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程荣、杜双双 安徽理工大学 安徽淮南 232001
农村住宅不同于消费性的城市住宅,具有劳作性的特点。在住宅建造上,往往需要使用者付出自己的劳动自行建造;从建筑设计层面上,大部分住宅没有经过专业建筑师设计,在使用的年月里,还可能经历过多次屋主的自行改造。
从功能上讲,农村地区的住宅不仅要满足农民日常生活的起居食寝,还要为农民的生产经营提供便利,因而往往需要较大的储藏空间和劳作空间,如家务院,晒谷场等;从生活方式上,由于农村经济水平有限,服务业不发达,居民需要通过劳动自行解决部分生活消费产品如水,暖,电话,有线电视等,进而产生对天井、沼气池、水箱等的空间需求。
皖南处于淮河以南地带,气候湿热多雨,传统皖南民居为砖木结构的房屋,房屋周围围绕水渠,分供洗涤与饮用,而所谓“四水归明堂”,指房屋正中围合天井,下设水池。厅堂设于天井北侧,与天井不设分隔,厅堂以北设厢房。利用屏风、活动隔扇、太师壁等分隔空间。
随着时代发展,新一批的农民自建房呈现了不同的空间特点,相比于传统民居,更加贴合农民的日常生产生活。房屋保留了马头墙等传统特色,采用现代砖混结构,运用现代建筑手法进行空间布局,常见多层小楼形式,进门设大客厅,以此为中心延伸至起居室,厨房。设有家禽饲养圈和专门摆放农具的储藏室等。民居中设有宽敞阳台的比例少,多以起居室或内院作为休闲区域。
皖北处于淮河以北的南北方交界地区,皖北民居既具有徽派建筑的特色,又具有北方文化的风情。皖北民居常以独门独院的三合院或四合院形式出现,现仍存在多数平房,院子宽大,满足了晾晒等日常活动和杂物摆放的需要,亦可在特殊的日子招待亲友,院前留有的晒谷场可以满足临时摆放大型农具和堆放谷物的需求。厨房、起居室、卧室、储藏室在四周围绕着院子,南向房屋以起居住宿空间为主。
居民日常对文体活动需求较低,种类单一,但有逐步增多的趋势,包含棋牌,广场舞,部分晨练设施等。乡村地区老年人所占比例逐渐增加,亲友邻里间的交往是居民日常生活中的重要部分。
婚丧嫁娶及重大节日里建筑的使用人数大幅增加,需要较大的可支配空间,同时在新的居住需求及活动需求,常常需要对空间进行一定程度的再分配。而农居内普通的会客厅存在空间不完整、面积不够大等问题,这些问题在皖南民居里较为突出。
农村地区的居住者们在建筑的使用年月里会依据新的需求对建筑进行改造,如局部扩建,改建等。专业知识的缺乏和原有建筑条件的限制影响了改造的效果,在满足使用者一部分新需求的同时,会产生许多不必要的交通空间,使居住空间利用率下降,居住体验感变差,劳作便捷性降低。
随着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的推进,安徽省内特色小镇的建设正如火如荼地展开,80个省级特色小镇将在安徽培育发展。特色小镇实质是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展小镇经济。其主要路径是优化要素配置组合、优化供给结构(培育新产业新业态)、创造新供给(提供新产品新服务)、引领新需求。
特色小镇的建设要从产业、文化、旅游、社区四个方面抓手。首先将改变村庄的产业形式、产业结构,同时将改变农户的工作类型,将促使农户的工作更偏向文化性、旅游性,由单纯的劳作向服务产业转移。其次将改变农户的劳作地点,更多的工作会在建筑内完成,游客将更频繁地出现在村庄内部,一定程度上扩大农民的日常交往范围。对于普通农户来说,特色小镇的建成,将意味着生活方式和习惯的巨变。
特色小镇建成后,农居可能被赋予上接待游客饮食、住宿的功能,并满足农户售卖特色文化商品的需要。往日接待亲友的会客空间将发挥接待来客的作用,并产生对商用空间的需求。农户的私人空间需要与公共空间分离。
(1)在室内空间的分隔上,适当采用一些移动性较强的物件,如大面积置物柜、屏风、推拉式建筑构件等来代替分隔墙,可以加大建筑空间的灵活性,满足节日等重要日子的大空间需求。室内隔墙适当采用非承重墙,便于在建筑需求发生变化时对空间进行改造。
(2)在空间安排上,预留足够面积的房间用作储物,皖南地区宜选在一楼,兼有防潮功能。建筑屋顶和二层设置阳台,独立于会客常用的大厅空间,使不方便下楼的老年人和不参与大厅内活动的幼儿拥有自己的休闲场所,亦使房屋使用者的隐私得到更全面的保护。
(3)皖南民居的室内交通空间宜适当缩减,化零为整。楼梯居中于建筑中部时,会浪费楼梯一侧的空间形成狭长走廊。将楼梯贴边贴北设置,条形的走廊空间即可与大厅空间重合变得完整。餐厅空间与入口正厅空间并列或贴近,方便重要节日时同时宴请多桌客人。
(4)处于特色小镇规划中的农居,建议在出入口处安排足够面积的公共空间。皖北地区体现为内院扩大,晒谷场多功能利用。皖南地区则需适当扩大和分隔大厅空间,分设内外明堂等。为实现游客、内部人员分流,以内院和入口大厅作为游客活动集散地,以起居室、餐厅和后院空间作为主人活动的集散地。
(5)乡村住宅的建设应避免千篇一律,在满足基本功能需要的基础上,成为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载体。个体的民居建设应融入整个村庄的整体建设。建筑的使用者应积极发扬传统文化艺术、民俗活动,给冷冰冰的建筑带来生机和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