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维视域下高职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功能探索

2019-01-31 15:31
职教论坛 2019年1期
关键词:高职生人才高职

“创新创业教育”自被提出并应用到高等教育领域中以来,其热度一直是有增无减,发展过程历经数十年,不断被补充并深化其内涵。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公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高职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1];2010年5月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高职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指出,创新创业教育是适应经济社会和国家发展战略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教学理念与模式。在高等学校中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对于促进高等教育科学发展,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战略意义,要加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加强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广泛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等[2];2012年教育部和财政部联合下发《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颁布《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一系列的政策文件的颁布显示,高职生的创新创业教育一直是国家和政府的重视所在,而学术界对此也有颇多研究。以“创新创业教育”为主题词,在中国知网(CNKI)中进行高级检索,来源于核心期刊和CSSCI期刊的输出结果显示,从可查找文献2001年到2008年,学术论文的数量一直较为稳定,从2008年开始有小幅增长,直到2014年出现陡然增长,总体来看仍然是在上升的一个状态。从内容上看,其研究内容大多是以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理论体系以及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为主,几乎没有涉及关于高职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功能阐释。本文以教育的功能性为基础,进行高职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功能解构。

一、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

(一)创新与创业

“创业”这一概念由美国最早发起。传入中国后,经由中国教育、经济等发展领域逐渐融入,加入“创新”概念[3],由此创新创业合二为一,流行开来。在创新创业热潮的冲击之下,很多青年高职生盲目的投身其中,以至于出现高职生创业及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功利化的倾向,完全背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4]。以“创新创业”为关键词,用百度搜索引擎进行搜索,除去创业挣钱等商业广告之外,排在靠前位置大多为关于创新创业比赛的新闻报道,以及各个高职院校开展创新创业项目的竞赛。真正与创新创业教育实际相关的寥寥无几。创新作为创业的基础存在,而创业则是就业的一种特殊形式,最终仍旧归结于帮助青年高职生寻求一份依靠劳动而获得财富的工作[5]。但是必须明确的是,创新创业与赚钱并不等同,赚钱可以成为创新创业的目的之一,但并不能成为其全部。“创业教育之父”杰弗里·蒂蒙斯对创新与创业之间的关系做了形象而精确的描述,“如果把创业比作美国经济的发动机,那么创新就是此发动机的汽缸,它带动了重要新发明和新技术的诞生。”[6]

(二)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

关于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的研究一直以来都是一个无法回避的热点问题,很多学者在此问题上都有诸多见解。研究发现,在关于高职院校或者高职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上,部分有所偏向,更注重于创业教育的阐述,对于创新教育却无重要描述,有创新创业教育之名而无创新创业教育之实。关于创业教育与创新教育在概念上究竟作何解释,有学者认为中国的创新创业教育是适应经济社会和国家发展战略需要,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能力为内容,注重实践,激发学生创造力的教育活动[7]。另有学者认为创新创业教育有“双创教育”之誉,应社会和国家发展之需,以培养具有创业意识和开拓型人才为目标产生的一种新的教学理念与模式[8]。从培养目标出发,还有学者认为创新创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主是:意识养成、知识内化和经验生成等三个方面。三者之间的关系可以做如下阐述:意识养成是创新创业的观念前提,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基本目标;知识内化是对传统意义上知识目标的深化,是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目标;经验生成是对创新创业能力层面目标的操作性表达,是创新创业教育的根本目标[9]。这种观点其实就是在理解创新创业教育的一个整体过程,由意识到思维觉悟到最终付诸于实践的一个循序渐进,环环相扣的过程。文章认为,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可以作为彼此相互转化的基础,但能否成功转化有很多因素存在,并不能确定,因此二者可以彼此相关又可以彼此独立。

(三)高职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功能解构

从已有研究看,高职生创新创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领域的研究领域,其关注的重点从模式探索、策略研究逐渐转移到体系建构、深化课程与专业改革等教育本身所关注的问题。指向对象主要涉及两大主体:高职生和高等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常被称为是“双创教育”,是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和国家的战略规划需要而逐渐衍生的一种新的教学理念与模式,其目的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开拓意识的新型人才[10]。高职生创新创业教育既已被赋予了“教育”的内涵与意义,就必然有其教育功能体现,而不仅仅是创新与创业本身,更重要的是高职生接受创新创业教育之后所产生的种种效能,也是实现高等教育功能的重要途径。

本文将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视域探索高职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功能结构。

二、宏观视域下的功能体现:社会和高等教育

(一)衍生矛盾:功利主义价值与实用主义价值取向

高职生创新创业教育在实施过程中一直体现出两种价值取向即:功利主义取向与实用主义取向。由于高职生创新创业教育最终于社会发展的广泛应用性,因此反映在社会生态圈中也很明显产生功利主义与实用主义的价值选择。在价值选择过程中,实用主义价值选择倾向于功利主义价值选择倾向逐渐产生了摩擦,进而生发了许多矛盾,这些矛盾的产生更多的来源于高职生创新创业教育自身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功能性。主要表现为高职生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的偏向所产生的价值取向的偏向。就目前高职生创新创业教育所表现出来的效果来看,在教育过程中更倾向于创业教育,其目的多表现在缓解就业压力以及增加创业收入,而在创新教育上的发展明显劲头不足。在发展良好的创业教育的训练之下,很多高职生加入创业大军,并且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因为创业教育本身的亲社会性,相比之下,高职生创新教育于社会整体来讲稍显隔离感,并不如创业教育带来的成效好。在利益的驱动下,社会整体的一个价值选择要更偏向于功利主义。且因创新教育的功效缓慢性,这一价值取向短时间内很难改变。

(二)扭转思维:社会意识形态的固化改观

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一定程度上引领着社会主流思想意识形态的发展方向。高职生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的发展、实施实际是高等教育发展进程的又一新的方向。随着高职生创新创业教育在各个高校的逐渐开展并收获成果,社会对于高职生创新创业人才的支持力度和吸纳程度较之以往明显提高,归根到底还在社会大众思想意识的转变,这种改变源于高职生创新创业教育所产生的良好效果。

首先,社会对于“铁饭碗”思想的转变。在以往相当长的时间内,拥有一个可以稳定的工作是许多人的追求,高职生毕业之后一般是首先考虑找到一份体面的工作,并能够获得稳定收益。时至今日,这种思想虽依然存在但被弱化了许多。高职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可以使得许多优秀人才毕业后开展创新创业工作能够取得较好的效果,进而带动整个社会工作理念的转变。

其次,角色地位意识的转变。一方面受到创新创业素质的良好培育,很多高职生从普通就业者身份转变为老板身份,甚至从无业者变身创业者,这种转变实际上带来的是身份地位意识的转变,从而促使更多的人投身于创新创业的浪潮中;而另一方面,受到创新创业带来的良好效益的驱动,很多人逐渐弱化了对工作性质的需求,认为自己去创新创业、创造美好生活也是很好的选择,这是社会整体的思想改观。

(三)激发育人:高等教育育人功能

高等教育的基本功能在于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也就是其育人功能,这是高等教育发展所具有的固有功能。高职生创新创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进程中的一个新的教育理念,在其发展之初就有高等教育育人功能延展的动力源泉。

从高职生创新创业教育的主体来看,并非只涵盖高校在校生,而是包含整个青年高职生群体。凡是接受过高等教育的青年学生群体都在主体范围之内,均有享受创新创业教育的资格,这个是高等教育的其他方面所不能完成的,也是育人的起点所在。

从高职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上来看,首先,关键在于青年高职生创新精神、创新意识与创业能力的培养,其意义的根本,在于着力推动人的全面发展,使个体从意识到精神,从知识到经验到一个全面升华的过程;其次,在高职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导向上,开拓、创新是其发展的中心要素,“新型”人才是其目标,这是与高等教育所一直倡导的培养“知识型人才”“能力型人才”“复合型人才”等等口号式的目标所区别的更具体,也是更高层次的要求。因此,不管是主体上的无排他性,还是目标追求上的高标准都表明高职生创新创业教育在激发高等教育育人功能的深化发展。

(四)激化竞争:高等教育市场竞争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向普及化进程的推进,以及国际化的发展使得高等教育市场的竞争形势愈演愈烈,高职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在高等教育市场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也越来越凸显出来。

首先,激化了高职院校之间的竞争。随着近年来政府和国家不断地提倡和鼓励,高职生创新创业教育也越来越受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在各高校陆续开展,相关项目的竞争逐渐体现出来,例如各高校内部以及各高校之间所举办的层出不穷的创新创业大赛。包括紧跟“互联网+”时代的发展所举办的“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其参赛高校、参赛人数以及参赛项目的数量也是呈现飞跃式的增长。所有高职院校对此都非常的重视,尤其是其参赛项目一旦能够被认可,甚至是能够用于产品开发,给参赛团体和参赛高校所带来的影响力是非常大的,因此各个高职院校之间在创新创业教育与创新创业人才发展上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

再者,激化了高职教育就业市场的竞争。正是由于高职生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的优越性,所以越是重视创新创业教育高校,其毕业生在就业市场的竞争力就越强,那么学校在高职教育就业市场所占的份额优势就较为明显。于此,高职生创新创业教育就成为了高等教育就业市场的一个优势竞争途径。

最后,激化了高职院校与社会及科研单位合作市场的竞争。“产学研”模式一直是高职院校追求的一种理想的办学模式,高职院校陆续发展“创业园”“科技园”,在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浪潮中不仅成为了高校创新创业人才的实践基地,也成为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摇篮,能够让优秀人才能够一展所长。与此同时,这些创新创业基地也成为了高职院校与社会等各个单位合作的坚实基础,依托于这些创新创业基地,每一个高校都能源源不断的向需求者提供多样化资源,从而密切了高校、企业、科研单位之间的联。做好高职生创新创业教育,能不断地向创新创业基地输送人才,于高职院校的发展、与企业的发展、于人才的发展都是极为有利的。因此,大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激化了高职院校合作市场的竞争。

三、中观视域的功能体现:就业市场与高等院校

(一)优化市场:就业市场环境的优化调整

高职生创新创业教育对于就业市场的功能优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开发人力资本。教育最基本的经济功能就是促进经济增长,但这种增长是通过劳动者的人力资本的增加来实现的。上个世纪60年代,以舒尔茨为代表的美国经济学家,提出了人力资本理论。该理论非常重视教育投资的作用,认为教育不但是一种消费作用,也是一种投资活动。而人力资本是对人的能力过去投资的现行价值,是通过人力投资形成的。对于社会而言,教育通过培养人来提高生产力,从而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从人力资本的优化来说,人力资源的优势开发是其主要功能体现。第一,促进人力资源就业质量的提升。高职生创新创业教育并不是简单的教育学生如何创新如何创业,更多的是对于学生创新创业整体素养的训练和提升,这是实现高等教育人才就业质量提升的一个重要途径。第二,促进了人力资源的深层次开发。通过高职生创新创业教育,受教育者有了良好的创新创业素养之后,将会深层挖掘自己的潜能,不局限于自己的专业,知识容量等,对于人才的深层开发显然是有益的。

2.优化就业环境。就业环境的优化是高职生创新创业教育所体现的隐性功能。最直接的作用在于缓解了社会以及个体的就业压力,再者也提升了行业发展格局。随着高职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有创出新创业意向的青年高职生纷纷发动自己的能力,力求闯出一条成功大道,不仅免去了就业竞争的压力,也不用再担心毕业就失业这一问题。对于高职生个人而言从业压力会减轻许多,而对于社会和企业而言,就业承载力也会也会得到一定程度的缓释。随着社会上创新创业大军的壮大,原有的行业格局也会发生一定的改观,行业人才素质的提升,行业发展规模和速度的加大带来的是行业格局的升级。

(二)助推发展:高职院校发展新途径

1.扩大学校规模经济发展。学校规模经济理论认为,教育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产业,教育规模经济的形成是在保证一定教育质量的前提下使学校的资源得到充分和适当的使用[11]。其形成需满足三个条件:资源利用的充分性、资源利用的适当性、规模扩大的有限性。高职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是高校规模经济扩大的重要途径,其主要因素在于高职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给高校带来的丰富的资源,且这些资源在教育经济转化上是非常有益的。其一,技术资源。基于高职生创新创业教育平台的大力推动,在高校内部也陆续产生了许多创新性的发现,这些发现一部分可以直接投入使用,可以作为创业手段;一部分可以转化为先进的技术,改造提升技术手段。高校可以通过高职生创新创业教育平台吸收转化优秀的创新创业成果,从而提升自身的产业规模。其二,资金支持。高职生创新创业教育所带来的部分成果经转化之后,势必会吸收外部的资金支持,可以更好的推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进而又能产生优秀的创新创业成果,最终形成一个良好的经济——教育——创新创业循环,促进高校的教育经济增长。

2.壮大创新创业人才队伍。创新创业人才队伍的增加是高职生创新创业教育直观的成果表现。首先是外部人才的输入。高职生创业创新教育从外部吸收各类人才,以供高职生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所需。这一类人才可以说是比较成熟的创新创业人才,能够有效进行创新创业;其次是内部人才的输出。这一类人才主要是青年高职生群体,经过良好的创新创业教育之后,能够具备创新创业的基本素养。这两类创新创业人才队伍大都需要经由高职生创新创业教育所补充和开发。

四、微观视域的功能体现:学生个体和学科课程

(一)强化个体:学生独立精神的加强培养

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和目标决定了高职生创新创业教育要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等等。对于学生个体而言,其实质是要培养学生的独立精神,包括独立人格和独立思维。

高职生创新创业教育发展过程中的积极作用体现在高职生独立人格的培养,高职生作为有独立人格的个体,在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中如果充分受到尊重,更有可能成为有志于创新创业发展的创新创业人才。

创新创业教育对高职生独立思维的培养的要求更高。高职生不仅能够独立思考,懂得辨别,更重要的是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和行业前瞻性。高职生创新创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区别,在于前者在培养高职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同时,也着力提升高职生的观察力和侦测力,这对于高职生的独立思维能力的提升也是至关重要的。

(二)改革课程:课程内容和课程结构的新一轮融合

作为一个新的教育理念,高职生创新创业教育既已被广泛施行,势必会引起高校内部的课程结构内容的改革。

首先,融合课程内容。创新创业教育紧紧围绕创新、创业关键词进行课程内容安排,这是与高校的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知识的提供差异较大,而且前者在内容选择上更加契合社会和市场发展,对于高职生学习发展以及其它课程的改进极为有利。

再者,调整课程结构。高校课程结构的调整已经成为趋势。原有的课程结构已经不能适应高职生创新创业教育这一浪潮的发展。创新创业相关课程的加入将会引起原有课程结构的组织排列。专业课程与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结合也是其发展的重要趋势,随着高职生创新创业教育的逐渐深入,相关课程地位的重要性也会逐渐体现。

高职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功能不管是在社会、高校、企业还是在高校内部都得以体现,是实现高等教育功能的重要途径。其在育人上的功能作用,将会带动整个社会创新创业精神文化氛围的形成,有利于新的教育市场的形成,有其积极的正向的功能。但是也必须看到其负向功能的出现,越来越功利化的社会价值选择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如创新能力不足、创业准入门槛低、创业方向低端化、高精尖行业创新创业的人才稀疏等等,有很多问题需要一步步解决。

猜你喜欢
高职生人才高职
高职生生涯适应力与求职主动性关系实证研究
人才云
战“疫”期间基于高职线上教学的分析与思考
当代女高职生婚恋观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如何将微课融入高职钢琴课堂教学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如何引导高职生理解《三国演义》中的英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