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敬民
泰山学院 旅游与环境省级重点实验室,山东 泰安 271000
柳江地学实习基地位于河北省秦皇岛市以北的抚宁县石门寨镇上庄坨村,距离市区15km,占地面积约23万㎡,是在原河北秦皇岛煤矿学校校址基础上,依托柳江盆地丰富的地质遗迹资源开发建设起来的。1987年,新校建成并部分迁址,2000年北山的“老煤校”完全迁出,自此旧址大部分处于荒废、待开发状态。
20世纪70年代以来,秦皇岛柳江煤校就利用老校区的设施陆续接待地学类院校的实习。这个时期,接待设施陈旧简陋,接待能力较小,学生睡的是大炕,师生吃的是大锅菜,交通条件和校区的内外环境都较差,条件比较艰苦。1999年,河北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省级柳江地质遗迹自然保护区,行政上隶属河北省国土资源厅。2002年,被纳入我国第二批33个国家地质公园之列,2005年,又升格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工作由柳江地质遗迹自然保护区管理处负责。为更好地宣传和展示保护区丰富的地质遗迹,满足地学及相关专业实习和科研的需要,2009年保护区投资6400万元,对基地开展了较大规模的改造工作,在老校区院内开工建设了由地球科学厅、柳江盆地地质遗迹厅、岩矿化石标本厅、秦皇岛国家地质公园景观厅、多媒体报告厅等五个单元组成的柳江自然保护区地学博物馆,建筑面积达8122m2,科学设计规划建设了由地质遗迹微缩景观墙、地质学家塑像、大型岩石标本陈列为主要内容的地质科普广场,广场面积1万m2。并对原来老旧石砌宿舍修缮,把工字楼改建成学生食堂、浴室和便利商店,新建了教师公寓、教室餐厅等生活设施和电教室、乒乓球室、台球室、篮球场、羽毛球场等教学和文体设施。目前基地包含有博物馆及露天展区、教学实习综合服务区、国家地质公园微缩景观区、学术交流与专家接待区、体育运动娱乐区、现场管理站及后勤服务6大区域[1]。可同时接纳1300多名师生开展实践教学活动。
经过50多年建设,柳江地学实习基地已形成了交通便利、设施完善、服务周到、封闭管理、环境优美的野外实践教学基地,平均每年都有来自北京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西北大学、中国科学院等70余所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涉及地质、地理、环境、资源、工程建筑等多专业的近1.5万名师生来此进行教学实习或科学考察。目前,已成为我国最大的地学类高校实践教学和地学科研基地。
秦皇岛国家地质公园以柳江盆地的古生物化石、地层遗迹、岩溶地貌和花岗岩地质地貌为特色。其核心部分—柳江盆地[2],有240km2。首先,复杂而丰富的地质构造国内罕见。区内不同规模的褶皱、断层和岩浆活动强烈,遗迹典型而丰富;三类岩石出露齐全,太古代—新生代的沉积地层发育完好,地层界线清楚,岩石中蕴藏的古生物化石丰富多样,尤其是包含了很多具有极其重要科学价值的典型层型剖面,生物化石组合带地层剖面、岩性岩相剖面及典型地质构造剖面形迹。其次,地貌景观丰富多彩。本区受内力、外营力作用强烈,发育了构造地貌、河流地貌、喀斯特地貌、海岸地貌、坡地重力地貌、海岸风沙地貌,多彩的地貌汇集于保护区内,构成了秦皇岛著名的地貌旅游景观。这些地质地貌遗迹系统而完整地记录了25亿年以来的地壳演化、地理环境变迁和生物进化的历史,被学界称为“地学百科全书”[3],被誉为“地学研究的实验室和自然博物馆”,具有重大科研、科普和旅游价值。这不仅在国内,甚至在国外都实属罕见。
我国拥有丰富的地质地貌遗迹资源。截至2014年,原国土资源部共公布了7个批次总计240处国家级地质公园,其中包括世界地质公园35处(截至2017年),这些地质公园内含丰富、典型、特色明显的地质地貌遗迹。但由于公园或保护区门票、交通、后勤服务的门槛较高和实习资金短缺方面的限制,很多高校只能望而却步。但柳江地学实习基地是依托柳江盆地国家地质保护区而建,以国土资源部门投资为主,重视后勤保障服务,注重教学、科研科普功能的综合开发。同时,在运营上,保护区通过提供后勤服务收取少量的费用,用于基地设施的维护和保护区的建设,这就使高校消除了长期困扰实践教学基地建设面临的资金和后勤服务问题,并获得基地提供的教学资源。这种模式做到了基地和高校之间的互利共赢,成为高校地学类专业实习基地建设的最佳选择,同时也为国内地质公园的开发利用提供了一种新途径。
食宿交通的优质社会化服务是高校实习基地建设所渴求的重要条件[4]。地学野外实习基地的建设,即要考虑地学资源禀赋基础,更要关注基地良好的后勤保障条件。目前,国内地学实习基地建设途径有“学校主导建设,校内多专业共用型”“院系自建自用型”“校系与基地共建型”,这些基地面临的突出问题就是后勤服务得不到有力保障,致使跨区实习基地数量不断减少,实习时空范围逐渐压缩,实习基地的稳定性差,也就很难保证实习的质量和效果。而柳江盆地学实习基地一开始就注意实习基地后勤保障建设,保护区管理处投资大量资金对基地教学和生活设施进行大规模的改造和扩建,对基地内外的教学环境进行整治,住宿明亮清洁,饮食安全且卫生,出入交通便利,娱乐和购物需求基地均能满足,地学文化和教育氛围也浓厚,入住基地犹如在自己学校的一种亲切感。基地提供的价格优惠、服务优良的后勤保障,使实习带队教师可以免除后顾之忧,能够安心组织教学,既节约了经费,又保证实习的顺利开展。这种以政府管理为主,政府投资建设、带有一定公益化特点的一体化实践教学后勤服务体系,是柳江地学实习基地的最突出特点,也正是柳江基地发展成为目前国内规模最大、影响力广泛的大型综合性实习基地的重要原因之一。
我国地学类高校很早就在柳江盆地开展实践教学活动。从1923年北京大学地质系孙云铸率领5位学生来此进行野外地质实习以后,每年都有来自东北、华北、西北等地区的几十所高校云集于此,开展野外实践教学。不同高校的教师可以进行实践教学经验和研究成果方面的交流,各高校相同或不同专业的学生可以相互交流学习心得、取长补短。同时,柳江盆地地质调查研究开始的也比较早。1869年李希霍芬曾到柳江盆地进行煤炭地质调查,之后先后有很多国内外知名的地质学家来此进行考察研究。中国地质学会60周年大会、第30届世界地质大会、第6届国际古植物学大会等重要会议在秦皇岛市召开,并把柳江地学资源作为研究和考察的主要内容。2017年7月秦皇岛柳江文化研究会成立并在实习基地召开会议,2018年8月基地举办了全国地学实践教学与人才综合培养基地建设专题学术研讨会。基地为国内地质学专家学者、旅游、文化、教育等社会各界代表搭建起一个全新的综合交流平台。使教学与研究,地学与其他学科可以互相促进、共同提高。
野外实践教学组织与管理是野外实习开展的重要工作任务之一,是野外实习教学顺利开展的重要保证。在柳江地学实习基地内,学生安全管理以基地和学校联合共管,基地内采取封闭式管理为主,野外安全管理主要由实习队负责。教学组织与实施由各高校安排,基地提供辅助服务的管理模式。实习线路的选择、实习内容由各高校根据实习目标和教学计划自主决定,基地内的教学场地、博物馆的参观等活动由基地落实。各高校实习时间由基地和高校统一协调安排,用车和生活需求由学校提出方案,基地给予提供。这种双方分工协作、合作共管的运行模式,保证了野外实践教学工作的有序开展。
多年来,保护区管理处十分重视资源的保护工作,但目前还存在企业、居民和学生的保护意识不强,部门监管保护不到位,保护区内产业结构不合理,滥采乱伐严重等突出问题。比如表现在遗迹景点的标识牌、警示牌被人为破坏,鸡冠山山顶的层面构造—沙波、不整合面、断层等重要的地质景观因缺少保护设施遭学生用锤子敲砸、生产建设活动而遭到破坏。大石河段因采砂和石料加工,使原始的河床和河流地貌几乎破坏殆尽,乱采乱炸造成亮甲山等地的地层剖面和山体景观的破坏。
要促进实习基地地学教学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必须要加强地质地貌资源的宣传与保护,提高政府、企业和师生的资源保护意识;增加管理处人员的编制,加强对资源的巡查和监管力度,强化相关人员的责任,加大对破坏资源行为的处罚力度;完善标识、警示、护栏、界碑等保护设施,避免人为的破坏;加强高耗污染的传统产业的改造,大力发展以旅游为龙头的第三产业和生态农业,不断优化产业结构。
目前,基地服务设施有待完善,尤其是实习旺季人满为患,基地超负荷运转。主要使用基地外的社会车辆,车况水平不高,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基地周边环境存在脏、乱、差的现象,夏季基地外小吃摊的饮食卫生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基地管理人员尤其地学、地理、旅游专业人员的数量,服务人员的专业化水平不够高。随着实习人数的不断增加,安全、卫生和管理制度不完善的问题也表现出来。
为此,要加强设施建设,提高接待能力,合理调控实习学校、参观游客的活动时间和空间,缓解基地淡旺季的接待压力,基地可以自营或与客运企业建立合作,提供安全、专业的交通服务;增设卫生室,适当配备医疗卫生设备和人员;加强基地周边环境管理与整治;增加基地人员编制,培养和引进多专业的人才,优化基地人员结构。
另外,基地和高校还要加强制度建设,完善交通、卫生、安全等方面的管理制度,为实践教学开展提供重要的制度保障。
柳江地学实习基地科研和教学工作历史悠久。每年来基地进行野外实习的学校和科研单位很多,但是校际、学校与科研院所之间进行深入多层次的交流的机会和时间并不多,多是工作之余自发、分散地进行。科研、教学、旅游、文化等各行业的多元化交流更少,缺少常态化的联系和交流机制。
基地应加强与国内外科研机构、地学及相关院校的联系,积极争取举办国际和国内有关会议,提高知名度。定期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开展专题研讨活动,听取专家对地质公园管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方面的建议,促进科研和保护区管理水平的共同提高。邀请高校来基地开展野外践教学经验交流,联合编写实习教材,制订实习评价的考核指标,研究设计更合理、更科学的实习线路。还可以定期举办全国高校地学类野外实践教学指导教师培训班,培养和锻炼指导教师尤其青年教师的野外实践指导能力,促进实习高等学校尤其是地方院校实践教学质量的提升。
目前,柳江地学实习保护区内,地质景点基本不收取门票,基地住宿价格较低,前期保护区在遗迹资源保护和基地服务设施的建设方面投资比较大,基地的后续发展无疑也面临着巨大的资金压力,会影响基地发展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因此,一方面,柳江地学实习基地应积极争取国家和地方政府的资金和政策支持;另一方面本着“开放共享、合作共赢、拓展提升”的原则,积极与高校开展合作,让高校拿出部分实践教学资金参与基地服务设施的建设,拓展提升综合功能,共同把柳江地学实践基地做大、做强、做好。争取把柳江地学基地建成国家级地学野外实践教学示范基地,更好地发挥基地建设的示范和引领作用。
我国地域辽阔,地质环境复杂,地学资源丰富,区域差异显著。目前,拥有包含35处世界地质公园在内的240多处国家级地质公园,园内蕴含的丰富、典型、特色的地质地貌遗迹是地学教学的宝贵资源。但是,丰富的地学旅游资源并没有为科研和教学所充分利用,资源禀赋优势与科研和教学方面实践需求的矛盾极为突出。因此,从国家层面,可以世界地质公园或保护区为依托,根据区域地学资源特点,在全国规划建设一批区域性地学实习基地,这会极大提高地质资源的利用效率,提升地质公园的科普科研和教育功能。
据统计,世界上有100多个国家建立了国家公园制度,其中美国等国家实行的是国家所有、政府统一管理的方式[5]。公园的公益性和社会性表现突出。目前,我国大多地质公园仍然实行的是属地管理为主,商业化运营的方式,这种机制很难保证其公益性能的发挥。价格过高的门票、交通、住宿把高校尤其地方院校拒之门外。因此,国家可以借鉴美国国家公园建设和管理的模式和经验,不断完善地质公园的公益性功能,尤其对包括高校在内的学生实践教学活动给予有力支持,比如门票可以减免、实习乘坐火车更优惠,提供适宜学生居住的青年旅舍等,减轻高校尤其是地方院校地学实习面临的资金和后勤保障压力,使国家地质公园成为高校地学实习基地建设的理想选择。
以自然资源部门投资、建设和管理为主,是柳江实习基地突出的特色。这种管理和经营模式,一是有利于对地学类基地统一规划,提供完善的服务设施、良好的教学资源和条件、安全而有效的管理与运营,进行规模化的经营,能保证基地稳定性和发展的可持续性。克服了以“校企共建”“学校自建”“企建校用”等建设、管理或运行模式造成的基地重复建设,规模小而分散、设施不完善,高价格低服务,稳定性差方面的一系列弊端,同时也有利于地质公园公益性功能的发挥。二是政府通过提供教学设施和良好服务收取少量的费用,作为基地持续性发展的必要补充。实践证明,柳江地学实习基地模式是成功的,是地学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与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创新,值得大力推广。
“开放共享、合作共赢”是柳江地学实习基地一直遵循的原则,也是基地规模不断增大,辐射范围更广,综合功能不断提升的重要因素。一方面基地以保护区为依托,利用资金、管理等优势,挖掘和建设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并向高校和科研单位全面开放和共享,产生了一定的经济和强大的社会效应。另一方面,各高校院所的研究成果也丰富了保护区的内容,也为基地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建议和一定的资金支持。两者在开放、共享、协作过程中相互学习、共同提高和发展。基地的壮大伴随其综合性,多样性功能的提升,不仅成为培养地质人才的教学实习基地、科研科普和学术交流基地、青少年社会实践基地,还拓展了研学旅游、文旅服务的功能。因此,“开放共享,合作共赢”原则应成为地学实践基地建设和发展的指导思想。
早在2011年,全国政协委员孟宪来、蔡克勤、王训练等知名地学专家曾提出议案,建议教育部设立“国家级地学教学实习基地建设专项资金”,按照“国家投入、专管专用、开放共享”的原则[6],建设一批国家级地学教学实习基地。议案所倡导的理念和柳江地学实习基地以政府投资建设和管理为主、依托现有基地或地质公园开发建设、开放共享的实践经验有很多共同点。可以说,柳江地学实习基地成为国家级地学实践基地建设的试验区,其模式可以为国家级地学实习基地的建设和管理提供有益的借鉴。
以柳江国家级地质保护区为依托、政府投资建设和管理为主、带有一定公益性质的一体化后勤保障服务是柳江地学实习基地的特色,这也是柳江地学实习基地成为我国最大地学实习基地的重要原因。这种模式克服了高校尤其地方院校跨区实习基地建设面临的资金和后勤保障方面的双重压力,成为高校实习基地选择的最佳方案,是高校在实践教学改革方面的一个重大突破,实践证明具有很大的生命力。因此,柳江地学实习基地应进一步完善条件,争取打造成国家级地学野外实践教学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