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转型升级,现阶段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已经从规模扩张过渡到内涵建设提升的新阶段,“双师型”教师队伍是高职院实现内涵式发展的主要力量,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保证,也是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表现。产教融合作为新时代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方向,是“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必由之路[1]。产教融合实现了教育链、产业链、人才链和创新链的有机融合,为高等职业教育有效响应经济社会发展模式转型升级提供了现实保障。
高等职业教育主要服务区域经济产业发展,为区域行业企业输送技术技能型人才,由此可见,高等职业教育具有区域性和职业指向性两大特性。高等职业教育如何适应区域经济产业转型升级,高职院校如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人才培养如何实现学生个体可持续发展,深入推进高职教育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途径。
为深入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务院颁发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决定明确提出“大力推进职业教育制度创新,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2]。党的十九大报告更是将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提升到高质量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举措的重要高度。报告指出,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3]。坚持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是深化高等职业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重要举措,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有效途径。
关于“双师型”教师的界定,一直以来都没有权威的定义。在以往的学术研究文献中,有的学者把“双师型”定义为“双证书”,有的学者把“双师型”定义为“双职称”,还有的学者把“双师型”定义为“双能力”。无论是“双证书”,“双职称”还是“双能力”,实际上,都只能反映某一时间节点上教师的知识能力结构,并不能全面反映“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目标。笔者认为,“双师型”教师应具备基本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教育教学理论以及良好的技术应用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并能够将两者有机融合。
产教融合是“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载体,也是现代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制度创新,它实现了产业链和教育链的有机融合,产业与教育依托相互的资源和优势,以服务社会经济发展为宗旨,以校企合作为载体,协同发展,协作育人。具体来讲,产教融合从宏观到微观,主要包括三个层面:一是产业与教育的融合,产业为高等职业教育提供物质支撑,高等职业教育为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实现了产业要素与教育要素的协同配合;二是企业与学校的融合,校企合作是产教融合的落脚点,企业与学校之间资源互通,优势互补,利益共享;三是生产与教学的融合,企业的生产实践与学校的课堂教学相融合,实现了教学内容与岗位能力对接,生产过程与教学过程对接[4]。三个层面,层层深入,环环相融。综合来看,高等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有着“层次性”“跨界性”“双主体”“互利性”和“动态性”等基本特征[5]。
“双师型”教师是中国特定情境下描述高职院校师资时使用的概念,自1995年以来,“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出现在诸多国家职业教育政策文件中。《国家教委关于开展建设示范性职业大学工作的通知》(教职[1995]15号),通知要求申报院校专业课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具有一定的专业实践能力,其中1/3以上为“双师型”教师。1999年国务院颁发《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发[1999]9号),决定提出加快建设兼有教师资格和其他专业技术职务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强调高职院校要注意吸收企业优秀工程技术和管理人员到职业学校任教。2000年教育部发布《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教高[2000]2号),文件指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提高高职高专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2010年国务院颁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提出高职院校要以“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为重点,加强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依托相关高等学校和大中型企业,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2014年国务院颁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 号),决定指出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落实教师企业实践制度,推进高水平学校和大中型企业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2019年国务院颁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国发〔2019〕4 号),方案指出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占专业课教师总数超过一半,多措并举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
随着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中国的工业尤其是制造业要想实现跨越式发展,需要大量的产业型职业技术技能人才作为支撑。实际情况是,一边是用工荒,企业发展壮大需要大量的产业一线专业技术技能人才,而社会人力资源市场无法满足企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另一边是就业难,随着高职院校生源的扩张,大量的毕业生涌入就业市场,同时他们能够胜任的岗位又很少,很难做到充分就业。用工和就业之间的矛盾,反映的是企业用人需求与学校人才培养之间的矛盾,要想解决二者之间的矛盾关键在于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队伍建设好了,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出来了,企业发展壮大了,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也就顺利实现了。
深化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新时代高职教育内涵发展的重要举措,高职院校是培养社会生产服务一线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载体。如何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理论基础扎实、实践动手能力强,职业适应范围广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教师队伍是关键[6]。“双师型”教师作为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实现高质量人才培养的重要保证。“双师型”教师有着扎实的专业基础、优秀的教学能力、丰富的实践经验以及管理和创新能力,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发挥自身所长,既传授学生专业理论知识,也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培养社会真正需要的专业技术技能人才,满足行业企业的发展需求。因此,“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高职院校内涵发展与人才培养的重要保证,也是新时代高等职业教育有效响应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
目前高职院校在教师招聘过程中存在盲目追求学历现象,人才引进主要以硕士和博士等高层次人才为主,这类教师的经历大多数都是从“学校”到“学校”,缺乏企业实践工作经历,表现为专业理论知识丰富,实践能力薄弱,无法真正发挥其在人才培养和企业科技服务中的作用。同时由于现有机制和体制的原因,行业企业中的优秀技术技能人员和能工巧匠虽然实践操作能力丰富,但由于其学历和职称等原因,无法引进到高职院校工作。师资来源途径的单一性,制约了“双师型”教师队伍的结构优化。
随着高等职业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学校现有师资无法满足正常的教学需要,导致教师的教学工作量普遍增加,教师疲于课堂教学,无暇顾及“双师”能力提升。即使有些院校组织教师下企业顶岗实践或挂职锻炼,也由于实践时间较短,加之教师科研能力和科技服务水平有限,导致教师无法为企业解决生产过程中的技术难题,无法满足企业科技服务和职工教育培训需求,更无法适应服务中小微企业技术研发和产品升级的需要。此外,缺乏行业领军人才和教学名师是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面临的重要挑战。
高职院校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主要由两个部分组成,一部分是本校教师,另一部分是来自行业企业的兼职教师。教师队伍结构上的二元化、来源的多样性以及专业技术素养的差异性给 “双师型”教师队伍的考评与激励带来较大难度。对于本校“双师型”教师,在职称评审、岗位聘任、项目申报、年度考核以及绩效评价等方面缺乏倾斜机制,没有建立分层分类的评价和激励办法,导致教师参与企业实践锻炼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够。对于来自行业企业的兼职教师,由于其工作状态的稳定性不够,考核评价多流于形式且缺乏激励机制,导致兼职教师工作动力不足,投入教育教学上的时间与精力比较有限。评价与激励机制的不完善,影响了“双师型”教师队伍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的主观能动性。
当前高职院校招聘的教师主要来自高校的硕士和博士毕业生,这部分教师欠缺的是专业实践能力,而现有的“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体系仍然以知名本科院校或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为主体,缺乏行业企业的参与,培训内容多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技能教学为辅,理论教学与企业实践脱钩;同时高职院校缺少稳定的“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是提升高职院校教师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但由于校企双方利益诉求不同,行业企业参与“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够,无法或不愿意提供足够的岗位来接纳教师实践,抑制了“双师型”教师队伍专业实践能力的整体提升。
产教融合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是实现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途径,也是高职院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保证,对高职院校人才强校战略,有着重要的意义。深化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加强校企“产学研用”有效合作,是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和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手段。
高职院校在教师招聘过程中,在注重学历和职称要求的同时,应将企业工作经历作为教师引进的必备条件,在面试过程中既要考察应聘者的教育教学能力,也要考核其专业实践能力,确保新进教师的教育教学素养和专业实践能力。在刚性引进的同时,高职院校要发挥产教融合的优势,着重面向区域经济主导产业人才需求,遵循“不求所有,但为所用”的原则,利用挂职锻炼、项目合作、科技研发等人才柔性引进方式,引进企业的优秀技术骨干来校工作,实现人才的跨体制流动,达到校企共享人才资源,共同开发产品与课程,协同合作育人的目标。
随着高职院校生源规模的扩张,现有教师队伍已经无法满足日常教学工作需要,而兼职教师作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队伍的有效补充。
深化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大力引进行业企业的高级技术技能人才和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并将兼职教师纳入专业教学团队,充实和完善现有教师队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动手能力,提升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也有利于本校专任教师提高双师素质。兼职教师承担了部分专业课和专业实践课,这样本校专任教师就可以从繁重的课堂教学中解放出来,深入行业企业一线进行顶岗实践或挂职锻炼,与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开展科技攻关与项目合作,为企业解决生产过程中的技术难题,专任教师科技服务能力和专业实践水平的提升又进一步促进了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
评价是激励的基础,合理有效的激励制度有利于激发专业教师提高实践教学和技术研究的能力,是加快“双师型”教师队伍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评价体系时,要充分考虑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特点,以教学为重心,以“双师”素质为核心,重视实践教学与技术研究,形成符合高等职业教育特色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分类评价体系。如在职称评审中,强调学术性和实践性,理论研究和专业实践并重;在岗位聘任中将企业实践或挂职锻炼作为岗位晋升的重要条件,鼓励教师向“双师”素质发展。“双师型”教师队伍分类评价结果要充分运用到教师的绩效分配制度和个人职业生涯发展上,做到绩效分配向“双师型”教师倾斜,进修培训与项目申报“双师型”教师优先考虑。同时要重视兼职教师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中的重要性,充分考虑兼职教师师资来源的多样性和专业素质的差异性,建立客观公正的兼职教师分类评价与激励机制。
产教融合是新形势下“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必由之路,校企合作是“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的着落点,构建完善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培训体系离不开行业企业的深度参与。校企共享资源,搭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为教师企业实践和挂职锻炼提供岗位和平台,有利于教师掌握和了解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促进教师专业实践能力提升,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提供质量保证。同时,高职院校要完善“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制度。根据专业建设需要和教师队伍现状,每年提供一定比例的岗位,用于教师开展企业实践或挂职锻炼。依托“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每3年给予专业教师3-6个月的时间进行实践锻炼,实践锻炼要有具体目标和任务,落实具体的实践岗位,使教师能够真正融入企业的生产过程,了解和掌握专业前沿知识和技能。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具有“长期性”“跨界性”“双主体”“互利性”和“动态性”等特点,高职院校在实施产教融合的过程中,要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状况,搭建多元化的“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平台,不断探索完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途径,推进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提升学校办学水平与人才培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