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体观在中医对消渴病的认识及治疗方面的体现

2015-03-31 14:35张帅李军谢春光
医学信息 2015年5期
关键词:整体观中医

张帅++李军++谢春光

摘要:中医整体观认为一个人机体自身与外界环境(自然、社会)是一个统一的有机的整体,而人体自身内在则又是一个巨大体系的缩影,即也是一个统一的有机的整体。消渴病是由饮食、情志、劳欲等因素引起的阴虚为本、燥热为标,久病入络,变生他病等阴阳失衡的一种疾病。

关键词:整体观;中医;消渴病

1从整体观理解为何发病

整体观是中国古代哲学在医学中的体现,是对人体、事物现象和本质完整性、统一性和联系性的理解,是中医在观察、分析、认识、研究及治疗疾病时所独有的。整体观认为:首先,人体是一个能够自我调节、自我适应且内外联系的有机整体。人体结构的完整性:人体虽有五官九窍,但每个结构之间不是孤立的,它们在结构上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如"五脏一体观";生理上的整体性:精神情志活动由五脏精气产生,由五脏共同主持,如 "形神一体观";病理上的整体性:中医认为内脏有病可反应于相应的形体官窍,如"有诸内,必形诸外";诊治上的整体性:人体五官九窍是相互联系、影响的,因此可通过分析形体、官窍的表现推测出内脏的病变,如"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则之所病矣"。其次,人与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人类生活在大自然当中,自然界存在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同时它的变化反过来又可以影响人体,人体则相应地出现生理或病理的反应,如"天人相应";再次,人与社会环境的整体性:人不是生物个体,而是社会一员,生活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生命活动必然会受到其影响,如"尝贵后贱"可致"脱营"病。总之,正常人体是一个阴平阳秘的个体生活在一个稳定的阴阳调和的外界环境之中。

从整体观概念可以简单地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人体为何发病:首先,人体自身整体性被打破:临床常见的肾精不足不能资助肝血而致肝肾精血亏虚而导致人体发病,如"相生"之中的"母病及子";其次,人与自然整体性被打破:一年四季各有其特点,每一季节除一般性疾病外,常可发生时令性流行病或多发病,如《素问·金匮真言论 》说:"长夏善病洞泄寒中,秋善病风疟。"再次,人与社会完整性被打破:人是社会中的群体生物 ,经济、政治地位的低下容易使人产生自卑心理,从而影响脏腑功能及气血的流通而发病,如,明·李中梓《医宗必读·富贵贫贱治病有别论 》中说 :"大抵富贵之人多劳心 ,贫贱之人多劳力…劳心则中虚而筋柔骨脆 ,劳力则中实而骨劲筋强…"[1]。因此,当人体及外界环境中的这些整体性、统一性被破坏或者打乱之后,疾病就随之发生。

2消渴病的发生机制

消渴病是由饮食、情志、劳欲等因素引起的阴虚为本、燥热为标,久病入络,变生他病等阴阳失衡的一种疾病。由于慢性疾病的情志刺激,患者久病郁久化火,耗伤肺津,肺之阴阳失衡;肥甘厚味损伤脾胃,是促进其加速发病的因素,此时脾胃阴阳失衡;消渴发病多为壮年,此期肾气已衰,肾之阴阳渐渐失调;并发症的出现是即病之后,不能有效地养护造成久病入络或变生他病。

3整体观在饮食、情志治疗消渴病方面的体现

消渴病的发生与饮食密切相关,如《素问·奇病论 》说:"此肥美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因此,中医十分重视消渴的饮食治疗,其饮食疗法原则为: 性味辨证、比例平衡、分量有度[2],即要针对个人体质不同综合考虑每餐各类食物之间的寒热温凉以及甘酸苦辛咸平衡、各种食物之间营养比例平衡以及每餐食物的分量也要平衡,例如:赵进喜[3]认为上消之人,应多食味苦性凉,如苦瓜、苦菜等; 中消之人,应多食味甘性平之品,如薏苡米、芡实等;下消之人,应多食补肾滋阴之品,如核桃、黑芝麻等。如此的中医膳食观不仅保证了饮食结构整体之间的整体平衡,又保证了人体五脏六腑功能、体质寒热阴阳之间的整体平衡,这一观点在消渴病饮食治疗的领域是特有的。

消渴病的发生与情志也密切相关,如《刘河间·三消论》亦谓:"消渴者, 耗乱精神,过违其度,之所成也。"中医同样重视消渴病的情志治疗,其在情志疗法方面原则为:重视症状治疗与精神治疗的结合 ,即在治疗前和治疗中消除患者的消极心理因素 ,强调"情思如惫,可愈 ,若思郁不解,多难取效"[4]。同时现代中医也鼓励患者多参加户外活动,培养个人的兴趣爱好;敞开心扉,多和家人、朋友交流;舒畅心情,生活起居尽量随心所欲。

4讨论

饮食失衡导致机体整体的平衡被破坏,与消渴病的发生密切相关,中医饮食疗法依据食物的性味及消渴病患者机体寒热失衡、气机失调的状态有针对性的辩证施食,使机体恢复整体的稳态;情志失衡与疾病的发生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他们相互联系 ,相互影响,又相互制约,中医情志疗法通过精神疏泄、心理引导进行有目的性、针对性的治疗,使人体恢复整体的稳态。只有保证了人的内在整体及与自然、社会的整体稳定,才能抑制或者延缓消渴病的发生与发展[5],这正如《素问 ·生气通天论 》中所说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因此,法于阴阳,和于术数,深谙"阴平阳秘"之道,如此才是养生得法,形神协调,才能健康长寿。

参考文献:

[1]明·李中梓.医宗必读[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6.

[2]樊玲,文秀英.糖尿病中西医饮食疗法比较[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4,23(2):5.

[3]赵进喜.糖尿病前期的中医干预措施[J].糖尿病之友,2008:50-51.

[4]李玉梅.情绪因素对糖尿病的影响[J].百家园,2007(1):66.

[5]沈耿杨,吴丽丽.关于"阴平阳秘"之我见[J].四川中医,2011(10):42-43.

编辑/孙杰

猜你喜欢
整体观中医
田野调查和学术整体观
以整体观为指导运用推拿联合舒筋消斜膏治疗小儿肌性斜颈的临床观察
推进零售业务标准化转型需要整体观
关于中西医结合治疗乳腺增生病38例临床观察
初中历史教学整体观与课堂取舍策略——以北师大版《历史》教材为例
基于“整体观”的“韦达定理”教学与思考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整体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