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服务乡村职业教育振兴的路径探索

2019-05-16 08:08曾丽芳杨同华
职教论坛 2019年4期
关键词:农民职业资源

□ 丁 菲 曾丽芳 杨同华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下,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1]。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重要抓手。“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是乡村振兴的总要求和总框架,这每一项宏伟蓝图的实现都要靠人才发挥作用,归根结底,乡村振兴战略是人才振兴战略[2]。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如何深入推进脱贫攻坚工作”的讲话中特别强调: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3]。扶智是指扶知识、扶思想、扶技术,帮助指导贫困群众,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以至于有知识有能力去实现脱贫致富。贫困农民知识匮乏、智力不足,他们就不能正确地去认识世界;技术短缺、身无长物,他们就不能去创造新世界。如此以往,必将造成贫困的代际传递,培养乡村精英和新型职业农民的工作刻不容缓。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需要健全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因此,乡村职业教育必不可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提出:“实施乡村振兴,必须要优先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大力加强职业教育与培训。”[4]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职业教育在农村人才培养上发挥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乡村职业教育振兴成为了全国乡村振兴的推手,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的必经之路。

在信息技术发展迅速的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国家对信息化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这充分体现了我国在教育改革过程中制定的“科教兴国,人才为本”的战略方针。信息技术作为一种资源和手段,在农业生产和农产品销售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同样,信息技术与职业教育相结合,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实现乡村职业教育的振兴。信息技术是乡村职业教育发展中的一道催化剂,它能够促进教育与生产更蓬勃地发展,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时代人才,为中国乡村的伟大复兴添砖加瓦。

一、信息技术支持下的乡村职业教育是时代的需要

随着国家整体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提高农民整体素质的需求日益增强。信息技术是农民大众掌握文化知识和科学技术、建设新农村的重要手段,而农村职教发展现状分析是开展信息技术服务的首要环节,分析目前农村的资源建设和经费收支情况,既是今后开展好乡村职业教育的前提,也是进行信息技术建设研究和实现资源共享的基础。

(一)乡村职业教育发展现状

1.经费短缺。在现阶段的经费投入机制上,乡村职业教育实施分级管理,实行以地方为主的政府统筹、社会参与机制。近几年,国家政府已经加大对乡村职业教育的补给,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励开展乡村职业教育,职校办学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但是由于其“先天基础不足,后天发展困难”的特点,在经费支持上还是存在许多问题。首先,以地方为主的职业教育的财政投入严重受到地方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难以得到稳定的经费保障,教育资源呈现出区域性发展的不平衡现象,使乡村职业教育得不到大范围的推广。其次,我国乡村教育经费长期处于较低水平,乡村职业教育经费更是少之又少。乡村职业教育投入与普通教育投入形成鲜明的两极分化,相关研究表明“职业教育办学经费投入约为同类教育的2.6倍”[5],对于培养创新型农村人才和乡村精英非常不利。再次,我国农村经费的主要来源是国家政府,社会组织、个人以及企业的投资参与度非常有限,普遍存在“生存靠财政、运转靠收费、建设靠举债”的状况[6],扩充经费来源,建立多元化主体参与经费筹措的机制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2.传统观念束缚。农村由于信息闭塞、经济不发达、交通不流畅等诸多方面的原因,传统的小农经济意识根深蒂固,严重束缚了农村的职业教育观念[7]。现在的农村教育观念认为普通教育是改变农村人标志的唯一途径,轻视职业教育。不管是政府亦或农民个体,他们更想要把有限的教育资源投放到以高考为目标的普通教育中,他们拒绝接受新鲜事物,无视信息技术发展,使“扶智”偏离到应试教育的道路上。这种传统的教育理念完全忽视了农民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不利于新型职业农民培养,限制了新技术的发展。还有一部分人认为读书不是很必要,为了去大城市,很多农村家长在孩子初中毕业后就让他们走出农村去大城市务工,导致大量年轻劳动力不断涌入城市地区,离农、弃农现象异常严重。农村本地人不愿从事农业,城市高技术人才又引进不了,不利于农村的发展,更不利于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

3.信息技术资源匮乏。随着城乡贫富差距的拉大,农村与城市之间的教育资源也相差甚大。在诸多的教学实践中,教育资源呈现出不均衡性,尤其在许多偏远农村地区,教育资源的分配严重不足,影响了我国教育公平的发展和教育现代化的实现。农村教育同样存在信息分配失衡的问题,网络教育在农村学校和薄弱地区还没有得到普及[8],当城市职业学校使用多媒体、电子白板、音视频等生动形象的教学资源时,许多农村职业院校还在坚守一黑板一粉笔的教学课堂。

由于乡村职业教育师资的短缺,教学素材和资源的丰富性受到了限制,没有信息技术的支撑,使得区域间信息不能互通,资源不能共享,极大地耗损了时间和精力。除了教育经费带来的信息技术资源短缺问题,农民的信息意识以及信息技能也是导致这一问题的重大原因。由于农民的整体文化水平较低,掌握信息技术的农民少之又少,他们对于信息技术为生活来带的重大作用没有很强的意识,尽管农村网络工程在加大发展,多种信息资源萦绕在农民周边,但是他们不会主动去利用信息技术获取信息资源,甚至老一辈的农民对信息技术产生排斥的心理,不愿意去接触新东西[9],导致使用信息技术的农民越来越少,对信息的识别、获取、加工、运用能力较差,信息技能发展不上去。没有良好的信息意识和信息技能,致使农村职业学校的信息技术发展受限,老师的课堂教学枯燥无味,农民的眼界打不开、思维受到限制,农林知识和科学技术得不到大力推广,乡村职业教育禁锢在简单的知识传授阶段,使技术型、复合型的农村人才培养之路非常艰辛。

(二)信息技术的发展给乡村职业教育带来机遇

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包括传感技术、计算机与智能技术、通信技术和控制技术这四大技术,它在百度百科上的定义为:用于管理和处理信息所采用的各种技术的总称。随着社会和科学的发展,信息技术充斥着各个领域,国家要求从小学阶段开始就要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发展他们获取、处理、传递、辨别信息的能力。

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和销售中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比如农业专家系统、农业生产管理、农业生产模拟系统、农业信息销售渠道等等,信息技术推动了农业经济的发展。然而信息技术并没有在乡村职业教育中普遍使用,有些正需要信息技术支持的受教育群体却没有得到全面覆盖,造成了新型职业农民的信息素养难培养的困境。农民的信息素养得不到提升,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农业产量将得不到提高,并且按照目前乡村职业教育的师生比和农村封闭的环境来说,培养一批优秀的乡村精英需要消耗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信息的不流通造成认知上的狭隘、技术上的缺陷。

信息技术是将乡村职业教育推向世界教育的敲门砖,将会改变农村职业学校的传统教学模式。有了信息技术的支撑,乡村职业教育的教育对象能够扩大到广大农民,培养更多的新型职业农民;有了信息技术的融合,乡村职业教育的教学和管理流程能够得到极大的改善;有了信息技术的推动,乡村职业教育的信息资源能够不断进行更新和交换,农民更多地接触农村以外的世界,拓展思维、打开眼界,给农业发展注入新的力量。

二、信息技术服务乡村职业教育振兴的路径建构

(一)信息技术服务乡村职业教育的相关分析

信息技术服务乡村职业教育的出发点是将信息技术更好地运用到乡村职业教育体系中,提升乡村职业教育质量,逐步达到乡村职业教育振兴的宏伟目标。党的“十三五”规划再次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三农”问题是重中之重,要扎实稳步地加以推进。要顺利地完成这样重大的历史任务,必须以职业教育为着重点提高农村人口整体素质。在信息化社会下,信息技术支持的教育教学能够更好地促进学习型社会、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突破农村教育的单薄性,实现彻底扫盲。研究符合当代农村现状特征,信息技术服务乡村职业教育体系的建构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1.必要性分析。信息技术与乡村职业教育融合有利于培养新型职业农民。乡村职业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为新农村建设服务,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服务,以培育现代农业经营、管理、技术、服务等新型农民。”[10]而信息技术是实现乡村职业教育培养大量新型职业农民的必要手段,以满足多元化新型农民对现代化农业的需求。信息技术有利于解决职业教育资源结构性短缺的问题。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提出,农业生产规模需要逐渐扩大,理论和技术兼备的高素质农民需求量也大幅增加,师资等资源的短缺引起农村区域间资源结构性短缺问题。信息技术的支撑能够将资源进行保存与分享,对专业教师的授课进行录制保存,或者实行远程教育,使农村学习者的受众面更广,很好地解决了资源短缺的问题。信息技术还有利于资源与教学管理,采用信息化的管理手段以及评价体系,能够大大节约时间成本,促成高效率的资源管理与教学管理。除此之外,信息技术有利于促进农民自主学习,呼吁终身学习理念。有了信息技术的支撑,农村学习者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随时随地进行自主学习。

2.可行性分析。当前我国农村正处于新的发展阶段,农民生活水平亟待提高,传统农业方式急需转型,信息技术的发展给新农村建设带来了新的机遇,信息化职业教育便是开创之路。目前面向农村的信息化教育工程正在初步规划建设中,有不少成功的例子,例如:“山东省的‘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经过多年的实践努力已经形成了内部课程资源的共建共享系统;部分农村地区也开展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自全面实施以来,已经建立了覆盖全省的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11]这些成功的实践经验,为进一步推进信息化教育体系打下了坚固的基础,证明了信息技术在农村教育及培训中现实可行,乡村职业教育信息化的全面建设也充满期望。

3.目标建设。为更好地服务乡村职业教育振兴,借助信息技术拟实现以下几个方面的突破。

(1)建立资源交换平台,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打破农村职业学校资源的单一性短板,在多个区域的职业学校间建立连接平台,实现各个农村职业院校的优质资源互惠。并且实现农村职业院校与农技站的有效对接,将更多优质的农业技术推广到广大的农民群众中去。信息技术资源的共享将会突破不同学校、不同机构乃至不同地区之间的界限,打破封闭状况,有助于未来的乡村职业教育和农民职业培训的科学规划,实现乡村职业教育振兴。

(2)搭建教学、学习资源库,丰富课堂教学和课外学习。资源库中应包含CAI教学课件、农科精品课程、重难知识点的辅助材料、会议记录、学习文件等等,教育者在课堂上、会议上可以通过系统进行调取,学习者在课外或会议外也可以通过账号密码从资源库进行查找进行自主学习,打破涉农学习时间、空间的局限性,强调所需知识的针对性和高效性。

(3)实现资源共享。培养高素质的信息技术管理人员,对服务系统以及资源平台等进行维护和管理,确保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教学活动正常开展。除此之外,实现系统内部和区域间的人力资源共享,让他们在不同的岗位发挥各自的优势,努力将他们构成一个互相联系的整体。

将服务体系运用到乡村职业教育的各个层次。上到农村党员干部教育培训,下到农民职业教育培训,提升各个层次农民的信息素养,实现体系价值的最大化。

(二)信息技术服务乡村职业教育的路径构建

信息技术服务乡村职业教育必须符合当前农村的现状、适应中国的发展方向。结合长远发展的目标,以及前文对信息技术服务职业教育与培训的相关分析,笔者尝试构建了信息技术服务乡村职业教育的路径(如图1所示)。

该路径框架共含四个层次:设计层、开发层、应用层和评估层。设计层为管理者根据前期分析报告和需求进行具体目标规划。开发层为建设者根据方案逐步搭建体系,细化具体目标,其中体系架构中包含资源交换平台,教学、学习资源库和人力资源库。应用层中将开发好的资源应用于涉农职业培训教育及农村党员干部培训教育中进行实践,最后评价层根据教育者(培训者)和受教育者(参训者)的应用反馈、学习成果、体验效果等系列指标进行体系评估,进而反馈给管理者和建设者,调整目标进行二次开发。二次开发的核心目的在于建设符合地方实际的特色资源,能够避免无用资源造成浪费,挖掘出对农村学习者有价值的职业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率。

1.服务面向的对象。建设新农村、实现全面小康社会,不仅需要培养大批有创造力、懂技术、敢实践的新型职业农民,还需要培养一批有文化、懂农业、爱农民的管理人员。因此信息技术服务乡村职业教育主要面向两个层面,一是涉农职业培训教育,“该类教育主要讲授农村经济政策和科学管理知识,将教学、生产劳动与科学技术等活动密切联系起来。”[12]通过涉农职业培训培养大批新型职业农民使其参与农业生产劳动。另一类是非正式正规的农村党员干部教育培训,该类教育没有严格的教育制度和体系,在培训学习中积累知识和技能,形成态度和价值观,打造新时代下的高素质农村管理人员。信息技术职业教育服务体系主要面对这两类教育对象,从党员管理队伍到广大农民群众都进行知识武装,提升他们的信息素养,同时实现乡村职业教育振兴。

图1 信息技术服务乡村职业教育的路径

2.资源交换平台的建构。农村地区交通不便,信息难以流通,资源交换平台的建构是以数据交换为核心,很好地解决了信息闭塞的问题,实现各农村区域间的优质资源共享,并且能够有效缓解农村师资紧缺的教学压力,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资源利用率。建设者和管理者通过第三方系统接入管理,实行用户的注册与认证,登录账号上传和下载资料进行数据整合从而形成模块清晰的门户网站。其中包含三大模块系统:其一是管理系统,对用户及管理人员信息进行管理,资源更新状态进行管理等等;其二是中心数据库,它主要承载交换平台搜集和筛选的数据资源,各职业院校和农技站分享的数据资源都保存在中心数据库中;其三是辅助系统,可通过微博、论坛等平台收集信息,完善资源交换平台,并且设有反馈和评价等模块,实现广大农民群众对信息交换平台的监督与管理。具体的路径建构如图2所示。

图2 资源交换平台的具体路径建构

3.教学、学习资源库的建构。农村地区网络机制还未健全,资源获取受到限制,教师在课堂上仅凭语言授课难以达到理想效果。再说,大多农民群众文化基础薄弱,课下若不及时巩固,会致使知识点的消化吸收不好。资源数据库(如图3所示)的设计服务于乡村职业教育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涉农职业培训中教育者可以快速调取课程相关资料对农民群众进行授课,课堂外农村学习者可以通过数据库调取学习资源进行复习巩固和自主学习,快速掌握相关知识点。资源库的建设需全面完善,针对涉农职业教育层次,数据资源包括相关课程的CAI教学课件、精品课程视频、重难知识点的习题及答案解析等;农村党员干部培训教育中,管理培训材料、会议视频、会议记录、学习视频等都应纳入资源数据库中。并融入资源交换平台共享资源所形成的中心数据库,使乡村职业教育信息资源达到巅峰状态。

图3 资源数据库的建构路径

4.人力资源库的建构。资源交换平台和资源数据库的建设需要专门人员进行数据录入和整合,服务体系的正常运行需要专门人员的维护与管理,由于农村地区信息技术性人才少,再加上偏远地区的网络体系不健全、信号不流畅,使得信息技术服务系统的维护和运行成为一大难题,因此服务体系中的人力资源库建设也是一重大关键点。在人力资源库的建设中应考虑将各方面的因素进行有效整合。首先,系统的维护与运行方面,需要技术人员进行调控,信息技术专业人员不可或缺。其次,为了达到农村地区职业院校的互通有无、形成高效率的团队整合,各农村职业院校的管理人员也需要纳入人力资源库中。最后,该体系主要服务于农村职业院校,对涉农专业的资源评价与管理还需要农业专家进行指导。综合以上考虑,建构如图4所示的人力资源库具体路径。

图4 人力资源库的建构路径

三、信息技术服务乡村职业教育的保障建议

信息技术服务乡村职业教育振兴的实现有利于提高乡村干部和农民的信息素养,有助于缓解农村信息资源短缺问题,有益于实现乡村职业教育振兴的目标,进一步促进乡村振兴。为了顺利推行信息技术支持乡村职业教育的振兴,从而保障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实施,还需要国家政府、社会组织以及个人的保障和支持。

(一)基础的硬件设施保障

信息技术服务乡村教育体系的首要任务是开展信息技术教学,提升广大农民的信息素养,而多媒体教室是开展信息技术教学方式最基础的硬件设施。每个多媒体需配置投影仪、事物投影台、宽带安装、电脑等基础设备,相关政府部门需着重检查每个乡村职业院校及党员学校的硬件设备配置情况,对还未达到国家标准的地区进行资源补齐,进一步推进信息服务体系的建构。

(二)充足的资金保障

资源交换平台和资源数据库的建设需要资金的填塞,并且农村教室硬件设备的组装和运行也是一笔巨大的开销。因此,充足的资金是服务体系正常运行的保障,起着决定性作用,但是自费对于本就教育经费短缺的农村地区来说很难实现。管理者可以分析体系建立的需求、估算相应的经费需求,从而来填写资金申请表,国家政府以及省市教育部门根据申请表的合理性来划拨经费,在此基础上,政府还可以制定一系列激励政策用来鼓励事业单位、社会组织以及个人进行资金捐助,扩大资金的来源。

(三)师资队伍和资源管理人员的支持

现阶段,乡村职业院校的教师大多是老教师,他们缺乏信息意识和信息技能,对信息技术的使用不是非常熟练,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也比较薄弱。服务体系的建设没有教师的使用体现不了其实践价值,同样专业的资源管理人员在体系建设中必不可少,他们需要对信息资源进行筛选和更新,对体系的正常运行进行维护,因此对专业的师资队伍和资源管理人员的建设迫在眉睫。

国家可以出台相关政策,提高农村教师工资水平,鼓励高校毕业生参与农村志愿者工作,引进更多的信息技术专业人才。除此之外,高等学校可以联合广播媒体举办大学生下乡活动,在农村进行技术指导。2004年,贵州省就启动了“阳光工程”活动,每年约10万农村劳动力接受该工程的职业培训,为贵州省的乡村职业教育做出了巨大贡献[13]。近几年,山东广播电视大学也借助山东电大在线学习平台开展了“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活动,该活动旨在为全省各个村培养大学生人才,通过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方式,使高等教育延伸到农村,为农村培养一批懂“三农”技术和管理的人才,有助于人力资源的建设。

教学人员的操作能力、管理人员的组织能力以及技术人员对体系平台的维护能力,都影响着信息技术服务农村教育体系的实施和效果[14]。人才队伍建立之后对其进行组织培训,在培训内容方面,对不同人员进行不同内容的培训,确保内容精细;在培训方式上,可采用骨干培训、集中培训和自学培训等多样化培训方式,确保吸收消化。

猜你喜欢
农民职业资源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资源回收
职业写作
资源再生 欢迎订阅
我爱的职业
“职业打假人”迎来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