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和推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已经成为课程改革的核心。在培养学生数学素养中进行有效地复习,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学生提供一个得以发挥的自由空间,进而达到提升知识、发展学生技能之目的,以适应新课程改革,是当前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有效;复习;改革
小学阶段复习是学习活动中的重要环节。复习课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课型之一,复习是对学生知识的系统整理,也是对一单元或一学期数学知识的一种提升。复习期间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关系到了教学的目的和任务能否完成,数学核心素养中强调要加强数学思维、方法的训练,因此上好复习课,提高复习课的质量显得特别重要。下面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浅谈一些粗浅的体会。
一、 制订计划,明确目标
我们在上小学数学复习课时,首先要制订好复习的计划,它是我们数学课复习的一个工作纲领。如果没有制订好复习计划,那么老师将无从下手。如果有了一个科学、合理的复习计划,我们的复习工作就会卓有成效地进行。我在每学期上复习课之前就会针对本班的学习情况,制订好复习计划,如:在复习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位置与方向》(一)的知识时,首先让学生从认识东、南、西、北以及东南、西南、东北、西北这八个方向进行重点复习,接着再从地图的方向、绘制和辨别的方法、如何描述行走路线的方法等几方面进行复习,始终进行讲练结合。
复习时除了老师要制订计划,学生也需要制订复习计划和目标,学生的复习计划可以从回顾、梳理、归纳、分析、理解等方面入手。每人制定复习方案,如归纳的方法、复习的效率、做题的方法、知识间的聯系等方面进行复习。通过认真制定计划,老师和学生都把学习的信息和知识不断糅合、完善体系,加深记忆。
二、 绘制导图,梳理知识
复习课主要是以梳理、巩固已学过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任务的教学,在小学数学复习课中运用绘制思维导图这种归纳方法,既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潜能,更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对已学的知识进行概括和整理的能力。所谓的思维导图指的是一种思维方法,它能够将大脑中的发散性思维进行具体化,为学生提供一种简单有效的思维方式。教学完每个单元的知识后,我都会要求学生利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对概念、公式、易错点等几方面进行梳理知识,如:教学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大数的认识整理和复习》时,课前我先让学生对这一单元的知识进行梳理,上课时就放手让学生对自己梳理的知识进行汇报,学生从亿以内数的认识(读法、写法、近似数、数位、计数单位)和亿以上数的认识(读法、写法、近似数、改写、比大小等)方面进行了梳理,他们有的用了图示法,让人看了一目了然;有的用了知识树的方法,让人一眼看出知识之间的关系;有的用了表格法,让人一眼看出它们之间的联系。再如:教学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圆的整理和复习》时,由于这个单元的概念、公式比较多,让学生在整理和复习时,先把有关圆的所有概念进行了归纳,如圆心、半径、直径的概念,再把圆的周长、面积以及周长和面积与直径、半径的关系等知识进行分类、归纳整理后,再绘制思维导图把这些知识点联系起来。这样利用思维导图的形式把图形与文字形象地表示出来,图文并茂、数形结合,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具体化,把所学的知识点“连成线、结成网”,让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相关的知识。
三、 收集错题,巩固知识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体。自主学习已经是当今数学学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自主学习中纠错本的使用是一项重要的学习资源。很多高中生谈及学习心得时,认为建立错题集是一个比较有效的学习方法,不仅可以收集整理错题,也可以总结出一些容易被自己忽略的知识点,考试前拿出来看一看、翻一翻,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并且可以避免很多的错误。错题集也是教学的重要资源,如果教师能对错题集的建立给予指导,不仅有利于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更有利于增强分析能力。我在教学时非常注重学生对错题的收集,优秀的错题集不是简单的错题呈现,而是重在对错题的分析归纳以及今后学习的借鉴启示。其实出现错题的原因归纳起来有知识方面、习惯方面、心理因素等。
我在进行复习课教学时,对学生进行错题收集的要求是:让学生在每道错题的附近用不同颜色的笔分别注明原错误答案、正确答案,并用醒目的笔注明出错的原因,如:指导学生完成分数应用题时,有一位学生在错题集中写道:大齿轮有84个齿,小齿轮的齿数是大齿轮的七分之二,小齿轮有多少个齿?小齿轮有24个齿,是大齿轮的七分之二,大齿轮有多少个齿?我要求孩子把这两道题目放在一起找出异同点和结论,让学生把这两题的不同点找出来,得到结论:单位“1”有具体的数,直接用算术解;单位“1”如果是未知数,可以用方程来解。相同点:数量关系都相同,结论:大齿轮乘七分之二等于小齿轮的齿数。通过观察比较,学生们对分数除法的应用题就不会混淆了。
四、 培养助手,提升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和探索学习”,“小老师”的培养实质上就是合作学习、合作探究学习的前提。
(一) 培养小助手
在复习课中,经常让学生上台当“小老师”,这种方式很深受学生的欢迎。通过让学生当“小老师”这种方式,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复习,面对不同的“小老师”,学生有一种新奇感,学生复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参与面更广了。每次新接一个班时,我在培养“小老师”时都做到:首先要鼓励孩子大胆地上台,同时教孩子上台要先自我介绍,当“小老师”时要面向全体同学,声音必须洪亮,说完后要提问其他同学:听明白了吗?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培养了一段时间后,学生基本能适应这种复习方式。如:在教学人教版三年级下册《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整理和复习》时,课前我让学生对本单元的知识点绘制了复习导图,上课伊时,让学生拿出自己绘制的思维导图进行小组合作交流,然后再让两位“小老师”上台对本单元的知识进行展示汇报,他们从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概念和公式、面积和周长的比较、简单的换算、本单元易错的题目中进行汇报总结。汇报完后让其他同学对不理解的知识进行提问,让台上的两位“小老师”进行解答,有的同学提出:两个长方形的周长一样,面积也一样吗?还有的同学提出:边长是4厘米的正方形,周长和面积相等吗?两位“小老师”能解答的让他们自己解答,不能解答的由其他同学或老师进行解答,通过拼一拼、摆一摆、议一议等活动,帮助学生们理解了周长和面积的区别,同时也让“小老师”体验了成功的喜悦。
1. 让学生当“小老师”,能充分调动课堂的学习气氛,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如:三年级的复习试卷有这样的一道题:分针从12走到8走了( )分,秒针从4走到12走了( )秒,一位“小老师”上台讲完后,还发现很多人不理解,这个“小老师”马上拿出钟面,让提出疑问的同学上台拨钟,并让他一边拨一边大声地数,通过拨一拨、数一数,这位同学豁然开朗,也帮助其他同学解决了疑难问题。
2. 让学生当“小老师”,还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如:教学“把2个长为10厘米,宽为5厘米的长方形的长重合在一起,求这个组合图形的周长是多少?”时,可以先让学生动手画一画、算一算,然后让“小老师”上台展示汇报:有的同学说先标出各边的长,然后依次把他们加起来,10+5+5+10+5+5=40(厘米);有的同学说可以先算出一个长方形的周长,然后再乘2,最后再减去重叠的2个10厘米,(10+5)×2×2-2×10=40(厘米);还有的同学说这两个长方形拼成了一个正方形,可以直接用4×10=40(厘米)等等。同学们的思维非常活跃,通过“小老师”与同学们的自主探索,效果比老师填鸭式的讲解好多了。因为每个学生都有机会上台当“小老师”,每个学生都希望能把课上得更好,所以无论是课前还是课后,他们互相交流的积极性提高了,更加自主地与同学探讨数学知识。学习能力得到了提升,同时也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二) 动手出试卷
我在每学期期末复习时,发给学生一张空白的A3纸,要求学生在这张纸上自己出一份试卷:内容包括16题口算题、6题计算题、3题递等式計算、10题填空题、5题选择题、1题操作题、5题解决问题,学生会把这学期做错的题、不会做的题、要做很久才做出来的题、综合性较强的题、易错易混的题以及本学期最重要的内容都出在考卷上,并写上出卷人姓名,学生出好后把参考答案写在另一张纸上,然后让同层次的学生完成,完成后由出卷的同学进行评卷。学生自主出试卷让其他同学考试,这样学生不仅对易错、易混的知识点进行了归纳及巩固训练,而且培养了学生复习知识的兴趣,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复习效率,同时也减轻了老师的负担。
总之,复习课教学,教师要根据学生发展的差异性,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以及不同的学习方式,更好地让学生理解和记忆所学知识,弥补以往学习知识的不足。还要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和讨论等方法,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学生提供一个得以发挥的自由空间,进而达到提升知识、发展学生技能之目的。
作者简介:
杜靓璇,福建省龙岩市,龙岩市第二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