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乡村教师的专业存在感问题及解决

2019-01-31 00:15:55吴亮奎
中小学教师培训 2019年7期
关键词:专业学校教师

吴亮奎

(南京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江苏 南京 210097)

《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已实施多年,对乡村教师乃至乡村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该计划提出了八项举措,其中“师德教育”“工资待遇”“编制标准”“职称评聘”“从教荣誉”等五项举措在笔者调研的东部地区已得到有效落实。在县域范围内,如果单从工资标准上看,乡村教师的工资标准已高于县城教师的工资标准。然而,《支持计划》中的其他三项举措,即“乡村教师补充渠道”“城镇优秀教师向乡村学校流动”“提升乡村教师能力素质”,虽然地方政府进行了许多努力,但效果不甚明显。笔者认为,当前在经济发展较好的地区,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矛盾正在从“待遇”“职称”等教师专业发展的外部条件问题转向教师内部专业存在感问题。因此,本文选择“专业存在感”作为探讨义务教育乡村教师问题的切入点。

一、乡村教师专业存在感问题的表现

教师是一种专业存在,教师的专业存在感影响着教师的专业发展。教师的专业存在感包括专业生活实现感、专业成就获得感、专业价值认同感三个部分,下面从这三个方面对乡村教师的专业存在感问题进行分析。

(一)专业生活实现感问题

1.学校管理问题对乡村教师专业实现感的不利影响。第一,教师专业的独立性被剥夺,行政命令影响学校正常教学。主要表现为以行政化的命令强迫教师去从事与教师本职工作无关的事情,地方政府常常会因某些上级“政治任务”将本应由其他政府职能部门完成的工作加到教师身上,如“教师巡河”“教师扶贫”“迎接检查写资料”“文明乡村义务劳动”。第二,粗暴的学校管理方式使教师的人格尊严受到损害,如“下班回家吃个饭,就被通报了”[1]。这些频频发生的“偶然事件”并不偶然,每个事件都以不同的形式给教师带来了巨大的伤害,极大地削弱了乡村教师的专业实现感。第三,教师教学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不能得到充分保证,最典型的是一种被称为“推门听课”的教学检查制度。教室空间是教学影响发生的地方,它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需要有一定规则秩序,还需要有教师的权威来保证这种秩序。教学工作正式进行的时候,教室是封闭的,这种封闭保证了教和学展开的秩序,这时它拒绝“外来者”的闯入。学校管理者不论以什么理由进入教学正在发生的课堂都会对教学秩序产生破坏,都是一位不受欢迎的“外来者”。而在实际的中小学生活中,“外来者”无端进入教室干扰教学的现象却时常发生。

2.日常生活问题对专业实现感的影响。日常生活问题对乡村教师专业实现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年轻教师身上。与城市学校相比,乡村学校除了环境差、条件艰苦,还有乡村业余生活单调问题,交友、恋爱、婚姻问题。刚毕业的年轻大学生都习惯了热闹、便捷的城市生活,对宁静偏远的乡村生活在短时间内难以适应。那些在离县城较近的乡村学校任教的教师可以早出晚归,而那些在离县城较远的学校任教的教师只能周末回到县城。如果是交通不便的山区学校,这种不方便的情形会更严重,教师只能在“放长假”的时候回到自己家里。另外,乡村教师的社会保障问题、医疗问题、家里老人照顾问题……这些显而易见的日常生活问题对乡村教师的专业实现感影响很大。

3.子女教育问题对专业实现感的影响。子女教育问题是乡村教师面临的一大困惑,是让自己的子女在其本人任教的乡村学校就读,还是为自己的子女择校到县城学校就读?在乡村学校就读可能会影响子女未来的成长,在县城学校就读谁来照顾子女?从事教书育人工作的乡村教师在子女教育问题上却遭遇到无法解开的困境。这种困境势必影响到教师的专业生活实现感。

(二)专业成就获得感问题

1.学校生源流失带来的成就感问题。城镇化进程中,乡村人口大量流向城镇,居住在乡村的人口大量减少,乡村学校入学人数随之减少。加之一部分家长为子女择校到城镇学校,乡村学校的生源大量流失。乡村学校生源,尤其是优质生源的大量流失给乡村学校的发展带来很大问题。班级学额不足、大量留守儿童、学生的学习基础较弱、家庭教育资源不足,乡村教师虽然在教学中付出了巨大的精力却很难有城镇教师的那种“成就感”。在全县统一的学业评价中,乡村学校的学生成绩大都靠后,教师如果想通过学生学业成绩的横向比较取得优异的教学成绩几乎不可能。拿同样的考试标准、用同样的方法在乡村学校的课堂上组织教学,教师很难产生课堂愉悦感,教师积极性下降,教学热情缺失。

2.被动专业研修带来的成就感问题。教师研修对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具有积极的作用,教师研修一般有三种形式:一是学校内部的教研活动,二是校际间的教研活动,三是来自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业务培训。校内的教研活动具有问题的针对性,但由于研究者都是学校内部教师,外界新的信息较少,加之一般乡村学校规模较小,教研组教师人数少,许多学校内部的教研活动不能正常开展。即使开展起来了,讨论的内容都是常规性的教学问题,教师参与的积极性不高;虽然校际教研活动信息量较多、较有成效,但由于乡村面积大,县级教研室开展校际教研的次数有限。对乡村学校的教研管理多处于放任的状态,或者简单地以行政化的手段,将研究任务以“指令”的形式下达到各学校,培训内容不能针对乡村学校的具体情况;教研活动中,信息是单向的,教师处于被培训的状态,教师缺少表达的机会,缺少发表研修成果的平台;“表面上看,外界知识信息的输入给乡村教师的专业知识带来了‘活力’,实质上这种所谓的‘活力’遏制了‘教师作为一种专业’所必须具备的反思和创造的冲动力”[2]。再者,乡村教师培训常以“运动式”的形式展开,全员参与、有面无点、流于形式,一时轰轰烈烈,费了物力人力却没有多少效果。甚至有的地方将培训理解为如何把上级下达的教育专项经费用完,培训成为一种花钱的形式。还有的地方将教师培训的任务外包给培训公司,培训难以有切实的成效。

3.乡村文化价值被忽视带来的成就感问题。乡村文化被边缘化、乡村学校发展被弱化,这两种趋势降低了乡村教师的专业成就感,有些地方甚至把少数教学绩效不高或犯错误的教师调到乡村学校任教作为一种惩罚的措施。在有些教育行政管理者心中,乡村就是一个“边荒”之地。这是一种教育管理偏见。乡村文化和城市文化是两种性质差别很大的文化。乡村文化具有乡土性,乡土性是从土里生长出来的,农耕、熟人、自然是其特点。城市文化则不同,城市文化具有现代性,政治、工商业、娱乐、陌生人、钢筋水泥筑就的雄伟是其特点。城市化进程是社会发展的趋势,但不论一个地区的城市化程度有多高,乡村总是必然存在的,乡村不可能被消灭,乡村富裕了社会才会稳定,有美丽的乡村才会有繁华的城市。乡村的存在是必然的生态规律。从这个意义上说,乡村文化和城市文化是两种具有各自不同特色的文化,这两种不同特色的文化有其各自的优势,不能简单地以边缘和中心来论。乡村的文化价值不能被忽视,乡村文化价值的忽视必然使乡村学校教育受到忽视。只有重新认识乡村文化的价值,乡村学校和教师才会形成专业的成就感。

(三)专业价值认同感问题

1.教师的自我认同感问题。自我认同感产生于个体内部,较高的自我认同感必然持有坚定的认知信念,没有认知冲突。具有教师职业自我认同感的教师不只是将职业作为一个谋生的饭碗,而是把教师职业视为一种专业的学术生活,工作中以教育专业的眼光而不是以世俗的大众眼光去反思、研究教育问题。乡村教师的自我认同感较低。首先是职业行为与职业认知信念的冲突,一方面乡村教师被认为是具有崇高奉献精神的职业,另一面这种奉献精神并非全部出自教师的自愿,在日常的学校生活中带有很大程度上的强迫性。“社会赋予乡村教师的价值太崇高,就绝大多数教师个体而言,其自我的人生价值是难以实现的,社会赋予的崇高价值常常不但难以成为个体发展的动力,反而有可能会使多数乡村教师个体产生一种压迫体验。由于外在的价值难以转化成为内在的精神动力,价值的被赋予性导致一些乡村教师精神萎顿。”[3]其次,由于学校外在条件的限制和各种对乡村教育认识的偏见和乡村学校管理的不当,他们很难将教师职业从谋生的层次上升到专业的层次、将教学职业的生活上升到教学研究的专业生活。

2.教师的社会认同感问题。较高的社会认同感表现为个体对职业的认识与其周围环境对职业的认识具有较高一致性,个体所从事的工作是多数人向往并愿意积极从事的工作。当下的乡村教师职业很难说是社会向往的职业,不说那些生活于城镇的青年,单是那些生活于乡村的“乡里娃”在经过了城市文化的教育之后,愿意回到自己土生土长的乡村去做一名乡村学校教师的也并不多,只要有机会,他们更愿意选择城市生活。由于社会对乡村文化的认同度不高,乡村生活成为青年人不乐意选择或被迫选择的生活。由于乡村教师的社会认同感低,乡村学校在招聘教师的时候就遇到了很大的困难,有经验的教师不来,年轻的大学生来了却留不住。这样,“乡村教师补充渠道”就难以建立,乡村学校教师老龄化情况严重。“城镇优秀教师向乡村学校流动”只是一种政策理想,而“提升乡村教师能力素质”成为一个缺少现实基础支撑的遥远目标。

3.教师的制度认同感问题。教师的制度认同是指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在教师管理过程中乡村教师的工资标准、生活福利、专业进修、职称晋升是否享有与城镇教师同样的待遇和机会。从调研获得的数据来看,在显性的经济待遇上,乡村教师与城镇教师已经没有差距,但是隐性差距是客观存在的。如乡村教师每天上班需要承担的交通费用、子女上学需要付出的择校和看护费用,另外还有时间和精力的差别。尽管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在教师的专业发展上对乡村教师的投入增加很多,但与城镇教师相比,其间差距仍然较大。同样是教师,却将其分为“乡村教师”和“城镇教师”,虽然只是考虑地域的因素,但这种区分所隐含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是显而易见的。

二、乡村教师专业存在感问题的解决途径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乡村教师的问题不是出在教师身上,而是出在乡村学校的发展环境、管理和评价方式上。条件差、环境艰苦、学校管理和评价方式缺少民主等因素造成了乡村教师专业存在感低的现实。乡村教师专业存在感问题的解决需要从学校发展环境、教师管理和评价方式、增强教师自我内力三个方面进行思考。

(一)振兴乡村,建设美丽乡村学校,增强乡村教师的专业实现感

乡村教师因为其工作地域在乡村而成为一个被特别关注的教师群体。乡村教师问题本质上不是教师问题,而是乡村问题,是乡村问题带来的教师问题,寻其根由在乡村而不在于教师。乡村教师与城镇教师在教师的专业性质上没有区别,其区别只在于地域的不同。乡村教育的问题,是长期的城乡二元化和当下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乡村发展问题。解决乡村教师问题首先要解决乡村的问题。乡村教师问题的解决需要从教师的角度寻找解决的途径,但如果只囿于教师自身思考问题,不把乡村教师问题放在整个乡村发展的背景下,从乡村整体发展的角度探索问题解决的路径,则乡村教师的问题难以从根本上解决。

振兴乡村是解决乡村教师问题的关键,乡村不振兴,乡村学校不建设,乡村教育不发展,乡村教师问题就难以解决。随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的公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已经走在路上,美丽乡村已在建设过程中,美丽乡村学校建设是美丽乡村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地方政府需要在改善学校硬件环境的基础上加强乡村学校软环境建设,改善乡村学校环境,大力提高乡村教师的待遇,给予乡村教师更多生活关怀和文化关怀,在乡村教师的生活上、专业发展上提供支持政策,缩小乡村教师与城镇教师的差距。全面落实《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把“师德教育”“工资待遇”“编制标准”“职称评聘”“从教荣誉”等作为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底线保证,只有让乡村教师确实得到了这些底线保证,乡村教师才会产生专业实现感。只有乡村教师产生了专业实现感,经过高等教育严格训练的优秀年轻人才有可能乐于选择乡村学校从教,城镇优秀教师才有可能向乡村学校流动,乡村教师的能力素质才有可能得到提高。

(二)改变教师考核方式,将简单的“等级绩效”考核变为“合格性绩效”考核,增强乡村教师专业成就感

乡村教师的评价,尤其是乡村义务教育学校的教师评价不适合于采用“等级绩效评价”的形式。《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指出“义务教育是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业”,义务教育“使适龄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义务教育不同于高中教育,高考升学率可以作为普通高中教师评价的一个重要指标,义务教育是底线合格教育,义务教育阶段不需要对学校的升学指标进行考核。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业评价宜采取守住义务教育任务底线的合格性评价方式,“转向选择底线评价就是维护基础教育的本分,这种本分要求我们坚守培养全体学生成为素质全面、人格健康的合格公民的底线”[4]。合格性评价的标准就是学生达到国家规定的义务教育学业发展指标。学生完成了学业且达到了国家规定的发展指标就是成绩“合格”,就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学业评价而言,学业“合格”即是“优秀”。“合格”即“优秀”是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业评价的重要特点。学生的考核以“合格”即“优秀”作为标准,对教师的考核也完全有理由采用同样的标准:只要教师所教的全部学生人格健康、学业合格,教师无师德问题、无违法违纪问题,该教师的绩效考核就是“合格”,“合格”即“优秀”。

将教师按照所谓“绩效”进行等级区分是对乡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专业性的一种破坏。义务教育阶段的乡村学校教师考核应该取消“等级绩效”考核,实行“合格”与“不合格”的“合格性绩效”考核标准,在“合格”等级之上不设立等级差距。改变简单的“等级绩效评价”,实行“合格性绩效评价”的教师考核方式是破解乡村义务教育教师专业存在感问题的一把政策钥匙。这把钥匙既符合义务教育法的规定,又能增强教师的专业成就感。

(三)实行乡村教师定期进修制度,建立县级乡村教师专业发展平台,提升教师自我内力,增强专业认同感

首先,加强县级教师进修学校(教研室)在乡村教师专业发展中的作用,国家、省、县财政向县教师进修学校(教研室)直接划拨专项经费用于乡村教师培训,给予进修教师在进修期间的生活补贴和学习资料的购置,每学期轮流安排乡村教师外出进修。在乡村教师衣食无忧的前提下,实行乡村教师定期进修制度,鼓励乡村教师积极主动地进行专业进修。

其次,为乡村教师建立专业发展的信息交流平台,县级教师进修学校或教研室每学期举办若干次乡村教师专业发展论坛、乡村学校教学问题研讨会、利用APP进行教研信息交流、汇集编写乡村学校教师教学研究案例等。

最后,改变乡村教师专业研修形式,实行学校内生的、基于教师问题需要的研修形式。从教育事业心培养,发现、解决和研究问题的意识能力培养等角度激发乡村教师的学习积极性,形成对教育的反思意识,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遵循人的全面发展规律育人,以专业的眼光理解教育,以应然的教育理念引导自己的教学行为,形成自己对教育现象的判断。▲

猜你喜欢
专业学校教师
最美教师
快乐语文(2021年27期)2021-11-24 01:29:04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意林(2021年15期)2021-08-27 03:00:55
教师如何说课
甘肃教育(2020年22期)2020-04-13 08:11:16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人民调解(2019年3期)2019-03-16 00:22:42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学校推介
留学生(2016年6期)2016-07-25 17:55:29
奇妙学校
圆我教师梦
吐鲁番(2014年2期)2014-02-28 16:54: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