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背景下的高职教学诊改:内涵、理念及策略

2019-01-31 01:51
职教论坛 2019年2期
关键词:常态评估院校

在知识经济和信息化时代,教育质量无疑是社会密切关注的核心议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强调指出,提高教育质量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教育评估是提高教育质量的主要手段,也是构建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部《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从创新发展的新视野强调发展质量,把完善质量保障机制作为今后创新发展的一项主要任务与举措,并对管、办、评分离后如何做好高等职业院校内部教育教学的自主保障,提出了建立教学诊断和改进(以下简称诊改)制度的要求。2015年,教育部颁布《关于印发<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指导方案(试行)>启动相关工作的通知》(教职成司函〔2015〕168号),高职院校教学诊改工作正式启动。教学诊改是我国新一轮构建高等职业教育保障体系的重要内容。

一、大数据背景下高职教学诊改的基本内涵

教育评估是现代教育科学研究中的新兴领域,其源于对教育质量的关注,服务于质量保障,已成为了世界各国提高教育质量,推动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手段和有力杠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评估始于上个世纪90年代初,但真正规范化的评估是自2004开始,其标志是当年教育部发布的《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全面开展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的通知》(教高厅〔2004〕16号)。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高等职业教育评估制度日趋完善,评估理论更加丰富,评估手段更加多元,有合格评估、选优评估、随机评估等三种基本形式。评估领域初步实现了科学化、制度化、专业化。但毋庸置疑,传统意义上的评估存在着评估过程的行政化倾向、评估价值取向的偏差和异化、评估模式的单一和固化、学校内生评估动力缺失等问题[1]。伴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由外延扩张向内涵建设的转换,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已步入新时期。一方面,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的突破与创新,催生了高等职业教育“大数据”时代;另一方面,创新高职教育质量保障方式方法,更新高职教育评估理念,建构起与大数据时代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相匹配的质量保障体系,是高等职业教育内涵式建设的客观需要。高职院校教学诊改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

“诊断”一词源于医学用语,意指医生通过对被检查对象较为系统的检查与分析,从而对被检查对象的病症及其发展情况作出判断的系统活动。医学诊断常用的主要步骤是收集资料、评价资料、分析推理、实验验证。诊断概念衍生到教育领域,使得教学诊断与医学诊断有着相似之处,但其内涵已大大超越原有概念,具有鲜明的教育特征。教学诊断是教学与诊断的有机结合体,两者是无法分离的,教学是在诊断的基础上进行的,诊断是为教学服务的。理解教学诊断须把握这样几点:其一,教学诊断过程并不以得出结论为终结,事实上,在得出诊断结论后,还要针对诊断中暴露出的现象或问题提出相关措施或建议;其二,教学诊断渗透于整个教育活动之中,呈现出一个不断循环往复的态势;其三,教学诊断不是抓偏态、找问题,更是抓常态、找潜能。所以,教学诊断首先是发展性诊断,其次是矫正性诊断,即改进。

将“诊断”运用到高等职业教育质量保障领域,属于教育评估范畴,承载着导向、鉴别、反馈、改进的功能。所谓大数据背景下的高职院校教学诊改,是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系统中要素、组成部分的状态数据,进行持续地、不间断地收集、整理与分析,对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各种教育现象进行多层面、多维度分析,直观呈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状态,从而为各利益相关者进行价值判断和科学决策提供客观依据。相对于传统意义上的教育评估,教学诊改重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的基础作用,重视学校各个管理系统之间的质量依存关系,强化全要素网格化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教学诊改坚持用数据说话,强调诊断和改进的常态性、过程性,通过对教育教学数据信息的持续监控,发挥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预测报警、及时改进等功能,推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发展。高职院校开展的教学诊改活动,是在反思我国传统评估工作中的问题与不足,吸收其经验优势的基础上,并在理念、目标、策略等方面充分反映了大数据背景下社会发展对高等职业教育质量保障提出的新要求。

二、大数据背景下高职教学诊改的基本理念

(一)教学诊改目标的持续改进

美国评估专家斯塔夫比姆(L.D.Stufflebeam)说道,评估的目的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评价是提供质量保证和改进的成分之一”[2]。诊断与改进,诊断是手段,改进是目的。高职院校教学诊改,是一项融合科学性与技术性的专业活动,其目的在于用数据与信息的形式来表达、反映和诊断出教学基本状态;通过对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活动过程的常态、常规进行监测,寻求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活动的持续改进,促进学校教育教学管理信息化水平的有效提升,深化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发展。

I.Guijt和J.Gavent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决策者可以根据项目相关数据,对项目实际操作方法与具体目标进行持续调整,以此达到最终目标[3]。与过分强调结果和成效的传统评估活动相比,教学诊改则更加强调质量持续改进的过程,其依托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与管理平台,对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的数据信息进行系统整理分析,准确发现存在的问题,预测各种变化的趋势,及时查找其偏离目标的原因,并对潜在的风险进行预警与提示,尽早消除影响人才培养质量过程中的各种不利因素。同时对诊改对象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案,明确改进的方向和内容,提高教育教学资源的利用率,周而复始,促进诊改对象螺旋式改进和提升。

(二)教学诊改动力的内生性

任何事物的持续向前发展,起主导作用的是事物的内在因素,外因只是发展变化的条件。回顾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的评估实践,传统评估在保证高职院校办学方向、规范院校管理,促进加大投入等方面成效十分显著,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也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但评估效用下所形成的质量管理体系,其运作动力主要来自于“外在力量”,即政府为主导的单一评估模式。效果易见,学校却容易产生被动应付心理,缺乏参与评估的“内生动力”。部分高职院校在评估过程中甚至存在着弄虚作假、形式化等功利性行为,评估机构本身也存在各种寻租“失范”行为,评估持续改进动力不足。

教学诊改的运作动力,主要来自于高职院校履行质量主体责任建立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自我需要。通过诊改,能及时掌握学校自身教育教学工作状况,真正实现学校教育教学目标。一方面,高职院校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以诊断和改进为手段,依据质量生成规律,把学校人才培养过程的各个环节、各个部门与各项职能科学合理地组织起来,强化学校内部各层级、各管理系统间的质量依存关系,形成一个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全要素、全覆盖的有机整体;另一方面,高职院校以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管理系统为支撑,自主开展多层面、多维度且互动性强的诊断与改进工作,逐步建设成覆盖全体成员、贯穿全部过程、纵横有效衔接的常态化诊断与改进制度体系,发挥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保证主体作用,真正实现高职院校“以评促改”“以评促建”的评估目标。

(三)教学诊改方式的常态化

根据评估周期的不同,评估可分为两大类:周期性评估和常态性评估。传统的合格评估、水平评估和选优评估都属于周期性评估。周期性评估对于完善我国评估制度,促进高等职业教育评估事业的发展发挥了应有的作用。但周期性评估有其难以克服的缺点,外部性、周期长,其评估过程的静态性,评估结果的终结性、滞后性,均导致无法及时监测高职院校教育教学信息状况,难以真正实现对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及时性、常态化的评估。随着网络数据技术的发展,完成评估的周期会越来越短,常态性评估在技术驱动下成为可能。

教学诊改提出的常态化理念,打破了“诊断与改进就是迎接检查”,这是传统“评估情结”的具体体现。传统评估是对学校办学水平的绝对评价,只关注已发生的事实,评估多为终结性、静态的、回溯式,而诊改是学校内部质量保证水平的评价,是常态的、动态的、螺旋式的提升和发展的过程。教学诊改以由国家、省、校三级组成全国联网的网络化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平台为基础,加强对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的数据库建设,对教学状况的数据信息进行连续性、常规性与制度化采集,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随时评价、反馈,真正做到评估方式的常态化。

(四)教学诊改程序的透明化

信息公开、透明是现代公共治理的世界性趋势。高职院校教学诊改程序的公开、透明,是判断诊断和改进结果能否被公众广泛接受的关键。《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指出,“完善教育信息公开制度,保障公众对教育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诊改充分采用公开、透明、权威、多维的数据,实现源头采集、即时采集、开放共享,对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状态实施常态化的监测和诊断,聚焦高等职业教育各利益相关者质量诉求,并遵循导向性、系统性、可操作性等原则设计,构建科学、合理且有效的诊改指标体系。

在诊改过程中,尽管多层面、多维度评价主体的立足点不尽相同,评价的标准和结果也可能不相同,但诊改的整个程序是清晰、透明、直观的。诊改工作程序之所以高度透明化,是由于诊改所需数据均来源于广受社会关注的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状态数据库,诊改主体可以自由获取相关数据。在诊改指导思想上,把诊改工作看作是一种专业活动,坚持以学校为主体、以质量为核心、以服务为导向,建立起诊断与改进工作信息报告制度,诊断结果及时向社会公布,接受社会舆论监督。教学诊改程序的公开、透明,能够有效保证高职院校教学诊改工作的公正性和客观性,保证诊断结果的可靠性和有效性,从而提高诊改工作的公信力。

(五)教学诊改结果的多样化

在过去的一个时期,高等职业教育的评估是在政府主导下进行的,政府制定评估计划、设定评估标准、监督与管理评估过程、评判评估结果。被评估的学校按照既定的评估标准来回应政府的质量要求,以获得奖励规避惩罚。这种迎合与顺从使得高职院校呈现出千校一面、千人一面的趋同化、常模化趋势,客观上抑制了学校的多样化、特色化发展。

当前,面对生源类型的多样化、群体对象复杂化、学生成长个性化、社会需求多元化、发展环境国际化,高职院校必然要从传统的标准化走向多样化、人才培养质量需求从标准化向差异化、多样化、个性化转变,从而实现院校特色发展[4]。《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指出,“高校合理定位,克服同质化倾向,形成各自的办学理念和风格,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就教学诊改而言,依据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旨在按照“需求导向、自我保证,多元诊断、重在改进”的工作方针,引导高职院校遵循一种以多样化为其特征的发展性评估的质量观,来回应社会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多元化诉求。诊改不再是按照一个标准的、统一的预设模式,也不采用非优即劣的分等式评价;淡化评估的总结性功能,以及评估结果的等级性,促使学校将评估工作中心放在诊断问题、寻找差距上,对学校人才培养过程有着清晰的自我认识,并不断得到改进和完善,进一步凸显特色立校、质量办学的理念和意识。

三、大数据背景下推进高职教学诊改的策略

高职教学诊改是源于大数据深入高等职业教育系统所带来的深刻变革,源于大数据对教育评估思维、质量生成主体等要素的重塑。如果说,大数据技术的战略意义不在于掌握庞大的数据信息,而在于对这些含有意义的数据进行专业化处理,通过“加工”实现数据的“增值”[5],推进高职教学诊改则应着眼于优化数据平台、建立数据团队、健全数据采集与使用机制等方面。

(一)优化状态数据平台

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是推进教学诊改,提升内部质量保证工作成效所必需的支撑平台。该平台自2008年进行数据采集以来,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管理、资源配置、社会评价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数据比较集中地反映在学校办学现状层面,未能具体反映出专业建设层面的情况;平台功能还没有被充分挖掘;不同地区之间、院校之间的平台建设和使用存在很大差异。

高职教学诊改的有效推进,需要对状态数据平台进行优化。其一要优化状态数据结构,强化专业建设层面的数据采集,如各专业资源配置、毕业生就业质量、专业专任教师的数量、结构等;加强各专业的教学改革、校企合作、技术服务等项目的数据采集。其二要拓展状态数据平台的功能。细化各专业的资源配置、毕业生就业率及就业质量、技术服务、社会贡献等投入与产出效能的分析,增强状态数据平台的统计分析功能,并以图表或列表等形式,直观呈现。其三要扩大状态数据平台的应用范围。在优化状态数据平台的过程中,不仅要提高建设平台的认识,更要在状态数据应用上引起重视。这方面,一些先进省份逐渐走在前列,如浙江省对高等职业院校教学业绩考核,已经将状态数据作为重要的考核依据;江苏、广东等省份也将状态数据作为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建设项目立项和验收评审的主要依据[6]。高职院校根据自身需要将分布于各部门的教学、科研、管理等内部业务数据与外部数据进行整合,建设学校常态化监测的数据仓库,加强地区之间、院校之间的横向比较,实现真正的数据协调和合作,发挥数据平台在教学改革中的作用和功效。

(二)建立数据采集与整合专业队伍

高职教学诊改工作主要基于对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的采集和整合,借助云计算强大的数据统计分析功能,对采集的海量教育教学状态数据进行“清洗”、提取、挖掘,进一步发现隐藏在大数据中的功能和应用价值。但这些功能的实现和大数据应用价值的充分利用,有赖于掌握这些信息技术的专业人员进一步加工处理,因此,组建数据专业队伍是教学诊改有效推进的重要载体。

高职教学诊改数据专业队伍至少需要三种类型的人力资源构成,分别为学校管理者的数据决策与领导能力、专业数据工作者的数据分析与处理能力、一般工作人员的数据采集与收藏能力。数据专业队伍应明确各自的具体任务和分工,一般而言,学校管理者需对校际之间、院校自身数据发展进行规划和引领,宏观调控学校整体数据文化的建设和发展;专业数据工作者应对教学诊改过程中所需数据分析提供相关知识、方法和技术,提升教育教学管理信息化水平;一般工作人员则需要关注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生不同层面各质量生成主体数据的常态化、持续性地采集与收藏,以此全面推进大数据背景下高职院校教学诊改工作的发展。

(三)健全数据采集与使用机制保障

高职教学诊改作为一种常态化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要将常态监测落实到可操作层面,还需要建立起与之配套的数据采集与使用机制作为保障。其一是数据收集机制。政府教育行政主管部门、高等职业院校和相关社会机构要不断完善全国联网的网络化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库建设,保证诊改数据来源的稳定性、可靠性和持续性;同时通过开展各种满意度调查,发动社会机构、职业教育各利益相关者参与并完善数据收集,确保数据来源的广泛性、全面性和多样化。其二是数据开放共享机制。大数据最大的特点是多维重复利用,可以满足不同主体的多元需要。建立数据信息互联互通、开放共享的大数据仓库,打通传统中各高职院校、院校各职能部门之间各自为政的“信息孤岛”,提高数据利用率,真正实现大数据常态化监测和预警预测功能。其三是数据伦理道德约束机制。信息化是一把“双刃剑”,数据的开放共享和互联共通为数据的获取和使用提供了方便、快捷、高效的同时,也带来了信息安全问题,数据的获取与使用涉及到个人隐私和伦理道德问题。建立必要的信息安全和风险防范机制,形成相应的数据伦理道德约束机制,是实施高职教学诊改实践活动的客观要求。

猜你喜欢
常态评估院校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第四代评估理论对我国学科评估的启示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新常态”需要新举措
我眼中的医改新常态
评估依据
适应新常态,创新促发展
新常态下的艰辛与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