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学课程思政改革探索

2019-01-31 16:33杨艳秋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9年10期
关键词:诊断学医德医患

杨艳秋

(长春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中医诊断教研室,吉林 长春 130117)

在价值取向多元化的今天,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面临“孤岛”困境,思政教育与通识教育、专业教育不能融会贯通[1]。学校是国家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所有课堂都有育人功能[2]。如何在专业课程中深化思想政治教育,完成“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的成功转型,即思想政治、综合素养、专业教育真正实现三位一体、融会贯通,值得每一位专业教师重新审视所讲授的课程,深度挖掘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并使其在教学中悄然绽放。

1 中医诊断学课程思政改革的必然性

所谓课程思政,就是高校的所有课程都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作用[2]。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中医诊断学作为中医院校的基石课、桥梁课,授课对象为低年级的中医学子,进行课程思政改革刻不容缓,其课程思政旨在重引领,更要触及心灵;专业教学精技能,勿忘播种信仰;临床实践展现“大医精诚、医者仁术”的格局。强化“医德至尚”的教育理念,培养学生“责任与奉献”的职业精神,牢记“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医学誓言和“敬畏生命,珍视健康”的核心价值观。

2 中医诊断学课程思政教育的意义

当今,国内外形式复杂多变,多元价值交织渗透,三观交互碰撞,使得传统意义的思想政治课对大学生的价值引领作用日益弱化,对医学生价值引领的局限性更为突出。亟需多学科协同,全员育人,充分体现每一门课程的育人功能、充分发挥每一位专业课教师的育人责任。中医诊断学作为专业基础课,属于思政隐性课程。实践表明:隐性课程的开展既有利于催化课堂教学效果,促进知识内化,又便于开展相关学科的延伸教育,获取生动的感性知识、实时信息和丰富的社会历史经验,更有利于个性的完善与全面发展[3]。思政隐性课程在传授知识的同时,通过暗示、感染、模仿和认同等方式让学生在情境、实践中感受和学习,学会从别人的角度出发,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

现代社会医患矛盾凸显,医德下滑问题严重,医学生重学术轻思政观念突出,所以,医学生在扎实理论功底和业务能力的同时,更要加强职业素养和人文修养的励炼,时刻铭记“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医学誓言。医学的出发点是人,最终面对的也是人,在医学教育中要特别强调人文关怀。在日益涌现的医学问题中,时常涉及道德和法律问题,医学生更有必要加强法律和道德修养的学习[4]。树立法律意识,用法律来维护自身权益,正确处理医患关系,有效规避医疗纠纷。作为医学生还要注重医德修养,用实际行动不断践行“以病人为中心”的理念,体现救死扶伤的高尚品德。医德是医疗从业者的职业道德意识,也是医疗行为关系间的行为准则。医患关系是最重要的关系,医患沟通在医疗过程中不可或缺。因此,中医诊断学在传授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同时,要不断渗透医学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的教育:爱中医、信中医、用中医,安心看病、保持善良、守住神圣,让学生懂得行医的初衷和终极目标是帮助别人,救助别人,不是算计别人。

3 中医诊断学课程思政教育的有效途径

3.1 树立责任意识 强化奉献精神 “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医学誓言道出了医生的职业事关生死,责任重大,所以,医生一定要具有较强的责任感、奉献精神和法律意识。

3.1.1 挖掘医学人文素材 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挖掘课程中蕴含的医学人文素材,讲述《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本草纲目》的成书背景和过程;讲述扁鹊、华佗、张仲景、李时珍等医家的轶事、近现代医家的经典医案、误诊案例等,让学生了解中医学的伟大成就,深深感到作为中医学子无比自豪的同时,也让其领悟到医者所承担的责任和不容易,通过爱岗敬业典型案例的道德示范,对大学生进行奉献精神教育,激发学生的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

3.1.2 强化医学法律意识 器官移植、安乐死、病人知情同意权等医学问题时常夹杂着道德和法律问题,这对医生的法律和道德修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医学生在校期间就要通过对医学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明确医务人员的权利和义务,树立“遵纪守法、廉洁自律”的法律意识,以此指导临床工作、维护自身权益、正确处理医患关系和规避医疗纠纷。

3.2 加强沟通交流 注重人文关怀 随着社会的进步、医学模式的转变,人们对医疗服务的要求日益提高,好的医疗诊治结果固然重要,但病人良好的感受及满意程度同等重要,这对医疗技术和诊疗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医患沟通在整个医疗过程、诊疗服务中不可或缺。良好的医患沟通,是建立信任关系的前提,既可全面、客观地了解病情,又有助于快速、准确地诊断疾病。医学生在校期间有必要加强语言技巧的培训,美国医师特鲁多的铭言:“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这句铭言已穿越时空,化为永恒,值得每一位医务工作者共同铭记。即以平等真诚的态度对待每一位患者,做到多聆听、多关注、多解释、多思考、多协调[5],并给予情感关怀和必要的心理疏导。讨论、解读医疗纠纷案例,让学生深刻领悟良好医患沟通的重要性,强化“以病人为中心”的人文关怀和仁爱教育。

3.3 敬畏生命 医德至尚 当今社会,医学生的道德准则、生命意识和职业坚守正经受着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很多医学生的生命意识淡漠,对患者缺乏同情心、缺失人文关怀。作为未来生命健康的守护者,将理解、关爱、保护生命和正确面对生死的种子根植其思想中,让正确的生命意识伴随其职业生涯,必将受益终生。

美国是最早开展生命教育的国家。中国也将生命教育载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生命教育包括尊重生命的教育和生死意识教育[6]。让学生对“生命”能够珍视、尊重和敬畏,从而热爱生活、感悟生命的有限与宝贵;对“死亡”能够直面、正视和理解,坦然接受。

医学是关乎生命的科学,医学生承担了珍爱生命、保护生命、拯救生命的责任,医学生对生命意识的强度决定了患者生命的质量[7]。医学生被动地接受专业知识,却隔离生命和生活真相,不知生命之真谛、人生价值之所在,怎能承担起治病救人的重任!

生命教育的实施过程中,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生命成长,运用生命实践加深对生命的理解、提升及对人生的感悟。让学生参观产房、手术室、太平间等了解生命的起点与终结,亦可组织学生去重症监护病房(ICU),慰问重症或绝症病人,体会病人对生命的眷恋,对健康的珍视。泰戈尔将其称之为“传递生命气息”的教育。

医生的劳动无法交换,医生的劳动充满了爱。治疗疾病有多种方法,如何选择,除了知识、技术和经验,更重要的是爱心,只有爱的驱动,医生的选择对患者而言才是更加有利、更加尊重和最为公平的。

在重视生命教育的同时,职业精神教育不容忽视。“苍生大医”“大医精诚”始终是医学生应遵循的道德标准。《省心录·论医》中言:“无恒德者,不可以作医”。医德远远在医术之上。对医学生及早进行医德教育,将“以病人为中心”的职业理念扎根于心,情系病人的情怀贯穿职业生涯。

医学职业素养的形成需要长期的过程,让学生通过基层义诊、志愿服务、临床实习等活动正确认识生老病死,学会尊重生命、敬畏生命,实现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融合统一。

4 结语

高校思政课程是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核心,发挥价值引领、浸润作用,注重学生综合素养培育过程中理想信念的根植,是根基;专业教育注重科学思维、职业素养的培育,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强调主流价值引领[8]。课程思政教育改革使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协调同步、相得益彰,真正实现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全方位、全过程、全员一体化育人,让医学生真正成为守护健康的白衣天使,而不是没有温度、冷冰冰的诊疗机器。

猜你喜欢
诊断学医德医患
临床医学专业诊断学课程教学现状与教学实践策略研究
PBL教学结合标准化病人在诊断学实训教学中的应用
健康中国视域下医学生医德教育目标优化研究*
临床医学专业《诊断学》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互动式”教学法在高职康复治疗技术专业诊断学教学中的应用
新媒体视域下医学类高职生医德教育
一句“咱妈的病”让医患成为一家
解开医患千千结
分级诊疗 医患各自怎么看?
医患矛盾再会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