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 昕,黄道鸣,黄玉婷,胡 冰
(1.广东第二师范学院中文系,广东 广州 510303;2.华南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部,广东 广州 510631)
“名师工作室”是以名师姓名及其专业特色命名的非行政性工作机构,是由工作室主持人和同一学科领域的学员共同组成的集教学、教研、培训等职能于一体的教学教研合作共同体。名师工作室作为这样的合作共同体,具有详尽的过程管理,维持着有效的运行,对教师培训的区域化发展和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有着重要意义。
目前,国内关于名师工作室的研究虽有近十年的时间,但研究成果有限,多强调名师工作室是一个具有系统性功能的平台,应具有多方面效应,而对作为教师成长共同体的名师工作室在学校、学生及社会教育网络建设等方面的重要功能少有提及,也缺乏从师范生培养和教师职前教育角度对名师工作室进行的研究。因而本文以广东实验中学楚云工作室为具体调研对象,对名师工作室的运行情况进行了详尽的调查,旨在通过对工作室整体运行机制的分析,探讨名师工作室对改善教育生态的助力功能,继而提出名师工作室功能拓展的可能性,即对师范生培养和教师职前教育的重要作用,并试提出有针对性的策略。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第十七章“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第五十三条指出:通过研修培训、学术交流、项目资助等方式,培养教育教学骨干、学术带头人和校长,造就一批教学名师和学科领军人才。由此可见,承担研修培训、培养教学骨干功能的名师工作室正是教研网络的必要组成,也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途径。当前,广东省教育行政部门也积极组织设立名师工作室,力求以名师带动区域教师专业成长。实践证明,名师工作室的成立充分发挥了名师的示范、辐射和指导作用,实现了资源共享、智慧生成、全员提升的目的,培养了一批师德高尚、造诣深厚、业务精湛的教师。在这种情况下,对名师工作室运行机制的实地调查和研究就显得至关重要了。
国内关于名师工作室的研究成果有五十余项,主要分为以下几类:对名师工作室与教师专业发展进行总体性研究的硕士、博士论文;对名师工作室运行机制、研修模式,存在问题及解决现状的研究;以某个学科或地区名师工作室作为对象,对具体问题进行的研究;从多学科角度引用相关理论对名师工作室进行的研究。以上研究多强调名师工作室是一个具有系统性功能的平台,应具有多方面效应:促进名教师继续成长,为名教师带徒授艺提供载体,为促进师资队伍建设提供操作样本,为宣传名教师服务,为促进学校(区域)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基础保障等。虽然既有研究产生了积极的学术影响,但仍沿袭传统的研究方法来规制“名师工作室”,并未认识到作为教师成长共同体的名师工作室在学校、学生及社会教育网络建设等方面的重要功能,也没有对名师工作室的延伸功能进行关注,使得名师工作室作为教师职前教育实践基地的意义尚未得到充分挖掘。
基于以上情况,我们深入广东实验中学楚云工作室(初中语文名师工作室)进行了实地调研,通过跟岗培训、座谈、访谈、资料整理等多种方式参与名师工作室的日常工作,对名师工作室的运行情况有了切身感受和深入了解。此外,我们还利用图书馆和数据库资源,依据现有文献分析现状、查明问题,提出观点、意见和建议。调研综合运用了非结构性访谈、文献研究法、实地考察法等多种调查方法,调查结果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我国目前名师工作室的设立、运行所采用的基本模式是“官方推进、学校自建、教师自主”,即名师工作室由相关教育管理部门牵头评选,名师工作室所在学校负责工作室的建设,包括工作室挂牌、资金管理、成员筛选与准入、工作室日常运行监管和考核等;而名师工作室具体的研修实践方案则由工作室主持人负责制订,培训活动也由工作室主持人牵头完成。如果说“官方推进”“学校自建”构筑了名师工作室的“血肉之躯”,为名师工作室的成立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外部条件,具有较强的政策性和客观性;那么“教师自主”建构工作室的建设理念、培训内容、运行体系则呈现出一个名师工作室真正的内在灵魂和个性特点,决定了工作室的价值所在,也因教师个人理念和风格的差异而呈现出丰富性和主观性。因此,我们在调研过程中也将关注点着重放在了名师如何组织引领工作室的培训实践即“教师自主”方面,旨在从名师工作室较为个性化的实践活动、较为多元化的呈现形态中归纳总结出具有普遍性的经验,为名师工作室的开展提供借鉴。
有学者研究指出,从时间节点来看,我国名师工作室的兴起与新课程改革相伴而生、交织并进。新课改对教师专业形象的重写,不仅确立了教师的专业地位,拓宽了教师的知识范畴,也从根本上规约了名师工作室中教师的成长方向[1]。在改革理念下,教师已不再仅仅是传授知识的熟练工人,而是被要求成为能够不断反思成长的学习体。在这一背景下,名师工作室的建设理念首先要对教师身份的变化予以回应,这是名师工作室开展培训和研修的核心目标。就我们所进行的调研来看,多数名师工作室能够紧随教育改革发展方向,根据时代对教师角色的要求不断调整自身的建设理念。以广东实验中学楚云工作室为例,其建设理念为“个体实践+提炼反思+协同发展=幸福成长”。“个体实践”即明确实践主体,强调工作室成员在培训研修过程中所应呈现出的主动性、主体性;“提炼反思”即明确培训研修的核心要求,需要工作室成员在进行研修活动时不是被动地获取信息,而是在个人主体性的参与下对信息进行提炼,并以之为参照,对其教学实践和教学理念进行反思;“协同发展”则是指工作室能够协调工作室主持人和成员相互协作完成研修目标,达到共同发展的双赢效果。
楚云工作室的这一建设理念相当具有代表性,它说明教育改革背景下的名师工作室,其目标从培训单纯掌握“标准化技术”的“熟练型”教师,转向关注能够在实践中不断学习和反思的“智慧型”教师。因而,名师工作室对教师专业发展所起到的作用也由过去的“培训”升华为“引领”,对教师特别是青年骨干教师的成长大有裨益。
在这一理念的指引下,名师工作室开展的各项活动也都能够呈现一以贯之的目标取向和价值追求,无论是指向具体教学实践的教学观摩、问题反思和交流,还是关注教师反思成长的讲座与研讨、教师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等,都以提高学员的教育教学技能、教学研究能力、帮助他们制定更科学的职业发展规划,以促进学员个体的成长和发展为旨归,这不仅有利于工作室学员的个人能力提升,也有助于名师工作室的品牌打造和可持续发展。
名师工作室的活动设计由主持人进行把控,往往具有较明显的个性化、多元化色彩。就我们调研的结果来看,不论形式如何千变万化,名师工作室的活动设计均体现出反思性实践的特点,即“教师的学习不再是一个人的事情,其学习过程变为一个立足个人经验、与工作室其他教师一起展开专业对话的实践性知识的创造过程”[2]。下面将以2017年2月举行的楚云工作室第六期跟岗培训为例,分析名师工作室如何在研修中强化教师主体的反思性实践的。
楚云工作室第六期跟岗培训主要立足于“语文核心素养视域下的课内外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展开研究和学习,进行了观课议课、同课异构、课题研究和专题讲座等丰富的教学研讨活动,呈现出以下特点:
1.专家引领,认真领会核心素养的基本要旨
楚云工作室邀请了一批初中语文教育教学领域的专家在理论方面对学员进行了授课。广东第二师范学院中文系黄淑琴教授主讲了“作文素养与作文指导”,从作文素养的准确定义、作文素养如何落地、作文指导的优秀案例、关于“写作日常化”观点的深度思考等四个方面进行了逻辑缜密的演绎阐述,让学员更深入地了解了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的本质规律以及合理策略。广东省教育研究院教研员冯善亮主讲了“从教师专业发展角度谈个人职业规划”,以“你想成为一个怎样的人”“优秀教师是怎样的人”“优秀教师是怎样炼成的”“如何制定职业发展规划”四个问题为线索,依次就教师职业理想、优秀教师基本特征、优秀教师成长路径、教师个人发展规划等四个方面进行了深入浅出的阐述,激活了学员的思维。广东实验中学语文教师丁之境主讲了“初中文言文‘四文一体’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分别从文言、文章、文学、文化等四个角度阐述了初中文言文教学的基本规律,用鲜活的课例和精深的理论进行逐层深入的讲解,令学员开拓了眼界。广州市天河区教育局教研室教研员董海燕主讲了“谈部编教材的阅读教学”,将部编教材的基本特点、编排思路和阅读教学的本质规律融会贯通,使学员对部编教材的阅读教学有了新的认识。以上专家的理论课程分别从教师的职业发展、学科核心素养的认知、语文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的思考与实践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阐述和指导。
这样的课程设置模块在名师工作室研修活动中相当具有代表性。名师工作室以“名师”为领头羊,注重吸收来自学科前沿的理性思考,同时吸取教学一线的优秀经验,课程设置体现出一定的高度和前瞻性。而这些信息的传递和输入,能够有效提升工作室成员的教学技能、教学理念,为其进一步参与工作室开展的反思性实践活动奠定了理论基础。
2.名师示范,准确把握教学的基本规律
如何将理论转化为实践是令很多一线教师感到茫然的地方,具体表现为:跟岗教师听了很多专家、名师的讲座之后,回到学校还是不知道怎么做,或者照着做了但效果不好。因此,理论与实践的过渡与转化的示范,就一线教师而言更有价值,这也是反思性实践活动的关键所在。楚云工作室安排了相当丰富的名师示范课程,分别从整本书的阅读教学实践、经典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学实践、课内名著导读、议论文阅读教学、作文前指导教学、作文后指导教学、文言文阅读教学、古诗词阅读教学等方面做了详尽的设计,课程内容触及了初中语文教学的方方面面。比如,楚云老师为学员执教了小说阅读示范课《故乡》,这节课从教师对文本的深入解读、对教学活动的巧妙设计、对学情的准确把握、对学生思维的有效训练、对语文知识的科学渗透、对语文能力的有序培养、对语用训练的高度关注、对集体训练的强化落实等众多方面给予学员示范,令学员对语文教学的理解更丰富、更切实。丁之境老师的示范课《纪念白求恩》将议论文教学上得有滋有味、有情有理、有法有度,这节课在部编教材的编排特点、使用要旨、教学策略,以及议论文的教学设计、教学活动组织、教学创意等方面均给予学员很好的示范。刘佳、黄伟明两位老师的作文指导课深入作文教学的内核,对学生在写作上的困难给予讲解和切实可行的示范,在学生写作疑惑处巧搭支架,也给学员们较多有益的启示。
一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常常受许多具体问题的困扰,而泛泛的理论著作或前延的研究成果有时并不能有效地解决一线教师所遭遇的困难。名师示范课的意义正在于从教学环节中的微型问题入手,不断激活学员在实践过程中积累的深层问题,并与名师的教学实践进行碰撞,引领学员进行进一步反思。在这一逻辑下,名师工作室的研修重心就不仅仅局限于提升教师个人教学技能的层面,而是提升教师的课程意识,引导其参与课程解读、课程组织和课程建设,进一步培养他们成为课程活动的设计者和课程实施的反思者。
3.学员实践,切实践行培训的核心要义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名师工作室理论课程和名师示范课对学员在教育教学工作上所起到的成效也一定是通过学员自身的课堂教学实践达成的。名师工作室通常十分注重培训学习中教学实践的重要性。于是在研修的过程中,工作室往往根据培训目标、教师意向以及学校教学进度等,编排工作室学员的教学实践计划,令每位学员都有机会上课、说课、观课和议课,将所学所得内化为自己的教学行为,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能力。这些教学实践常常以同课异构形式呈现,有益于学员们在实践中相互碰撞,在反思中相互借鉴。
楚云工作室也安排了学员进行同课异构教学。易征兵、刘雪芬、赖国亮三位老师同课异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就经典散文名家名篇展开教学研讨,他们在教学中有的侧重学生的自读引导,有的侧重语文知识的积累,还有的侧重语言文字的品味,各具特色,各有千秋,为评课议课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范本。郑灿浩、祖春华两位老师执教《杨修之死》一课,郑老师侧重文言字词的积累和文言篇章结构的讲解,祖老师侧重对学生文言自学能力的培养和文学的鉴赏、文化的熏陶,两节课语文知识丰富、思维活动充分,很有品鉴价值。何瑾、梁中颖两位老师执教《昆明的雨》一课,这是部编教材的新增篇目,也是具有难度的教学篇目。两位老师都抓住了汪曾祺散文的“味”,教学特点各有侧重,一位注重从行文逻辑上推进对文本的理解和赏读,一位则关注文本特殊的语言形式,从语言品析上培养学生“以言逮意”的能力,其中,梁中颖老师的课堂还体现了“积累丰富、活动充分”的教学特点。
学员的教学实践是名师工作室研修活动的主要构成,也是理念落地、方法落实的最终指向,承担着教师反思性实践的重要环节。无论教育改革的思路如何更新,名师工作室的基本职能仍应集中在组织教师“围绕教学大纲的要求以及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对教材、课例等进行分析探讨,并开展一些教学观摩、问题反思以及交流等活动,以促进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和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3]。因而,学员反馈实践环节应被视为研修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思维碰撞、亮点频现的华彩篇章,应予以足够的重视。
4.反思交流,深入内化培训的核心内容
反思交流是教师进行反思性实践活动的核心环节,它上承学习体悟,下启教学实践,勾连起成员在名师工作室整个学习过程的信息摄入、思维转换、教学输出三个阶段。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往往非常重视这一环节,如有的主持人在工作室制定的《名师工作室成员管理制度》中明文规定学员:“每学期参加不少于20次的听课、评课、议课活动,每节课都必须有随机评价和总评;积极参加每月一次的工作室集中学习研讨活动或网络教研沙龙;丰富名师工作室博客和微信公众号,实现优质资源共享;每人每年至少2篇教育教学论文进行交流或发表。”[4]
楚云工作室也组织了一系列卓有价值的培训反思活动。活动之一是撰写跟岗日志。跟岗日志是学员对一天培训活动流程的梳理,但又不止于按照时间顺序整理日程活动,还要详尽地回顾活动中的重点、亮点,把有价值的活动凸显出来形成文字资料,供团队共享和留存。活动之二是撰写博客(或微信公众号推文)。如果说“撰写跟岗日志”是指向群体的培训反思的话,那么这一活动则是指向教师个体的反思。工作室要求学员进行每日反思与发布,工作室主持人负责审读。就我们对跟岗培训全过程的追踪来看,所有的学员都参与进来,且写得认真、写得深刻,有些教师还形成了写作习惯,至今还在坚持。活动之三是课题研讨。尽管课题研究在短短的两周时间里无法展开和达成效果,但是学员可以在工作室的指导下就选题意向、研究目标以及研究安排等呈现出较清晰的认识并进行统筹计划,这也是一项很有价值的活动。在课题研讨活动中,很多学员将自己已经结题的或正在研究的或有意研究的课题做了分享,对其他学员有着较强的启示意义。
在传统观念中,名师与工作室成员之间的关系是引领与被引领、学习与被学习,甚至模仿与被模仿的关系,然而在现代教育理念下进行解读,二者之间应该呈现出互学互动之关系。名师应将工作室打造成为一个开放的“公共空间”,令名师与成员以一种开放的心态,在宽松的环境下展开“倾听—反思—表达”的专业对话。因而名师工作室应被视为一种教师学习和成长的共同体,并有意识地创生一种教师合作文化,通过充分的对话确保实践性知识的生成[5]。
通过我们的观察和分析,名师工作室在开展培训研修的过程中体现出其运行机制上的相关特点,如理念清晰明确、形式丰富多元、运行准确有效,能够切实帮助学员提升个人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也有利于优秀教师经验的团队共享,继而进行区域性推广,将对学科教育教学工作、教师教育工作产生较大的积极影响。
从以上调查中不难看出,名师工作室在长期实践中已经形成较完备的实践理念和运行机制,对在职教师的专业成长能够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然而我们也发现,名师工作室主要开展针对在职教师的职后培训,对教师职前教育关注明显不足。因而可以说,在当前教育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名师工作室在整合教师教育资源、建构教师专业学习与实践共同体方面的功能尚未得到全面开发,仍有相当大的创新空间,即除职后培训外,名师工作室可以利用其资源优势作为教师职前教育培训基地,进一步发挥其引领和辐射作用。
广东省教育厅2018年出台的《广东“新师范”建设实施方案》中明确提出要着力建设广东特色“新师范”,促进政府、高校、中小学教师教育协同化,构建起注重协同育人、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教师教育新模式。基于名师工作室本身的性质和特点,它无疑可以作为一道桥梁连接起高校与中小学,构建提升教师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协同育人平台,建设从职前教育到职后教育的一体化教师教育新模式。然而在目前的实践中,绝大多数名师工作室并未开发其在教师职前教育领域的功能;在关于名师工作室的研究中,也缺乏从职前教育角度进行的研究。
基于以上问题,我们就加强名师工作室在教师职前教育和师范生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这一问题进行思考,并提出几点建议:
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在教育教学上有相当丰富的经验,拥有突出的教学技能,储备着深厚的教育理论知识,已经成为专家型教师,对课堂、学生、教材以及整个学科教学都有着自己丰富的经验和独特的视角。名师工作室也已经建构起“名师—专家—学员”三位一体的教育骨干团队,并以此为基础集合了基础教育领域相当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因而,名师工作室可以为师范生培养提供优质的实践平台,能够快速促进师范生的专业成长。因此,高校师范专业可以和名师工作室联手打造协同育人平台,利用名师工作室作为师范生职前教育的实践基地,使师范生在高校进行理论学习的基础上,深入名师工作室进行教学观摩、实习与见习,反思与研讨,将理论联系实践,在一系列实践活动中积累丰富的教学经验,这将极大促进师范生职前教育工作的深化。
当前,师范院校中的师范生数量庞大,而名师工作室资源相对不足,因而受现实条件制约,很难做到让每一个师范生都有到名师工作室进行实践的机会。但在信息技术时代,互联网在生活中的普遍应用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局限,也为师范生参与名师工作室的交流和学习创设了前所未有的便利条件。名师工作室可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设立网站、开办在线课程、运营自媒体等方式,将传统的面授学习活动扩展成远程网络互动的形式,创建“现场学习+在线学习”的混合研修课程,打破时间和空间对传统交流方式的制约。师范生可以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选择适合自己的研修时间和形式,通过网络随时在线加入名师工作室的活动,进行课程学习、讲座参与、交流研讨等。网络研修方式的开设将虚拟与现实相结合,将不可能和可能相融合,为师范生提供更加便利的学习方式,使名师工作室介入师范生职前教育成为可能。此外,名师工作室还可以与高校师范专业教学进行更深入的合作,将名师课堂教学、工作室评课与研讨等制作成网络视频课,作为专业选修课供师范生选修。这种“名师工作室+高校师范专业”的合作机制,可以让师范生近距离观摩名师工作室的教学和教研活动,令他们把握一线动态,领略名师风采,学习先进的教学技能,提升自身的教育教学素养。
随着当前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把各类不同媒体在人力、内容、宣传等方面进行全面整合,实现“资源通融、内容兼融、宣传互融、利益共融”的融媒体应运而生。教师教育也可以借助融媒体的理念,打造名师工作室的全媒体平台,进一步提升名师工作室的传播力、辐射力和影响力。微信公众号可以成为名师工作室进行全媒体建设的突破口。名师工作室公众号将对增进师范生乃至整个社会对基础教育教学的了解产生重要的影响。
首先,公众号推送的文章大多含有文字、图片、语音、视频等丰富多彩的内容,相比起单一的课堂教学,这种形式丰富的内容输入更加符合当代人的阅读习惯,可以随时随地地滑动指尖去浏览阅读,也令受众更容易接收公众号传播的信息。
其次,名师工作室公众号发布的文章中包括教学理念与反思、日常教学动态、心得体会、学生作品等,充分还原了一线教师的教学生态,呈现了一个真实的课堂。通过名师工作室的公众号,师范生及关注教育的社会大众可以了解课堂教学的实时动态,公众号可以看作是师范教育新的认知渠道和知识建构方式,成为师范生理论学习和教育实践联通的桥梁。
最后,公众号中呈现的名师的教学方法和技巧、与学生交流的经验和体会都是师范生在课堂上无法习得的。公众号这一平台为师范生建立了一个虚拟的课堂,使他们能够远程参与,实现知行合一,有助于师范生技能的提升。名师工作室公众号的推广,是当今教育与科技发展相结合的一项新成果,能够扩大名师工作室的影响辐射范围,增强社会大众对基础教育的了解,还能带动师范生的专业成长,对教育生态的完善大有裨益。
名师工作室活动设计丰富多样,运行准确有效,能够帮助学员提升个人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也有利于优秀教师经验的区域性推广,对学科教育教学工作、教师教育工作产生了积极影响,具有很强的辐射、引领和激励作用。现代教育要求教师由一次成熟型教师转变为终生学习与成长型教师,实现作为师者的可持续发展。这一过程不应从教师走上讲台才开始启动,而应从师范生在接受师范专业教育的过程中逐渐实施。如果把教师职业作为一种生命境界,名师工作室能够联通每一个有志于从事基础教育工作的师范生从教师的职前教育到职后教育,再到成为能师、名师的职业生涯成长历程。“名师工作室+高校师范专业”作为一种创新型协同育人平台,能够整合名师工作室所具有的丰富资源,对构建支持教师发展的专业学习与实践共同体产生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