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习近平对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中国化的新贡献

2019-01-31 06:20:52
中华女子学院学报 2019年3期
关键词:妇女道德家庭

李 玲

新时期,习近平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起来思考解决妇女发展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旨在促进妇女全面发展的新思想、新论断和新要求,进一步系统地回答了新时代我们为什么要重视妇女发展,实现什么样的妇女发展,怎样促进妇女发展等根本性问题,创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为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中国化做出了新的历史贡献。

一、深刻阐明新时代妇女发展和妇女工作的重要性

人类历史的发展经验反复表明,妇女解放发展不仅是社会进步的重要目标和标志,而且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条件和手段。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傅立叶关于妇女解放的程度是衡量普遍解放的天然尺度的思想,认为没有妇女的酵素就不可能有伟大的社会变革,妇女解放事业是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毛泽东将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与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的实际相结合,提出“全国妇女起来之日,就是中国革命胜利之时”以及“中国的妇女是一种伟大的人力资源”等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的妇女解放理论。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下继续推进社会主义妇女事业发展;江泽民提出了“全党全社会都要树立马克思主义妇女观”;胡锦涛提出的“四个坚持”①胡锦涛在纪念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100 周年大会上提出了“四个坚持”,即我国妇女运动发展必须坚持广大妇女的主体地位,必须坚持与国家和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基本原则为妇女运动发展指明方向。他们在实践基础上推进了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中国化的理论创新。

作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习近平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妇女观来指导妇女运动的理论发展和具体实践。党的十八大之前,他就曾发表《妇女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伟大力量》《充分发挥妇女“半边天”作用》等文章高度评价妇女的历史地位和社会作用。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更加重视妇女发展和妇女工作。他用“三个始终”深刻总结党领导妇女运动的历史经验,即“我们党始终坚持把实现妇女解放和发展、实现男女平等写在自己奋斗的旗帜上,始终把广大妇女作为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始终把妇女工作放在重要位置”;[1]用“三个关系到”精辟地论述新时代妇女工作的重要意义,即“做好党的妇女工作,关系到团结凝聚占我国人口半数的广大妇女,关系到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提供强大力量,关系到巩固党执政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1]他不仅肯定妇女对人类文明进步做出的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而且更强调当代和未来社会发展需要发挥妇女的作用:“我们面临的任务更加繁重,面向的目标更加远大,更需要我国广大妇女贡献智慧和力量。”[1]在全球妇女峰会上,习近平从人类存亡绝续的高度谈到妇女对人类文明的作用:“妇女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重要力量。没有妇女,就没有人类,就没有社会。”[2]2018年11月2日,习近平在同全国妇联新一届领导班子成员集体谈话时再次强调:“做好党的妇女工作关系团结凝聚占我国人口半数的妇女,关系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提供强大力量。”[3]

习近平上述关于妇女地位和妇女作用的深刻论述,既与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一脉相承,又以中国妇女鲜活丰富的实践创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妇女观。这一系列内涵丰富、立意深远的重要论述,实质性地回答了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和稳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征程中我们为什么要高度重视妇女发展和妇女工作,这是习近平关于妇女发展重要论述的认识前提和理论基础。

二、明确提出新时代中国妇女事业发展的任务目标

回答新时代我们要实现什么样的妇女发展,是习近平关于妇女发展重要论述的核心问题,决定着发展途径和重要举措。习近平坚持把追求男女平等与促进妇女全面发展有机结合起来,科学阐明新时代我国妇女事业发展的任务目标。

首先,明确提出新时代男女平等的“三个平等”的新任务。习近平认为追求男女平等是伟大的事业。在肯定世界各国取得男女平等的显著进步的同时,他客观地看到世界范围内针对妇女的性别歧视广泛存在,甚至摧残迫害妇女的事情时有发生,他认为要真正实现事实上的男女平等,世界各国还需要付出巨大努力。为进一步推进我国男女平等事业,习近平明确提出实现“三个平等”的新任务,即“妇女平等依法行使民主权利、平等参与经济社会发展、平等享有改革发展成果”。[4]“三个平等”实质是通过权利平等、机会平等和结果平等的辩证统一以实现男女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及家庭等领域的事实平等。“三个平等”赋予男女平等新的时代内涵,是习近平对男女平等思想发展的理论贡献。

其次,明确促进妇女全面发展的根本价值目标。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男女平等内含于社会平等之中,妇女解放内含于人类解放之中,妇女自由全面发展内含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之中。习近平坚持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结合新时代妇女发展面临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旗帜鲜明地表达了促进妇女全面发展的价值主张,例如,“努力促进妇女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妇女与男性平等发展和妇女自身全面发展。”[4]在习近平看来,妇女不仅要与男性平等发展,而且要实现自身全面发展。为促进妇女全面发展,习近平提出了系列重要的新论断:“为促进男女平等和妇女全面发展加速行动。”“发展离不开妇女,发展要惠及包括妇女在内的全体人民。”“在中国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过程中,每一位妇女都有人生出彩和梦想成真的机会。”[2]上述论断实质上表达了促进全体妇女自由全面发展的根本价值诉求和价值取向。过去我们在实现妇女解放和发展的价值目标上强调的是男女平等,随着男女平等程度的不断提升,强调促进妇女全面发展是深化理解妇女发展的科学内涵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既坚持男女平等,又要求促进妇女全面发展,科学地回答了新时代我们要实现什么样的妇女发展的问题。

在回答了“为什么”“是什么”的问题之后,接下来要回答如何促进妇女发展的问题。习近平为推进男女平等和妇女全面发展,对影响妇女发展的各种内外因素进行了深刻的思考论述。影响妇女发展的外因主要是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内因主要是妇女自身的道德水平和能力水平,坚持以内外因辩证统一的研究方法来梳理习近平的丰富论述,有利于更准确地掌握习近平所阐述的新时代妇女发展的基本规律。

三、注重创造条件促进妇女全面参与社会发展,实现妇女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统一

历史发展表明,妇女解放与发展既离不开一定的历史条件和社会环境,又离不开妇女自身改变环境的能动性和创造性。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5]501人的社会历史性决定:人只有最大限度地参与社会发展,承担社会功能,做出社会贡献,才可能真正获得社会的认可和尊重,从而取得相应的社会地位和平等权利。恩格斯关于妇女历史地位演变的研究充分证明了妇女参与社会生产生活的重要性,所以他强调:“妇女解放的第一个先决条件就是一切女性重新回到公共的事业中去。”[6]88以经济的平等奠定男女平等的物质基础,以社会贡献赢得社会尊重,妇女在推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才可能实现自由全面发展,因此为妇女走出家庭全面参与社会生产生活创造条件,是促进妇女自由全面发展的基本途径。马克思、恩格斯从人类解放的宏观视野来考察妇女解放,认为只有通过无产阶级革命消灭私有制,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妇女生存发展的制度环境。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都注重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维度为妇女走出家庭参与社会发展创造条件,充分发挥妇女作为历史创造者的主体作用,使妇女在推动社会进步的同时实现自身的解放和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始终把妇女发展与社会发展辩证地统一起来,促使二者形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发展形态。2013年,习近平提出当代中国妇女运动的时代主题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强调:“要牢牢把握这一时代主题,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历程同促进男女平等发展的历程更加紧密地融合在一起,使我国妇女事业发展具有更丰富的时代内涵,使我国亿万妇女肩负起更重要的责任担当。”[1]2018年,习近平再次强调:“要加强党对妇女工作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妇女发展道路,把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一当代中国妇女运动的时代主题,促进男女平等,发挥妇女在各个方面的积极作用,组织动员妇女走在时代前列,在改革发展稳定第一线建功立业。”[3]实践证明,社会发展离不开妇女的贡献,妇女发展离不开社会文明的推动。歧视妇女只会放慢社会发展的脚步,妇女全面参与社会生活,与社会共同进步、共同发展,是推进人类文明进步的最合理的发展形态。

习近平遵循恩格斯提出的“妇女解放的第一个先决条件就是一切女性重新回到公共的事业中去”,系统阐述了新时代促进妇女事业发展的主要途径:第一,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妇女发展道路。这条道路的实质是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如社会主义公有制、按劳分配、人民民主专政等制度的优越性,根本保障妇女发展的政治和经济合法权益与平等权利。所以,习近平多次强调要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妇女发展道路。第二,坚持党对妇女事业的领导。习近平认为坚持党的领导是妇联组织发挥作用的根本遵循,是做好党的妇女工作的根本保证。中国共产党坚持把妇女事业发展纳入国家发展总体布局,制定实施妇女发展纲要,切实推进了妇女发展进程。第三,坚持促进妇女全面发展的“四点主张”,即“推动妇女和经济社会同步发展;积极保障妇女权益;努力构建和谐包容的社会文化;创造有利于妇女发展的国际环境”。[2]第四,坚持妇联组织改革创新。习近平强调妇联组织要增强政治性、先进性和群众性,当好党妇女工作的得力“助手”,加强对广大妇女的思想政治引领;强调妇联组织的根本任务是联系和服务广大妇女,要求妇联干部深入到基层了解妇女生存发展的实际状况,依法依规维护妇女合法权益;强调新时代妇联组织开展工作的重要着力点是做好家庭工作。第五,坚持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男女平等既是妇女事业发展的基本目标,又是妇女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习近平强调“要坚持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在出台法律、制定政策、编制规划、部署工作时充分考虑两性的现实差异和妇女的特殊利益”[1],这就为在实际工作中贯彻男女平等基本国策提供了行动指南。

习近平上述重要论述的核心思想是要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尽可能消除阻碍妇女发展的各种因素,全方位地优化妇女生存发展的社会环境和历史条件,为一切愿意“回到公共事业”中去的妇女开辟广阔的发展空间,促进妇女自由全面发展。总体来看,新时代中国妇女实现梦想的机会和权利越来越平等,妇女生存发展的社会环境越来越合理和公正。习近平不仅关注妇女生存发展的社会环境问题,而且关注影响妇女生存发展的家庭因素以及内在的道德因素和能力因素。他坚持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与时俱进,并继承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妇女发展的家庭问题、道德问题和能力问题做出了创新性的论述。

四、注重发挥妇女在家庭生活中的独特作用,实现妇女家庭贡献与社会贡献的统一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等著作中阐述了与妇女问题密切相关的马克思主义家庭观。他们深刻地揭示了家庭形式从血缘家庭、普那路亚家庭、对偶制家庭到文明时代一夫一妻制家庭的历史演变和发展进步;科学地论证了妇女在历史上如何沦为家庭的奴隶和生儿育女的工具;无情地批判了建立在资本上面的资产阶级家庭的虚伪和荒淫,并预示资产阶级家庭必然会随着资本的消失而消失;合理地预测了共产主义社会形态下男女可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平等,婚姻家庭以个人性爱为前提、以两性自由平等及和谐发展为基础,家务劳动社会化,孩子的抚养教育和老人的赡养成为公共事业,等等。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了当时资产阶级对共产主义的曲解和责难的一种表现:“消灭家庭!连极端的激进派也对共产党人的这种可耻的意图表示愤慨。”[7]48马克思、恩格斯并非主张在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中消灭家庭,而是主张消灭资本主义异化的家庭,从而还原家庭的本质,使家庭成为人们真正幸福美满生活的乐园。

过去,我们并没有全面准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家庭观,对家庭不够重视,甚至认为“如果婚姻妨碍工作,就放弃婚姻”[8]102,这种思想在妇女解放的实践中表现为片面强调一切妇女“重新回到公共的事业中去”,发挥妇女“半边天”的社会作用,而妇女的家庭作用和家庭贡献往往没有获得公正的评价和足够的重视。这种价值导向对很多妇女的婚姻家庭观念造成了潜移默化的负面影响,使越来越多的妇女重视追求经济独立和自我价值,轻视婚姻家庭生活、婚姻家庭责任。婚姻家庭问题既有妇女面临的老问题,同时又出现了新情况、新矛盾。新时代广大妇女到底应该树立怎样的婚姻家庭观念?习近平针对妇女发展的这一新情况、新问题,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起来,阐述了新时代正确的家庭观、性别和谐观和妇女在家庭中发挥独特作用的重要思想。

首先,习近平实事求是地分析和揭示了当前历史条件下家庭的地位作用。他在会见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时的讲话全面阐述了他的家庭观,深刻论述了家庭与国家不可分割的家国关系,提出家庭建设的基本途径即“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从本质上来看家庭不再是禁锢妇女发展的牢笼,而是妇女梦想启航的地方,是男女相亲相爱、共建共享的幸福家园。因此,妇女要重视家庭,爱护家庭,建设家庭,为自己的生存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

其次,习近平的妇女发展论述中蕴含着性别和谐的价值主张。马克思主义的妇女解放实质是男女携手共同推翻“使人成为被侮辱、被奴役、被遗弃和被蔑视的东西的一切关系”[5]11,妇女解放绝不是把矛头指向男性的解放运动,男女两性的和解是“人同人的和解”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两性和解是人类解放(包含妇女解放)的题中应有之义。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是“和”文化,家和万事兴、妻贤夫安、夫义妇德、相敬如宾等传统文化蕴含的性别和谐理念具有重要时代价值。习近平发扬传统文化的性别和谐理念,创造性地提出:“男女共有一个世界,消除对妇女的歧视和偏见,将使社会更加包容和更有活力。”“共建共享一个对所有妇女、对所有人更加美好的世界。”[2]新时代,家庭内部的性别和谐不再是奴役压迫妇女基础上的性别和谐,而是男女平等、互敬互爱基础上的性别和谐。性别和谐的观念是男性女性都应树立的正确思想观念,有利于消除两性之间的隔膜和冲突,相互关注彼此的体验和需要,缔结两性都感到满意的新的平衡关系。

再次,习近平强调要注重发挥妇女在家庭中的独特作用。社会主义制度下,家庭仍然是社会的经济单位和生育的基本单位,妇女在家庭中仍然具有特殊作用和重要地位。中华传统文化历来强调妇女对家庭和民族的特殊性和重要性,如,“闺阃乃圣贤所出之地,母教为天下太平之源”“妻贤夫祸少”“至要莫若教子”等等。这些思想与近代德国学前教育学家福禄贝尔的“国家的命运与其说是掌握在当权者的手中,倒不如说是掌握在母亲的手中”[9]是内在相通一致的。习近平汲取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主张“要注重发挥妇女在弘扬中华民族家庭美德、树立良好家风方面的独特作用”[1],“引导妇女既要爱小家,也要爱国家,带领家庭成员共同升华爱国爱家的家国情怀、建设相亲相爱的家庭关系、弘扬向上向善的家庭美德、体现共建共享的家庭追求,在促进家庭和睦、亲人相爱、下一代健康成长、老年人老有所养等方面发挥优势、担起责任”。[3]

习近平上述思想的核心理念是要引导新时代的妇女形成家庭生活与社会生活平衡发展的生存样式,把家庭贡献与社会贡献统一起来,成为“对社会有责任、对家庭有贡献的新时代女性”。实际上,家庭生活与社会生活并不是根本对立的,而是构成妇女生活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妇女坚持“走出家庭”和“守护家庭”相结合,最大限度地扩大活动范围,才可能真正实现自由全面发展。对于社会来说,妇女的社会贡献和家庭贡献是同等重要的,由于过去忽视了妇女的家庭贡献,所以习近平强调妇女家庭贡献的思想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妇女在家庭贡献和社会贡献中取得平衡,关键要增强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挖掘潜能,增强能力素质,同时量力而行,学会与周围的人合作共赢、和谐共生。习近平不仅强调妇女对家庭的贡献,而且强调男性要更加重视家庭。“少出去应酬,多回家吃饭”,不仅是习近平温暖人心的劝诫,而且还蕴含着男性生存样式的一种转向。新时代的男性应当从“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观念中解放出来,切实履行对家庭的责任,与女性共同承担家务劳动并教育好下一代,共建共享幸福家庭。

五、注重促进妇女提升道德水平,实现妇女发展公德修养与私德修养的统一

人作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主体,道德是人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他人的基本伦理规范。道德是人类特有的文化现象。按照所调节的社会关系的内容,人们把道德相对地划分为公德和私德。“公德体现的是公民对社会、国家的道德责任和义务,是为了满足整体利益的需要,具有他律性;私德体现的是对家庭和亲人朋友的道德责任和义务,是为了满足个体利益的需要,具有自律性。”[10]过去,妇女解放关注的焦点是妇女的独立、自由、个性、权益、能力、自我意识等主体性因素,忽视了妇女解放的道德基础,从而造成妇女解放发展的道德瓶颈。由于我们党历来重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教育,妇女的公德意识整体上有所提高。妇女发展的道德瓶颈主要体现在私德领域。市场经济本质是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经济形式,容易滋生功利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消费主义等错误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部分妇女受到上述消极思想意识的影响,被“物化”“商品化”的现象比较严重,物欲膨胀、奢侈浪费、虚荣攀比,抛弃了勤俭持家、俭以养德、艰苦创业、吃苦耐劳、坚贞自重、温柔宽厚、自律敬人等优良传统。

针对上述问题,习近平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基础上,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阐释了新时代妇女在道德发展方面的新要求,进一步创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妇女观。

其一,习近平高度重视道德对人的发展(包括妇女发展)的重要性。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占据了“真理和道义的制高点”,是因为马克思、恩格斯揭露了私有制和剥削是利己主义和不道德的根源。他们设想到了共产主义社会,人们的精神境界极大提升,人人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自觉自愿地为他人、为社会服务和奉献。可见,道德发展进步是人类解放(包括妇女解放)的内在要求。中国传统文化认为,“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将“以德治国、立德树人”作为基本的治国方略之一,在面向人民群众的不同群体时都强调立德树人,如官员要常修为官之德,教师要常修为师之德,父母要“帮助孩子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高等教育乃至整个国民教育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等等。同样,习近平也期望广大妇女更加重视自我的道德修养。“道德是通向美好生活的手段”[11]7,追求美好生活的妇女应当重视道德修养。所以,习近平对妇女发展的道德问题的重视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其二,新时代妇女要注重弘扬传统美德和优良传统。妇女私德水平滑坡,主要是由于我们的道德教育忽视对人的私德培养,同时,市场经济的功利主义和拜金主义严重危害了妇女的道德发展。提升妇女的私德水平不仅是解决妇女发展的道德瓶颈的必然要求,还是提升妇女公德水平的必然要求。提升妇女的私德水平有必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道德精髓和智慧力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是道德文化,仁义礼智信、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等道德文化观念经过现代转化和创新发展,仍然有助于提升当代中国人的道德涵养。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优秀传统文化塑造了中国妇女温柔宽厚、勤劳勇敢、节俭持家、孝悌仁爱、吃苦耐劳、甘于奉献、坚贞自重、言行有礼、仪态端庄等代代相传的传统美德,这些美德值得当代中国妇女继承与弘扬。习近平批判地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道德精髓,明确指出:“尊老爱幼、妻贤夫安,母慈子孝、兄友弟恭,耕读传家、勤俭持家,知书达礼、遵纪守法,家和万事兴等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是家庭文明建设的宝贵精神财富。”[12]把超越时空具有永恒价值的传统美德作为当代人的道德要求,有助于弥补人们私德教育的不足。习近平还强调“广大妇女要发扬中华民族吃苦耐劳、自强不息的优良传统,追求积极向上、文明高尚的生活,促进形成良好社会风尚”[1],“引导妇女带动家庭成员,发扬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抵制歪风邪气,弘扬清风正气,以好的家风支撑起好的社会风气”。[3]这些论述实质上都是要求妇女通过弘扬传统美德和优良传统,切实提升自身的道德素养,进而去促进形成良好家风和良好社会风气。

综合习近平的相关论述,新时代妇女提升道德素养的基本途径是:既坚持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又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传统美德和优良传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公德修养与私德修养的辩证统一与和谐发展。加强道德修养和提升精神境界,有助于广大妇女抵御物化与异化,真正实现人的独立性和自由全面发展。习近平“立德树人”的主张对妇女而言,实际鲜明地回答了妇女解放发展“要不要道德”“要什么样的道德”的问题,以极具民族性、时代性的思想观点创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妇女观。

六、注重促进妇女提高能力水平,实现妇女道德发展与能力发展的统一

如上所述,习近平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结合的基础上,从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角度阐明了实现妇女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统一、妇女家庭贡献与社会贡献的统一、妇女发展公德修养与私德修养的统一的必然性和重要性以及现实路径。妇女在社会生活中要真正实现上述三个统一和自由全面发展,关键问题在于内在核心能力的培养和运用,从而实现道德发展与能力发展的统一。

当代美国著名的女性哲学家玛莎·努斯鲍姆(Martha Nussbaum)受到经济学家阿玛蒂亚·森(Amartya Sen)的可行性能力概念的启示,通过对印度妇女解放的实际状况的考察,在《妇女与人类发展》一书中提出了女性解放发展的“能力路径”(Capability Approach)。努斯鲍姆认为:“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性别不平等与贫困紧密捆绑在一起,造成了女性核心能力的严重匮乏。而能力匮乏又导致她们无力于有效地应对自身面临的困窘(如家庭暴力、性骚扰、雇佣歧视等),进而加剧了女性备受歧视与贫穷的处境。”[13]努斯鲍姆系统地总结思想史上关于人的能力发展的各种主张,制定了普遍适用于所有国家的每一位公民的核心能力清单,然后以清单比照女性的生存现状,为女性规划更为合宜的发展目标。努斯鲍姆的“能力”路径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克服“女性主义关于女性解放的两条路径,即‘理性’引导的通往公共领域路径和‘关怀’引导的守护家庭领域路径各自的片面性”[13],具有更接近妇女发展本质的合理性。妇女意识到自身能力的缺陷并有意识地提高能力素质,是妇女解放发展的重要途径。

其实,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努斯鲍姆提出的“能力路径”早已成为实践路径。我们党和国家历来重视妇女内在能力的培养和为妇女创造运用能力的机会条件。1956年10月毛泽东在同南斯拉夫妇女代表团谈话时就谈道:“将来女同志(参加政府或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比例至少要和男同志一样,各占50%。如女同志的比例超过了男同志,也没有什么坏处。”[8]61朱德强调:“我们中国是一个大国,中国的妇女在祖国建设事业的各种岗位上应当出现各种专门人才。”[8]127新时期,习近平高度重视女性人才的培养,强调:“要增强妇女参与政治经济活动能力,提高妇女参与决策管理水平,使妇女成为政界、商界、学界的领军人物。”[2]教育是保障妇女能力培养的关键环节,习近平强调:“我们要采取措施确保所有女童上得起学和安全上学,发展面向妇女的职业教育和终身教育,帮助她们适应社会和就业市场变化。”[2]2016年,我国小学学龄女童净入学率达99.9%,高等教育在校生中女研究生超过100 万人,占全部研究生的比重首次超过一半,达50.6%,普通本专科女生1416 万人,占52.5%。[14]妇女受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使越来越多的妇女成为各个领域的高水平专业人才,甚至成为政界、学界、商界的领军人物,如获得诺贝尔医学奖的屠呦呦、格力集团董事长董明珠等等。

美国女性主义学者贝蒂·弗里丹(Betty Friedan)在《女性的奥秘》中批判了美国妇女问题的社会根源:“也许这只是个病态的社会,不愿面对它本身的问题,想象不出与其成员的能力和知识相适应的目标和意图,只是想忽视妇女的力量。也许这只是个病态或尚未成熟的社会,愿意让妇女做‘家庭主妇’,而不做人。”[15]218资本主义制度的局限性表现在限制妇女发展的机会,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仅注重培养妇女的能力,而且为妇女运用自身能力实现自由全面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天地。妇女通过广泛参与社会生活和家庭生活,在各项活动中不断增强主人翁精神和历史责任感,不断增强战略思维能力、历史思维能力、辩证思维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和底线思维能力,不断提高决策管理水平,成为党和人民事业的宝贵人才资源。妇女核心能力素质的提升,使她们能够更加有效地应对各种社会问题和家庭问题,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使她们能够更加妥善地处理家庭与工作之间的矛盾,实现自我、家庭和外部世界的和谐统一及平衡发展。能力提升与道德提升对妇女发展如同鸟之两翼、车之双轮,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德才兼备是新时代妇女发展的必然要求。

综上所述,针对新时代妇女发展面临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习近平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起来思考探求解决之策,提出了一系列能够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新思想、新论断和新要求,进一步创新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使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在每一具体表现中更具有中国特色和中国风格,为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中国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妇女理论的发展做出了新的历史贡献。习近平关于妇女发展的重要论述是指导新时代中国妇女事业发展的强大思想武器。

猜你喜欢
妇女道德家庭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十几岁(2021年24期)2021-11-18 02:18:40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家庭“煮”夫
安邸AD(2019年2期)2019-06-11 05:29:18
恋练有词
当代妇女的工作
视野(2017年4期)2017-02-15 19:33:28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
新闻前哨(2015年2期)2015-03-11 19:29:31
《妇女法》也要治未病等9则
海峡姐妹(2015年3期)2015-02-27 15:09:57
寻找最美家庭
寻找最美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