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国经济的巨大进步,离不开市场环境的不断改善,离不开企业类型、企业规模适应性发展,得益于企业经济效益的不断扩大。在此过程中,中小企业功不可没,不但增加了我国经济市场的活力和弹性,对传统大型国有企业形成有益的补充,还带动了就业,增加了税源,促进了市场竞争。但是,随着国家产业结构升级的加快和直接市场竞争和间接市场竞争程度的提高,中小企业的发展面临新问题,引起学者和公众的普遍关注。本文主要分析这方面问题,提出政策建议,希望对中小企业发展中提供参有益参考。
【关键词】中小企业;企业管理;企业投资;企业创新
2014年9月,中国政府提出,为了优化宏观经济结构,激发市场潜力,实现充分就业,要积极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清除障碍,搭建舞台,提供宽松政策环境,降低中小企业运营负担,鼓励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在政策框架下为中小企业投资和融资提供方便灵活的制度安排,帮助他们在市场中成长壮大,真正融入宏观经济体系,发挥微循环作用。同时,中小企业也要充分利用政策优势,发挥管理机制灵活、业务发展多样、运营成本可控、市场空间开阔的优势,克服局部短期困难,高效经营,创新发展,与大型企业一起共同参与市场经济活动,为宏观经济发展做出应有贡献。下面,从几个方面对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一、我国中小企业基本发展背景和界定标准
我国是一个典型的发展中国家,各个行政区域以及各经济带范围内,国民经济产业结构不平衡。由于近年来国家产业政策的积极调整,以及新型产业的不断涌现,市场上需要规模适当、制度灵活、风险可控、进退便捷的中小型企业承担先行先试、转型并轨、综合调剂的市场角色,为整个宏觀经济环境提供资源池和缓冲池,为国家后续经济战略规划调整提供依据。
(一)关于中小企业的类型划分依据问题
中小企业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中小型企业,是一个相对概念,指与传统大型企业相比,在人员资源规模、资金筹集和使用规模、生产经营活动规模、市场分布范围,以及产品和服务市场占有率等各方面都十分有限的宏观经济体系运行单元。关于中小企业的划分标准有明显的不同,同一国家、同一时期、不同行业条件下,对于中小企业的划定标准也有比较大的差别。
目前,世界各国在确定企业划分标准方面有三种基本模式,一是定量标准,如日本、德国则采用此方式。二是定性标准。前者是以若干的规范性指标集合为衡量标准,后者是以企业主体经济特征和资产控制方式为考虑维度。三是混合标准划分方式,即将定量标准与定性标准结合起来,确定企业规模类别,如美国、英国采用此方式。
(二)我国关于中小企业的划分标准
世界各国首选的中小企业类型划分方法是指标量化法,我们国家也沿用了这样的方式。标准中包括的基础指标有:雇员数量、行业类型、工地面积、年营业额、年缴税额等。
2017年12月,国家统计局印发中小企业划型标准,对原2011年制定的中小企业划分标准进行调整。新标准中,将国民经济行来划分为17个大类。其中,中型企业除批发行业、其它未列明行业外,其余15个列明行业,年营业额在100—120000万元范围,营业人员数量在100—1000人范围,小型企业年营业额在50—6000万元范围,营业人员数量在20—300人范围。此外,标准中也考虑了总资产额条件。需要指出的是,行业不同,营业收入额度大小、从业人员数量多少、资产总额大小标准,差异非常大,不具有一般意义上的可比性。
二、我国中小企业发展情况及面临的问题
(一)我国中小企业近年来发展情况
总体上,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目前处于十分有利的时期,政策环境宽松,公众认可度普遍提高,就业人员素质与大型国有和民营企业齐平,国内市场机制灵活、空间广阔,中小企业市场业务与大型企业市场业务相互渗透耦合,形成有机整体。有关资料表明,截止2018年底,全国企业总数量为1500余万户。其中,中小企业1100余万户,占到企业总数的77%。将4400余万户个体工商户记入统计范围后,中小企业占比95%。中小企业市场利润方面,据统计,2017年利润总额达4.4万亿元,2019年预计达到4.8万亿元,至2023年可达5.4万亿元。
(二)我国中小企业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从上面数据可以看出,我国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也面临着一些突出的实际困难,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在中小企业管理方面,普遍存在规范性差的问题。中小企业主体业务一般属于新兴行业,有市场发展机遇,也有潜在的市场风险。特别是在企业成立初期,人员资源、办公场地、设备购置、水电费用等综合成本比较高,产品服务介入市场需要一定的周期,因此,中小企业起步阶段往往比较困难,在资金使用上、资源投入上比较谨慎,能压缩的成本支出尽量压缩控制。由此带来管理上的不足甚至缺失。比如:缺少专职的人资管理制度和组织机构,人员工资定级、考勤管理、税务工商业务办理、社保和公积金标准核算、劳动争议事件处理等管理工作无法有效规范开展。影响中小企业内在运转质量,也给市场监督、税务、银行、社保等相关部门业务办理带来阻碍。此外,管理流程不规范、员工培训机制不健全、岗位职级体系不明确、财务报销制度不完善等现象也十分普遍。所有这些,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中小企业的高效运作。
二是在投资方面,中小企业经常出现过度投资、过早投资的情况,当市场实际发展情况与预期相差比较大时,容易造成企业亏损甚至资金链中断。中小企业开始进入市场,一方面希望尽快在业务发展中获取经济利润,实现创收;另一方面,对于市场错综复杂的变化缺少心理准备和应对方案,很多时候主观预期过于乐观,对市场趋势的不可控性准备不足,造成盲目扩大前期投入,后期追回成本负担沉重。中小企业中这种现象多发的原因在于,决策者在做出风险投资时,缺少集体表决机制,自觉不自觉地把未来市场中可能发生的利润当成确定性收益,缺少风险意识、备胎意识,负债投资;另外,对于本该短期发生的支出长期化,无谓消耗有限的利润,当企业真正需要资金支撑时,已无支出能力。
三是中小企业融资方面也面临各类主观和客观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金融市场融资方面,中小企业资产数量和营业额同大型企业相比,差距非常大。在市场上没有广泛的影响力,资信情况很难被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认可,也很难被其他社会投资机构选作投资对象。而且,中小企业不具备上市条件,没有股标等证券票据发行资质,因此,无法向社会公众进行小微融资活动。技术融资方面,中小企业优势最为普遍的技术专利融资渠道也并不畅通。首先,技术专利的申请条件严格,审批程序比较复杂,即便最后获得通过,也需要1年甚至几年时间。专利取得备案资格后,还需要一定的维护费用。其次,专利申请成功后,具体能否投放到市场中,也是不确定性事件。国家和各地政府有帮助中小企业专利市场化的政策,但是,最后能够获得政策性融资的是极少数,对于绝大多数中小企业来说,不具有普适性。银行渠道融资方面,虽然商业银行面临将存款投入社会的压力,但在投放对象的选择和投资额度的把握上,还是青睐于大型国有企业,风险小、责任小,而对于中小企业,则不是其首选对象,即便审批确定,资金额度低,利率高,导致中小企业融资成本比较高。
四是在政府采购项目的商务投标方面,现行招投标制度使得中小企业几乎无缘500万元以上政府建设项目。原因是,这类项目对投标厂商的资质要求基线比较高,很多中小企业根本满足不了条件,直接被拒之门外。而事实上,一些大的投标商,仅是借助其各类资质优势将项目接到手,随后将其转包到中小企业,但是已经扣除了大部分商业利润,中小企业则往往是卖苦力,利润空间十分有限。这样,就形成了一个矛盾,政府投资,拉动经济发展,主要目的是促进全社会企业实现产业循环,增加国民财富,但最需得到资源支持的经济体却得不到市场机会,这是一人比较普遍、亟待解决的问题。
综上所述,虽然政府大力倡导中小企业发展,鼓励创业创新,但在配套政策方面,缺少健全机制,没有从实质上为中小企业清障增收,开源节流。
三、解决我国中小企业发展面临问题的建议措施
通过上面分析可以看出,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存在问题或困难是突出的、现实的、复杂多变的,有主观的,也有客观的;有直接的,也有间接的;有短期局部的,也有长期全局的。无论哪一方面,都极大限制了中小企业市场能力的发挥,都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市场经济形态的扭曲,因此,必须充分重视,采取有力措施,切实缓解消极负面状态,充分发挥中小企业经济活动优势。为此,建议与中小企业发展相关各方,着力做好以下工作。
第一,国家要在现有的中小企业优惠政策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细化相关制度,而不仅仅是在宏观上寄希望于中小企业发挥强大作用,而对中小企业实际从业过程中的多方面难题视而不见。要充分中央政府的权威性,在工商、税务、社保、公共资源管理、专利技术申请、政策性资金支持、社会筹资渠道、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等各方面,为中小企业提供市场条件。配套政策可以有层次性,一些适用于中小企业成立运营初期,另一些适用于中期,还有一部分长期适用。比如:在政府采购流程中的投标方资质要求方面,要从采购法的角度,为中小企业留出必要的空间,而不是完全由市场无序竞争决定。
第二,中小企业自身也要在市场经济环境中找准定位,发挥主动性,走与自身特点相符合的发展道路,将业务做精做强,避免贪多、贪大,四面出击。特别是在企业发展初期,要保持足够的风险意识,前进之前先想好预留方案,守住底线,保证后墙不倒。同时,在经营策略上,由于政策层面的优化改进是一个渐进过程,不可能在短期内大范围彻底改观,中小企业也要结合实际,采取折中策略,在市场发展过程中,适度与大型优质企业和同类企业开展合作,依托对方优势资源,争取市场业务空间,与合作伙伴实现互利共赢。市场的本质是利益创造和利益分享,合作本身就是优势集成的过程,也是利益归并和再分配的过程,中小企业务必坚持这样的理念。
第三,大型国有或民营企业,要坚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重的从业理念,一方面以积极的态度同中小企业合作,既降低经营成本,又能开拓视野,利用中小企业现有成果优势;另一方面,在市场项目的竞争中,对于一些非核心小型项目,要适当让位给中小企业,扶植它们的成长,中小企业发展好了,整个市场环境效率得以提高,大型企业将来的市場选择空间也大了,对双方都有益处。
四、结束语
中小企业的发展需要充分的政策支持,也需要一个市场成熟转换过程。中小企业是市场经济中的必要构成成份,其业务发展有特殊的重要性和独立性,也有鲜明的广泛性和互补性。实践中,既要看到发展成就,正视其不足,也要坚持创新思维,破除阻碍业务发展的制度屏障,实现市场各参与方互惠互利,促进宏观经济全面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广胜.中小企业投融资策略分析.北京:中国金融经济出版社,2012.
[2] 吴晓秋.证券投资学基础[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
作者简介:刘书琴(1994—),女,山西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保险学院在职人员高级课程研修班学员,金融学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