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新一轮基础课程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我国教育部门对小学数学教学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怎样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增强教学的丰富性和趣味性是广大小学数学教师一直在思考和关注的问题。而主题图教学方式的提出有效改善了教学现状,教学中对教材主题图的应用,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热情,还能加深学生对概念知识的理解。本文主要通过对主题图教学方式的分析探讨,提出有效的应用参考策略。
关键词:主题图;苏教版教材;小学数学
由于数学概念知识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严谨的逻辑性,学习过程枯燥复杂导致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普遍对数学学习存在抵触情绪。因此,我国相关部门依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新课程的实施标准,对小学数学苏教版教材进行了调整和改变,教材中主题图的插入不仅可以增强教学的趣味性,还能促进学生对概念知识的吸纳和理解。
一、 小学数学苏教版教材的主题图特点
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主题图生动形象、直观明丽,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兴趣。主题图依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结合素质教育理念,有效促进了学生观察能力与思考能力的综合发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依据图片内容将概念知识与实际生活实现有效的联系和衔接,形成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进而使学生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二、 主题图在小学数学苏教版教材中的应用策略
(一) 合理把握时机实施主题图
教师针对于主题图的选择,要在详细理解课本知识的基础上,通过结合教学步骤和内容,选择最恰当的时机通过主题图将数学知识呈现出来,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以及实际教学状况,以小学生的认知程度为根本,选择最适合学生的主题图。比如,在教学《找规律》的知识内容时主题图中有彩旗与盆花等物品,教学中要求学生通过观察来指出第15盆花是什么颜色,但主题图盆花的情境具有一定的故事性不能够形象直观地表达出教学的核心,教师可以尝试做出适当的调整,重新编排盆花与彩旗讲解顺序,让学生利用盆花的情境,先讲解教学例题,缩小学生的观察范围,这种教学方式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能够丰富教学资源,将主题图的教学效果充分发挥出来。
(二) 合理整理内容处理现有资源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现有资源进行整理,根据每个班级中学生的特点以及兴趣爱好,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实际状况,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入手进行教学。例如,在学习《分一分》的相关内容时,教材中的主题图是一个商店,商店里的东西不仅多,而且非常杂乱,所以导致很多学生面对这些状况根本不知应该如何下手,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也在逐渐下降。所以针对这些问题教师选择学生比较熟悉一些主题图进行替换,从学生的生活方面出发,向学生展示显示一张比较脏乱的房间主题图,让学生根据日常中所掌握的分类知识,对房间进行整理和分类。教师通过调整主题图,选择学生比较熟悉的内容进行教学,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会更加积极和主动。
(三) 合理运用信息技术让主题图活起来
教材中的主题图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在主题图的探索和观察过程中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比如,在《解决问题》这一知识环节,提供了买东西与跷跷板等多个思维表象的情境图片,使学生可以通过对主题图的观察和探索,结合具体知识问题进行思考、交流、探讨,促使学生能够在思维的碰撞中快速掌握知识概念。此外,为了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教师可以在课堂中应用多媒体信息技术优势,让原本静态的主题图活起来,以一种动态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让这种新颖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动力。例如,在教材中有很多相关小动物的主题图,其主要目的在于利用小动物吸引小学生学习,但是学生长时间面对静态的小动物,长时间下去会觉得毫无新意,学习热情和动力也会逐渐减弱。教师可以尝试让主题图“活”起来,设置相应的教学情境,将小动物们放在大森林之中,再配上一些声音,引导学生走入教学情境,将数学知识与情境相互融合,让学生从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学生在感受新鲜教学模式的同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也会相应提高,从情境中学习到了更多的知识。
三、 结语
综上所述,基于数学素养培养的小学数学课堂优化策略研究,通过分析可以看出,在课堂中应用教学主題图,可以有效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热情,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适时合理应用主题图教学内容,利用最恰当的图片让数学课堂更加具有丰富性和趣味性,从而使学生在数学知识的学习中感受到轻松和快乐。
参考文献:
[1]顾正理.创新:运用主题图的永恒话题——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主题图应用的案例研究[J].基础教育研究,2014(20):25-27.
[2]陈昌贤.如何利用主题图辅助小学数学课堂教学[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7(16).
[3]柳伟.让主题图高效地“行走”在教材与学材之间——苏教版小学数学主题图使用现状扫描与问题诊疗[J].小学教学参考,2013(29):46-47.
作者简介:
彭锦眉,福建省宁德市,福建省宁德市蕉城区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