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对接精准扶贫的关联、羁绊与出路

2019-01-31 01:33郑小春曾会华
职教论坛 2019年4期
关键词:贫困人口贫困地区精准

□ 郑小春 曾会华

伴随精准扶贫上升为国家战略,国务院及相关部委先后出台了十余项政策与措施,而教育扶贫尤其是职业教育扶贫也均被列入其计划之中,如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在贫困地区实施的“雨露计划”,就是以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为核心的专项精准扶贫计划,重点是向贫困地区输送技术技能、实施特定人群专项技能培训,从而达到实现贫困地区“自我造血”的目标。应当说,职业教育与精准扶贫关联度高、紧密性强,其不仅能够及时有效解决贫困地区民众生产生活所急需的“傍身之技”,而且能够源源不断地为将既有劳动力和潜在劳动力通过培养培训向各行各业输送,从而将人口规模转化为人口红利,有利于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深入分析职业教育与精准扶贫之间的关系、当前对接的缺陷,有利于发现两者契合的出路,推动职业教育更科学、更精准、更有效地参与到扶贫工作中。

一、职业教育与精准扶贫的关联

精准扶贫战略与传统扶贫最大的不同点在于转变了过去以资源、资金为主的漫灌式输送,转向为更加注重不同贫困地区的不同特点、不同贫困人口的差异性,以潜力挖掘和动能培育为着力点,更多依靠贫困地区与贫困人口的内生性潜能,提升他们的自我发展、自我脱贫的能力。而“人”是精准扶贫的关键点,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联的特性决定了其在促进人的发展、挖掘人的潜力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与精准扶贫有着多个层面的耦合。

(一)职业教育与精准扶贫目标具有高度一致性

精准扶贫战略从提出到实施,有着较长的历史渊源和现实要求,尤其是伴随着我国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提出,全面解决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问题,大力提升贫困民众的收入水平和幸福指数就成为重中之重。我国扶贫政策从社区型经济开发式扶贫转向精准扶贫,正是由于看到了过去大面积利用贫困地区当地的自然资源与社会资源,通过外向式资金、资源输入的方式所带来的发展效益不均、资源配置利用率不高、扶贫不脱贫等问题之后所作出的全面调整。这主要是由于“输血”式扶贫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贫困地区劳动力素质和人口知识水平与结构等关键性问题,从而造成脱贫持续性差、返贫率抬头等问题。而精准扶贫则是因地制宜、一地一策,主要是由外源式扶贫转向以提高当地贫困人口自我脱贫能力为主,更加注重贫困对象的内生脱贫能力,也就是习近平总书记讲的“治贫先治愚”“扶贫必扶智”[1]。只有大力解放贫困人口固有的一些保守思想、落后观念、僵化意识,才能让他们从根本上认识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发现脱贫致富的更多出路;只有大力提升贫困人口的知识水平、技术能力,才能有效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掌握基本的甚至是高水平的脱贫致富能力。在贫困地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不仅能够开启贫困人口的民智,将最新的思想文化、先进理念、工农业文明传播到贫困地区,促进他们的思想观念更新和文化升级,而且能够通过专业性的技术技能培训及有针对性的实用知识传授为他们提供一技之长,使劳动者和青少年的素质得到升华,使他们逐步具备脱贫能力和持续性发展能力,保证贫困地区发展的向上性。精准扶贫和职业教育从这一目标上具有高度一致性,即致力于人的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二)职业教育与精准扶贫对象具有内在兼容性

精准扶贫的对象是依据国家贫困线界定的我国的全部贫困人口,国家统计局2019年2月15日发布数据显示,2018年末,全国农村贫困人口为1660万人,且主要集中于四川、贵州、云南、西藏、新疆等西部地区和民族地区[2]。精准扶贫的主要对象也是集中于这些区域和人口,当然也包括其他一些需要脱贫的贫困地区和人口,这是广义上的。从狭义上来讲,精准扶贫的对象主要还是适龄劳动力人口和潜在劳动力人口,这是基于他们是脱贫的主力军和可靠力量,也是能够通过“造血”再生支撑脱贫的基础。而现实中,由于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差,人们的教育观念、科教水平等相对落后,绝大部分适龄劳动人口文化基础薄弱、学历层次较低、自我发展意识滞后,这是直接导致他们难以脱贫的主要障碍。精准扶贫的主要对象应该是这一批适龄劳动人口,所重点扶持的也应该是着重于他们综合素质的提高和技术技能的获得。职业教育是兼顾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以及社会培养的教育类型,其对于接受人群的设定比较宽松,对其学历层次、知识水平、接受能力等要求相对较低,可以覆盖的贫困地区适龄人口相对较广,也能够非常契合当前贫困地区人口素质现状,贫困适龄人口可以根据自身实际和需求选择适合自己的相关专业、技术技能培训项目等,其与精准扶贫的对象具有高度的兼容性。

(三)职业教育与精准扶贫内容具有深层适应性

自精准扶贫战略提出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先后出台了多项有针对性的政策与措施,发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指导意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的通知》《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等等,这些文件除了提出农村产业扶贫之外,也重点强调了“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农民增收”以及“教育扶贫”,这些政策的内容很多均与职业教育息息相关,即有需要通过职业教育直接实现的,也有通过职业教育间接实现的。其一,农村产业扶贫和产业发展必须要有职业教育给予人才及技术支撑。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不仅能够为当地产业发展源源不断地输出合格的技术技能人才,而且能够通过校企合作、校村合作,发挥职业院校的智力资源和技术优势,促进产业的高效发展;其二,职业教育有助于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伴随我国城镇化发展和人口流动的加剧,农村劳动力的输出也在不断扩大,而新一代农村劳动力的输出必须要逐渐摆脱传统的低附加值、纯体力劳动的模式,要使转移人口具有较强的就业能力和就业质量,确保贫困家庭获得可持续性收入来源,必然要加强转移人口的知识水平提升和职业技能提高,而这就需要职业教育的介入;其三,职业教育扶贫是长远可持久之计。职业教育作为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紧密的教育类型,不仅具有其独特的专业布局和技术技能培训规模,而且能够紧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的变化进行适应性调整,是已经被证明可以造就强大就业能力的教育类型,对于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而言,职业教育具有深远而持久性的扶贫能力,能够源源不断地为其注入“新鲜血液”。

二、职业教育对接精准扶贫的羁绊

(一)效能不足:职业教育遭遇广泛歧视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学而优则仕”等传统观念在我国民众之中有着广泛市场,贫困地区民众由于长期经受劳动的艰辛及传统思想的浸润,往往认为接受普通高等教育尤其是本科以上的教育才算成功,而对于职业教育往往持贬低态度或认为其低人一等,而且这种社会舆论在贫困地区由于信息与理念相对闭塞,在熟人社会中被广泛认可。而我国现行的普通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录取序列往往又加剧了这种情绪的蔓延。一般初中毕业考不上高中的学生才会进入中职及技师学校,高等院校在高考结束后的录取也是依据分数待本科院校录取完后才是高职院校和专科院校进行录取,这一定程度上也向贫困地区民众传达了一个错觉,即职业院校都是实在考不上高中或本科院校的末位选择,这又加剧了民众对职业教育歧视性认识。同时,当前我国中职院校、技师院校及高职院校普遍面临着生源不足、生源质量差的现状,院校内部的学习氛围普遍不浓,诸多学生对专业认知不足、对技术技能掌握不够,很多学生有得过且过的心理,而这种现状自然也会传导到贫困地区,又再次劣化了贫困地区对于职业教育的认识程度,制约了贫困人口接受职业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能力不足:职业教育缺乏基础条件

在硬件上,由于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普遍存在着发展不均衡的问题,以县域为重要阵地的职业教育院校和农村职业教育培训基础普通存在着教学、实训、师资等教学硬件设施薄弱的问题。根据2017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中职院校在生均校舍建筑面积、生均仪器设备值、每百名学生拥有教学用计算机、教师队伍配置等诸方面与现有的中职招生规模与在校生数还不够匹配,而广大的县域与农村地区的职业教育在硬件基础上就更薄弱,与大中城市的职业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差距也在不断拉大,这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县域和农村地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水平与质量。在实训场地建设上,由于职业教育是实用性、操作性非常强的教育类型,至少有超过三分之一以上的时间用于实践技能的教学与训练,而广大农村地区的职业院校由于相关产业配套不足,校企合作相对弱小,在实验实训基础性设施的建设上进展缓慢,相当一部分设备老旧、实训资源供给严重不足,难以满足教学需求,更谈不上升级换代。在师资配备上,由于广大农村地区尤其是贫困地区地处偏远、经济发展水平低、工资待遇不高,在师资的引进与培养上困难重重,诸多应届毕业生或企业的高工不愿意到农村任教,同时这些地区还面临着师资流失的风险。在专业建设上,当前我国职业教育中涉农产业及面向贫困地区产业的专业相对还较少,而广大农村地区职业院校在专业设置上基于生存等需要,大量设置与本地区产业发展方向和实际脱节的一些专业,有限的资源进行错配,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精准扶贫的推进。

(三)制度滞后:职业教育体制机制不畅

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存在着区域性差距和结构性不合理问题,近年来的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我国的中等职业学校数量呈逐年下降趋势,而且是普通中等专业学校、职业高中、技工学校和成人中等专业学校全面下降,以2017年为例,全国中等职业教育共有学校1.07万所,比上年减少222所,下降2.04%。其中,普通中等专业学校3346所,比上年减少52所;职业高中3617所,比上年减少109所;技工学校2490所,比上年减少36所;成人中等专业学校1218所,比上年减少25所。而这些减少的学校大部分来自于偏远地区与贫困地区,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精准扶贫的大背景下,农村地区职业院校数量不升反降,一定程度上会导致依托职业教育进行精准扶贫的推进困难,需要从行政管理和体制上予以解决。再者,当前我国针对贫困地区失学人员的精准职业教育推进还缺乏有效的政策依托和制度保障,2017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全国初中毕业生1397.47万人,而入学普通高中和中等院校的学生共1382.49万人,差额15万人中大部分直接进入社会就业,而这其中大部分又来自于贫困地区,这表明对学生尤其是贫困地区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及精准扶贫提前介入缺乏,使得这些学生遵循惯例或由于家庭原因直接跨过职业教育而进入社会,这也非常不利于精准扶贫。

(四)保障滞后:职业教育管理多头并出

我国目前的职业教育作为类型教育,涵盖中职教育、技工教育、成人高中、职业高中、成人中专、高职教育、社会培训机构等诸多种类,而其管理部门也是多头并出,中职、职高、高职等一般隶属于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或行业部门,技工学校、社会培训机构等则隶属于人社部门,而将职业教育与精准扶贫对接的政策出台者及资金保障者又是地方政府,职业教育办学的这种领导多头、管理多头,造成了职业教育进行精准扶贫过程中的资源整合效率低下、制度性成本上升和在重要扶贫事项上的协调难度加大,从而造成了扶贫过程中诸多职业教育政策的推进缓慢。再者,我国职业教育跨区域、跨院校间的协作与深度合作明显不足,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职业教育资源流动性比较缓慢,发达地区职业教育通过精准扶贫全方位向农村和偏远地区进行支援的长效机制与制度设计还远远不够,各自为政的现象比较突出,难以有力地扶持贫困地区职业教育的成长和发展。

三、职业教育对接精准扶贫的出路

(一)社会氛围营造:促进职业教育对接精准扶贫的外部保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大对农村地区、民族地区、贫困地区职业教育支持力度,努力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3]。而首要的是要在这些地区营造良好的职业教育舆论氛围,让他们了解职业教育、熟悉职业教育、参与职业教育。一是政府部门要大力宣传职业教育与精准扶贫的关联。政府相关主管部门一方面要及时将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政策、制度、精神通过纵向的行政力量向广大农村地区、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进行延伸,逐步改变这些地区重普教、轻职教的观念,让广大贫困人口充分认识到职业教育之于精准扶贫的重要性,之于脱贫致富的关键作用,深刻领悟到技术技能的获得与个人发展的关联,形成崇尚技能、乐于劳动的良好文化氛围。二是主流媒体要承担起职业教育和精准扶贫宣传的责任。主流媒体要通过党报党刊、互联网、电视、宣传栏等方式,全面宣传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国家领导人阐述、战略意义、政策措施等,大力宣传接受职业教育发家致富的先进事迹和典型案例,让贫困地区民众充分认识到接受职业教育改变生活、改变命运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推动更多的贫困地区青少年和适龄劳动人口从观念上认可职业教育。三是要及时向贫困地区传达职业资格和就业准入的重要性。随着我国各行各业发展越来越规范化,诸多岗位都存在着需要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和就业准入的要求,而接受职业教育获得相关学历、职业资格证书、劳动技能证书就显得更加重要,相关部门要及时将这些信息与要求传达到相关人群,告知其接受职业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获得相关资格与证书对于进入劳动市场的重要性。

(二)提高资源投入:聚合职业教育对接精准扶贫的效度效能

贫困地区的资源投入不足及资源聚合不足一直是制约其职业教育发展的掣肘,而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要加强资源整合的顶层设计和实施力度,不仅要加大资源投入,而且要确保资源利用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一是确保经费投入结构合理。职业教育办学的主要经费来源是政府投入,国家在进行职业教育预算投入时,要合理指导各省生均拨款的确定,尤其是对于中西部职业教育薄弱地区,要有专项预算资金予以扶持,提升这些地区的职业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同时要加强资金使用的监督与管理,确保资金使用的效率和质量[4]。二是引入社会资本。职业教育办学的混合制和资金来源的多元化是大势所趋,政府作为职业教育的主办部门,要强化社会团体、企业等参与职业教育的社会责任感,鼓励更多的主体对职业教育进行资金输血,同时在职业教育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上下功夫,逐步形成“资金共投、资源共享、合作共赢、责任共担”的职业教育高效发展模式。三是实现职教育资源共享。我国的职业教育办学在区域间、院校间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在基础设施水平、师资力量、教学能力、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等领域发展水平参差不齐,总体上从东部地区向西部地区呈现阶梯式分布,各省市之间、院校之间,要加强协作,促进资源的有效流动,以强补弱,促进优质资源的输送。

(三)优化制度建设:规范职业教育对接精准扶贫的体制机制

职业教育对接精准扶贫不是一时之计,而是长远之计,而要推动其规范化地运行,就必须要有制度的保障。一是要逐步建立职业教育终身化体制。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一个重要一环就是逐步让全民树立职业教育终身化观念,要逐步建立普惠式、低成本、广覆盖的职教体系,要针对贫困人口设计更加精准的、更具有成效的终身教育体系,使其在发展的不同阶段都能够接受合适的职业教育,从而保证其终身脱贫。二是优化职业教育结构。贫困地区的职业教育要更加积极地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精准扶贫战略,地方政府要在深入调研与分析当地贫困结构、现状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对职业教育进行深化改革,为农村劳动者和适龄人口提供有效的技术技能培训项目,为受教育人口的素质成长提供全方位的职业教育服务,从而为产业扶贫、技术扶贫打牢基础。三是优化招生体系。要将职业教育办成开放式教育,针对贫困地区相对复杂的劳动力现状和学生群体,提供多元化的招生途径,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相结合,短期集中技术技能培训和长期分散技术技能培训相结合,对于一些弱势群体提供个性化的培训项目和就业指导,构建贫困人口的招生、培养、就业一体化体系。

(四)重塑管理体系:厘清职业教育对接精准扶贫的职责权限

职业教育对接精准扶贫需要完善的管理与治理体系,要充分界定好相关部门参与此项工作的职责权,逐步建构分工明确、职责清晰、运行高效的管理体系。一是建立职业教育精准扶贫专门协调体系。各级地方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要切实担负起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职责,打破原有“多头并出,管理混乱”的局面,统筹将涉及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人力资源部门、教育管理部门、扶贫部门、农牧渔部门等建立协调与协商机制,促进各部门间的在职业教育精准扶贫顶层设计上的沟通与协调,促进资源、信息的共享,各部门齐心合力地推进贫困人口所急需技术技能的输送与劳动力素质的培养。二是建立城乡职业教育精准持贫联动体系。基于农村地区职业教育相对薄弱的现实,各相关主管部门要进一步增强城市职业教育扶助农村职业教育的联动体制,要全方位补强以县域为重点、以乡村职教育机构及培训基地为补充的办学基础设施、师资、实训基地等资源。同时,从职业教育精准持贫的长远出发,加强跨区域、跨学校之间的深度交流与合作,提升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总体效应。三是全面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扶贫的政策。近年来,国家出台了系列促进职业教育发展,建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政策措施,2019年,国务院又出台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方案再一次重申了要加大对民族地区、贫困地区和残疾人职业教育的政策、金融支持力度,落实职业教育东西协作行动计划加大对民族地区、贫困地区和残疾人职业教育的政策、金融支持力度,落实职业教育东西协作行动计划。综合此前国家出台有关职业教育精准扶贫政策,各地方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要充分消化吸收有关政策,精准制订相关措施,确保职业教育在精准扶贫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确保职业教育为贫困人口的减少贡献更大的力量。

猜你喜欢
贫困人口贫困地区精准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山西省政府采购贫困地区农副产品1.42亿元
精准防返贫,才能稳脱贫
对贫困地区乡村学前教育的几点思考
交通运输部累计投入约7100亿支持贫困地区交通建设
上学不如“混社会”? 贫困地区的“厌学症”如何治
隐形贫困人口
精准的打铁
精准扶贫 齐奔小康
十八大以来每年超千万人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