数民族学生由于固有思维习惯的影响,不能用完全準确的语言将自己的见解准确完整地表达出来,时而出现语言迟缓、语塞、语调生硬、词穷现象,影响正常表达。因此,要教会少数民族学生学会用国家通用语言进行思维,改变民族语言思维习惯是提高民族学生国家通用语言语用能力的关键。教师可以通过有效途径培养学生思维的有序性,努力克服语言负迁移的影响。例如,在阅读课上,教师可以利用阅读课文,明确指出文章的开头、转承、衔接、过渡、结局等处一些标识性词语或语句,引导学生根据标识性词语或句子理清文章思路,并以这些词语或语句为线索复述课文,帮助学员构建思考空间和话语系统,学生复述课文的过程成为转换语言表达方式和思维的过程,逐步减少语言负迁移,降低语用错误率。
参考文献
[1] 俞理明.语言迁移与二二习得[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2] 蒋永远.大学生英语语用能力的培养[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20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