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名森
[摘 要]习近平美好生活重要论述是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概念,是解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行动指南。习近平美好生活重要论述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为了一切人民的人民观,体现了涵盖人自身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和生态全面改善的整体观,体现了依靠新发展战略实现美好生活目的的发展观,体现了依托全体人民的劳动实干、创新创造为实现方式的实践观。
[关键词]新时代;美好生活;人民观;整体观;发展观;实践观
[中图分类号]D6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372(2019)04-0110-05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imes of Xi Jinpings important statement on a better life
LIU Ming-sen
(School of Art, Qingdao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Qingdao 266061, China)
Abstract:Xi Jinpings important statement on a better life are an important concept of Xi Jinping thought on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t is the action guide to solve the principal contradictions of society in the new era. Xi Jinpings important statement on a better life embodies the peoples vision of putting the people at the center, doing everything for the people, relying on the people and doing everything for all the people, which reflects the overall concept of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human beings, social progress and ecological improvement, the development concept of realizing the goal of better life by relying on the new development strategy, and embodies the practice view of relying on the labor of all the people and taking innovation and creation as the way of realization.
Key words:the new era; good life; view on people; holistic view; development view; practice view
2012年11月15日,在新一届中共领导人媒体会上,习近平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之后,在国内外各种场合,习近平重申、阐释美好生活这一理念。在党的十九大上,美好生活一词在报告中出现十四次之多。“‘美好生活已然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概念之一,是深刻认识和全面掌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把钥匙。”[1]习近平美好生活重要论述的根本目的是实现中国人民的美好生活,是全党全国人民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而奋斗的行动指南,它是体现以人民为中心、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为了一切人民的人民观,是涵盖人自身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和生态全面改善的整体观,是依靠新发展战略实现美好生活的发展观,是依托全体人民的劳动奋斗、创新创造为实现方式的实践观。
一、人民观
人民观是习近平美好生活重要论述的核心观念,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本质特征,是无产阶级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人民立场也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党的十九大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列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习近平指出,要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一)一切为了人民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一切政党的根本标志。人民群众所要实现的美好生活,21世纪中叶要建成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最终落脚点都是人民和人民的幸福。“中国梦最根本的是实现中国人民的美好生活……中国梦是中华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2]“如果只实现了增长目标,而解决好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突出问题没有进展,即使到时候我们宣布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人民群众也不会认同。”[3]“民主不是装饰品,不是用来做摆设的,而是要用来解决人民要解决的问题的。”[4]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提升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素质、民主参与意识,顺应人民群众民主法治公平正义需要。要持续加强社会基础建设,改善生态环境,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發点和落脚点。
(二)一切依靠人民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中国的革命、建设、改革、开放是靠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向往依然要依靠人民群众。
人民群众具有首创精神。从安徽凤阳小岗村村民因贫穷而“包产到户”,以“傻子瓜子”为代表的个体户、乡镇企业的崛起,到诸城国企改革,市场调节从集贸市场开始,对外开放从“三来一补”到一系列影响重大的改革措施的推出,都是以人民群众创造的具体改革经验和做法为依据的。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是我国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的重要经验,也是深化改革的重要方法。习近平指出,深化改革是为了人民,也必须依靠人民,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发挥人民群众参与深化改革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要依靠人民群众的奋斗实干。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是中国共产党的力量源泉。习近平强调,“在新的长征路上,全党必须牢记,为什么人、靠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实现中国梦,创造全体人民更加美好的生活,任重而道远,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继续付出辛勤劳动和艰苦努力”“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5]41。
(三)为了一切人民
“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实现中国梦,就是要“创造全体人民更加美好的生活”,要为了一切人民而奋斗。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体现了为了一切人民。十九大报告提出,确保到二〇二〇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做到脱真贫、真脱贫,在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首次消除绝对贫困人口。在此基础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共同富裕。习近平指出,我们追求的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改革发展搞得成功不成功,最终的判断标准是人民是不是共同享受到了改革发展成果。要实施新发展战略,让发展更加平衡,发展机会更加均等、发展成果人人共享,就要完善发展理念和模式,提升发展公平性、有效性、协同性,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二、整体观
习近平美好生活重要论述是涵盖人自身全面发展(物质文化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政治文明建设、社会全面进步和生态全面改善的整体观。
(一)人的全面发展
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追求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美好生活的最终实现形态也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只有人的物质文化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需要得到满足,人的全面发展才成为可能。
人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马克思指出,“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6]531。也即“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物质文化生活需要是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基础。从这个角度说,新时代美好生活的实现必须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全面开放,贯彻新发展理念,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时,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强社会福利建设,在教育、医疗、卫生、收入分配上加大调节力度,使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广大劳动人民,提高全体人民的生活质量和水平。
人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精神层次需要涉及人的信仰寄托、灵魂安放、家国情怀与文化自信,在物质需要得到满足的基础上,精神层次的需要凸显。当下,与经济发展相对应,我们还没有提供充分满足人民群众需要的精神文化产品,无论是哲学社会科学,还是文化文艺,都存在着供给不足、影响力有限、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十九大报告指出,为了“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7]43-44如何提供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作品,如何发掘优秀传统文化,结合流行文化、先进文化,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讲好中国故事,唱出中国旋律,展现中国形象,如何肩负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理论和使命自觉,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
(二)政治文明建设
在基本的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保障的基础上,人民群众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的美好需求日益增长。与此相呼应,要加强政治文明建设,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民主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历来追求。毛泽东认为,中国共产党跳出历史兴亡周期率的唯一办法就是依靠民主。邓小平指出:“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8]要积极探索人民当家做主的实现形式,切实保障公民个体的人身权、财产权、基本政治权利等各项权利不受侵犯,参与政治生活、政治监督等相关政治权利。坚持全面依法治国,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只有健全、民主、科学的政治文明才能保障人民的全面发展需求、社会全面进步和生态全面改善。
作为政治文明建设重要组成部分的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要服务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不仅要坚持传统的面对面谈话教育、榜样教育、灌输教育等,更要与时俱进,采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人文关怀、关注日常生活等方法,真正关注个体的不同状况。马克思认为,人“不是抽象概念,而是作为现实的、活生生的、特殊的个人” [9]171。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关心人,服务人,有温度、有深度、有效度。要提供更多的政治解读、社会服务、文化产品、环境场地,满足人们多方面的美好生活需要,使人们有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三)社会全面进步
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方面,社会治理现代化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通过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社会治理要处理好社会个体与政府、国家之间的关系,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关系;要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尊重个体权利,承认个体与国家之间的界限,保障个体的合法的切身利益,不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个体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形成有效的社会治理、良好的社会秩序。只有如此,才能实现好、保护好社会的安全、和谐、稳定、文明,才能使社会秩序井然而又充满生機活力,从而为实现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保驾护航。
(四)生态全面改善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经济虽然高速发展,但也引发了明显的环境问题甚至生态危机。人民群众希望有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干净的水、更清新的空气、更安全的食品,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生态文明建设直接关乎人民群众的衣食住行,对党和政府形象、施政水平有重要影响。邓小平指出,“如果不把环境保护好,……即使工农业生产发展得再快,市政建设搞得再好,那也是功不抵过啊!” [10]当下,要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建设美丽中国,为人民创造美好的生活环境。
三、发展观
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最终靠发展,美好生活本身也是动态的、发展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政治文明建设,社会全面进步,生态全面改善各有其自身的发展过程,也是一个相互交织、互相影响的过程。
(一)树立新发展理念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十九大把新发展理念定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
新发展理念中,创新发展重点在于解决发展动力问题,协调发展重点在于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绿色发展重点在于解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开放发展重点在于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共享发展重点在于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当前,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趋势明显,国内经过四十年的高速发展,改革发展虽然稳定,但也任务艰巨,经济发展的动力不足、发展不平衡等问题突出,经济转型升级压力较大,周期性与结构性双重矛盾特征突出。我们必须坚持新发展理念,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更好地利用国际市场和资源,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建立健全化解各种风险的体制机制,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同时,在推动经济实现持续健康高质量发展的同时,回应群众的呼声和关切,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解决物价、就业、社保、医疗、教育等民生问题,实现更加公平、正义、生态的发展之路。
(二)美好生活本身是动态发展的
从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来看,美好生活需要本身就是“日益增长的”,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概念,它既是一种现实的客观的生活状态与感受,又是一种理想的主观的幸福生活的向往,是现实性和理想性的统一。
美好生活的动态发展可以从两方面来看:一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政治文明建设、社会全面进步、生态全面改善各有其自身的发展过程,都有从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的过程,随经济发展水平、政治治理水平、人的思想道德文化素质水平而发展。“新时代人民需要的变化趋势就是由生存型的需要向追求高水平生活质量的发展型和自我实现型的需要转变。”[11]二是各个发展过程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呈现多样化多层面特点,总体趋向于逐步提升,达至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高度发展的和谐状态。所有文明最终的发展目的都是为了人的发展,也即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有学者总结,美好生活有“四个转变”,即从实现基本物质文化需要向同步追求高品位物质文化生活发展,从实现外在物质文化需要向同步追求精神心理满足的转变,从注重现实安全向同步追求长远安宁转变,从单纯的个体受益向同步追求参与社会事务的转变[12]。
(三)开展需要观教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是对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的科学定位。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期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我们在前进道路上仍然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要使全体中国人民都过上美好生活,需要付出长期不懈的努力。”[5]292在社会转型期,在消费主义、网络文化大行其道的当下,要开展需要观教育,教育人们树立正确合理的需要观—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相结合,美好生活需要与社会贡献相结合,满足需要与付出劳动相结合。“引导人们需要与个人能力相结合、与社会责任相结合、与社会主义初期阶段的基本国情相结合,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总目标相结合,确保人们需要的合理性、科学性、长远性和持久性”[13]
四、实践观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马克思主义认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6]501,“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6]502,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显著特征。习近平美好生活重要论述体现了回应时代、回应现实的实践观。
(一)美好生活的实现依靠全体人民的辛勤劳动
劳动本身是美好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提出,“劳动已经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而且本身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是一切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14],劳动是劳动者“直接的生活来源”“个人存在的积极实现”[9]184。沃诺克认为,“有工作的生活当然要比没有工作的生活好,即便是差工作也比没有工作好些”。在此意义上,劳动不仅是个体的谋生手段,也是个体发挥素质才能、体现素质能力、彰显身份尊严、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途径。劳动不仅具有经济意义,而且具有政治、文化、社会等综合意义。全社会必须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
劳动是创造美好生活的根本源泉。习近平特别强调辛勤劳动、实干奋斗的重要性。他在同全国劳动模范代表座谈时指出,“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真抓才能攻坚克难,实干才能梦想成真”“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要“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5]44,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最终实现美好生活。
(二)培養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随着知识经济、人工智能、大数据、互联网经济的发展,创新、创业、创造在实现美好生活的过程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学会创造性劳动。经济新常态下,创新知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新时代劳动者必备的基本素养,因此,要倡导创新创业文化,营造创新创业氛围,提高劳动者素质,立足创新发展,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创新创造的落脚点。创造性劳动建立在劳动者具有一定的创新知识、实践能力、开放性思维和科学精神基础之上,是对简单重复性劳动的超越,可以提高劳动效率、优化生产环节、增加经济效益。创造性劳动需要创造性人才。习近平指出,“全社会都要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重大方针”,要“推动建设宏大的知识型、技术型、创新型劳动大军。”[15]
“創新之道,唯在得人”,教育在培养劳动者创新精神,创新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现美好生活方面大有可为。“教育的本质就是通过传授知识、提高品德、启迪智慧,培养促进社会发展的人才,是提高每个人的生命质量、提升生命价值的重要途径。”[16]新时代背景下,要创新育人模式,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立德树人,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性,“让亿万孩子同在蓝天下共享优质教育、通过知识改变命运。”[17]要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培养具备创新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实现美好生活奠定人才基础。
(三)青年一代是国家、民族的希望
习近平指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广大青年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青年一代要加强学习。2018年上半年,国内由于核心技术的缺乏引发芯片危机。此后的两院院士大会上,习近平指出我国科技发展“形势逼人,挑战逼人,使命逼人”[18]。党和国家“对科学知识和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19]。在神圣的历史使命和严峻的发展现实下,青年一代要奋发学习、自主学习、终身学习,提高自身素质,适应经济全球化与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新时代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伟大实践为青年一代提供了最广阔的舞台,广大青年要积极投身社会实践,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生产一线、社会基层、服务社会中了解国情世情党情,磨砺自我,增长本领。“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在为人民利益的不懈奋斗中书写人生华章”[7]70。
[参考文献]
李磊.习近平的“美好生活”重要论述论析[J].社会主义研究,2018(1):1.
五年来,习近平这样多次阐述中国梦[EB/OL].(2017-11-29)[2019-09-27].人民网,http://cpc.people.com.cn/xuexi/n1/2017/1129/c385474-29673705-2.html.
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四次会议召开[EB/OL].(2016-12-21)[2019-09-27].中国政府网,http://www. gov. cn/xinwen/ 2016-12/21/content_5151201.htm.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296.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68.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184.
童怀平,李成关.邓小平八次南巡纪实:卷6[M].北京: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4:143.
任鹏.新时代主要矛盾的新变化与协调发展的新要求[J].山东社会科学,2017(12):46.
郭栋.美好生活的法理观照—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深刻变化与法治现代化”高端智库论坛述评[J].法制与社会发展,2018(4):216.
张毅翔.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新使命和新要求[J].思想教育研究,2017(11):2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7.
习近平.在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04-29(1).
顾明远.习近平教育思想指引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前进方向[N].中国教育报, 2017-07-26(1).
习近平致信祝贺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开幕[N].人民日报,2015-05-24(1).
习近平.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5-29(2).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责任编辑 张桂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