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 杰
“政校行企”四方联动模式[1]是指以学校为主体并通过其他三方,以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以及企业参与的多方互动的人才培养模式。通常是指基于协同育人平台,职教联盟再构建以及充分发挥政府、学校、行业、企业四方的优势和作用,合理配置资源和要素,深度合作,从而实现四方联动,共同育人,利益共赢。旅游产业作为世界第一大产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是“发展经济、增加就业的有效手段,也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产业”。高职旅游管理正是顺应了旅游行业发展需求、随着旅游经济的发展而兴起的一门新兴学科,应抓住旅游业发展的大好时机,为国家和社会培育更多的优秀旅游人才。据文化和旅游部人事司《2017年全国旅游教育培训统计》:高职高专开设有旅游类专业的院校有1086 所,共招生11.3 万,因而高职旅游教育不容忽视。本文以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旅游管理专业教育为例,具体研究了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建设与“政校行企”协同路径及策略。
近年来政府在推动高职教育发展方面做出了很多努力,但仍然存在诸多不足。高职院校专业建设要与“政府”协同发展,其路径及策略有:
近年来,国家非常重视发展职业教育,相继出台了诸多政策文件,各级地方政府也积极颁行相关政策,但在具体行业职教发展中,仍需进一步细化落实。综观近年来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出台的主要办法及意见,与旅游教育相关的有《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国家旅游人才培训基地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但仍未发现有关高职旅游教育方面的法律条文。因此,地区高职院校要积极推行2019年1月24日,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并以其为指导,在完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组建国家职业教育指导咨询委员会、职业培训、职教经费投入、产教融合、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待遇水平、推动校企全面深度合作等方面都需要政府起到引领作用,要使“政校行企”有机结合,达到真正的“产学研用”,光靠学校的主动热情,困难重重,因而“政校行企”四方联动急需获得政府支持。
近年来,我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师积极参加政府部门组织的教育培训。高职旅游管理教育中,应以教师为主,学生为本。要做好高职教育与“政校行企”协同发展,应高度重视教师的积极作用,他们是“政校行企”四方联动的重要执行者。如重庆市旅游教育培训中心相继组织了一些很有价值的讲座和培训:重庆市政务接待讲解员专题培训、重庆市乡村(民宿)旅游带头人专题研修、旅游饭店主管、领班岗位能力培训、重庆市礼仪培训师暨服务礼仪接待人才培训、全国导游人员资格考试考前培训、重庆市现代饭店创新经营管理暨旅游饭店经理、部门经理岗位能力培训、研学旅行导师培训等,参加培训的人员主要是旅游企业在职员工、相关行政事业单位职员及旅游院校教师,这些培训极大的推进了“政校行企”协同发展的步伐,对我校旅游管理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有极大的帮助。
我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师积极参与地方政府事务。国家及地方政府都会定期编制行业发展规划及方针政策,如国家旅游和文化部及地方旅游部门都会定期编制相关旅游规划和法规,发起旅游相关课题研究,旅游管理教师应大力参与,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地方旅游部门每年会组织全国导游人员资格考试,有导游资格证的教师应积极参与考评员的工作,把握导游职业发展方向。每年国家和地方教育部门也会组织各类旅游大赛,教师也应参加考评委工作,从学员的讲解中吸取新的创意。旅游管理教师还应参加各地旅游部门组建的各类旅游专家团队,如重庆市旅游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组建的重庆市旅游度假区专家库、旅游行业优秀人才库、旅游景评员专家库、文化和旅游安全专家库等。旅游专业类教师和学生应参加政府组织的各类大型会议及高水平讲座,从而拓展自己的专业视野。如重庆市政府组织的2018年中国“互联网+”数字经济峰会、中国国际智能产业博览会、第九届中国长江三峡国际旅游节、中国首届温泉与气候养生旅游国际研讨会、世界旅行商大会、第三届中国全域旅游发展高峰论坛等。我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师通过参与上述交流,拓展了行业眼界,深化了高职旅游管理教育与“政府”协同发展。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是旅游学、管理学、文化学、地理学、营销学等多学科交叉的边缘学科,也是系统融合了多门学科的综合性学科。但目前有较多院校对其定位不准,导致在非旅游院校往往不被重视。在旅游专业设施设备投入、教师外出学习培训、学生教学经费投入等方面受限,专业主要发展路径和策略有:
旅游管理专业应在国家大政方针和学校长远规划的指导下对本专业的发展做出愿景设计和具体规划,有步骤的部署和执行,争取列入市级或国家级重点发展专业。如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是以“以电子信息为特色”的高职院校,目前有国家级重点专业9 个,市级重点专业27 个。旅游管理专业应力争与我校“电子信息”这一优势资源有机结合,积极打造专业品牌。在教学中利用旅游电子信息化教学,争取学校和社会资源开办旅游电商,在旅行社、客房、餐饮、酒水、茶饮等方面,可以利用学院搭建的“众创空间”平台,积极促成旅游电商创业。高职旅游管理教育还应与本省乃至全国其它高职院校开展交流和学习,以求扬长避短。如重庆市目前共有高职院校40 所,开办了高职旅游管理相关专业的就高达26 所。在本科院校中,也有16 所院校开设旅游管理专业。应加强与其它已开设旅游管理专业的本专科院校协作,进行地方优势资源整合。此外,还需向全国其它优秀高职旅游院校学习,从而提高旅游管理教育的整体水平。如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旅游管理系教师在2016年6月,拜访了“中国旅游院校五星联盟”中的浙江旅游职业学院、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后来又通过全国旅游技能大赛陆续与南京旅游职业学院、山东旅游职业学院开展交流和协作,选派部分教师到英国研修访学等,对本专业发展及教师的教学水平有极大的提升。旅游专业还与重庆市渝北职教中心、重庆市黔江区民族职业教育中心等中职院校展开协作,对服务区域旅游职教起到了一定的帮扶和指导作用,也提升了本专业在当地的影响力。同时还可以通过各类技能大赛争创名牌,如针对教师的教学大赛通常有各级微课比赛、说课比赛,近年来最有影响的就是一年一度的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由于此大赛涉及内容多、参赛范围广、时间跨度长等,其奖项被各高职院校高度认可。高职旅游管理学生参与的大赛主要有旅游协会组织的旅游高等院校导游及饭店服务技能大赛、教育部组织的全国高职院校导游及饭店服务技能大赛等。通过上述改进,我校学生在2018年重庆市级导游大赛中获一等奖、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导游服务赛项中获二等奖、在全国高等院校导游服务大赛中获二等奖、三等奖和团体优秀奖。
我校近年来按照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的要求,持续更新了专业目录、课程标准、顶岗实习标准、实训条件建设标准、人才培养方案,将旅游与康养、嵌入技术、电商和大数据结合,加强专业建设、深化课程改革、增强实训内容、提高师资水平,全面提升了旅游管理专业教育教学质量。例如,我校针对升入我校学习的不同种类的学生采取了不同的培养政策:对重庆市应届初中毕业升入我校的学生制定了《旅游管理专业(五年制)人才培养方案》,目前与我校五年制对接的学校有黔江职教和渝北职教;对外来留学生,我们制定了《来华留学学历生人才培养方案》,目前与我校旅游管理专业对接的学校有泰国切都蓬商学院,这是我校第一个海外办学专业,也是重庆在泰国办的第一个海外分校,对助力“一带一路”国际技能交流与合作具有引导与示范作用,对我校旅游管理专业国际应用型人才培养具有深远意义。
专业教师应利用好学校就业信息,搭建就业平台,促成学生就业。专业教师除了教学外,还应参与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和联系就业单位的工作。部分教师对学生就业不闻不问,上完课就万事大吉,对学校发布的就业信息从不关注,对就业需求走向不敏感,对学生就业单位不熟悉,其教学内容也多与时代脱节,不利于学生就业。因而应加强教师的职业责任感和危机意识教育,专业教师也应配合学校招就处的工作,熟悉招生和就业环节,这将直接关系着本专业后续招生质量及规模。可鼓励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考取各类有益的资格证书,这些资格证书也从一个侧面反应出教育质量的高低,如导游资格证书、茶艺师、营养师等。我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毕业离校时几乎都能获得某类资格证书,这为学生以后进入职业岗位实现了零对接。同时积极融入“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鼓励学生取得多类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拓展就业创业本领。
旅游行业组织通常是一种非官方组织,为加强行业间及行业内部的沟通与协作自愿加入组建而成,是对政府官方旅游行政管理机构的有益补充。世界性的旅游行业组织主要有:世界旅游组织、世界旅行社协会、世界旅行社协会联合会、国际饭店协会等。我国旅游行业组织主要有:中国旅游协会、中国旅行社协会、中国旅游饭店业协会、中国旅游车船协会、中国乡村旅游协会等。我校积极参与重庆市旅游协会、重庆导游协会、重庆市旅游协会旅行社分会事务,在拓宽教学思路及延展学生就业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协同发展路径及策略有:
加入国际、国内或地方行业协会,熟悉和了解旅游行情。例如加入行业协会培训专家库、行业协会咨询顾问等。行业协会组织一般会定期研讨企业在实际运营中共同面临的一些难题及解决思路,这对教师掌握第一手的教学案例资料有极大的帮助。我校已加入的有:中国旅游协会旅游教育分会、重庆导游协会、重庆市酒店行业协会、重庆市旅游协会等。如参加中国旅游协会旅游教育分会和重庆导游协会组办的一些培训讲座活动,参与导游服务竞赛、旅游创意设计和裁判等工作,通过参与系列活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师生们的专业技能。
聘请一些行业协会专家到学校开讲座,为学生传授运营和管理技巧,行业专家理论和实践经验丰富,通过“请进来”能更好的为学生答疑解惑。如我校每年开学时的职业情景体验周和每学期、整周实训周及职教活动周,会请一些行业专家到学校做报告,让学生亲自体会他们在创业或运营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及成功案例的分享,这对提高师生的间接经验大有裨益。我校先后聘请了重庆万紫千红导游服务公司总经理、全国金牌导游、五星酒店总经理到我校上课,让学生接收时代前沿热点知识,更快了解行业需求,以便在就业时能及时融入企业岗位。
支持学生参与行业协会举办的一些有益活动。如我校部分老师和学生取得导游资格证后,就将导游证挂靠到重庆万紫千红导游服务有限公司、重庆汇兰导游服务有限公司处,老师和学生们就可以利用周末或寒暑假等课余时间去带团服务,并获取一定的经济回报,用于补贴学习和生活开销。2018年我校学生还参加了行业协会举办的“渝中区全域旅游导游大赛”,获得了较好的成绩,我校老师还在2019年参加的“重庆市首届高等院校专业教师导游词创作大赛”中获一等奖。通过“走出去”,丰富了专业知识,获得了更多实践知识。
高等职业教育的本质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培育就需要高职教师具备良好的专业技能教学能力和研教改能力。教师的教学能力应包括:语言表达、教学设计、实践操作、课堂组织和监理、改革创新、教研结合与转化的能力[2]。高职院校要高度重视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形成长效系统的学习与培养提升机制。国务院和教育部在颁发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企业接受学生实习实训和教师实践”、“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在2011年《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各地要加大高等职业学校教师培养培训力度、推动学校与企业共同开展培养培训工作”[3]。旅游企业是促进高职教师教学能力提高的重要实践基地、也是拓宽学生实习就业的重要渠道,应加强高职旅游管理与“企业”的协同发展,其路径和策略如下:
我校旅游管理专业在教育中注重理实结合、工学结合,借鉴德国“双元制”模式,多措并举,加强与企业深度合作。我校先后与重庆喜来登大酒店、重庆洲际酒店、重庆希尔顿酒店、重庆喜地山国际大酒店、重庆保利皇冠假日酒店、重庆富力假日酒店、重庆导游协会、重庆新闻国旅、重庆金佛山旅游景区、武汉扬子江游轮等单位建立合作实习基地,校企共同研制人才培养方案,协调就业创业,及时将行业新需求、新规范纳入教学标准和教学内容,强化学生实训和教师实践。我校联合万紫千红导游服务公司等企业联合开发了《重庆导游实用手册》,并开展了《导游服务技能》课程的线上线下混合教学,适应“互联网+职业教育”发展需求,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改进教学方式方法,推进网络学习空间建设和普遍应用。企业有大量的运营设施设备,学生可直接上岗实习,这就节省了旅游管理专业购置实训设备的巨额费用,因而企业可以成为学校固定的实习基地。相反,企业缺少学校的教学师资、教学场地及教学设施设备,因而学校可以成为企业固定的培训员工的阵地,可谓是双赢策略。
师资是人才培养工作中的核心资源,是大学教育教学水平的体现,也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4],根据职业教育性质,高职教师应具备双师素质。虽然目前专业教师要进入企业顶岗实践还存在诸多困难,但仍需迎难而上,不断努力。教师在顶岗实践中通常会遇到的问题主要有:接触不到企业的核心岗位及核心事务,如企业的早晚会、企业运营的财务资料、客户信息、企业的中长远规划等,教师在企业实践内容大多是看看企业外在运转表象,并没有真正的参与到企业核心部门和岗位的顶岗实践,大部分工作是对学生的管理,并督促学生按时完成毕业实习报告,这对科研和教学的深入开展极为不利。我校先后制定了《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实践教学管理规程》《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实践教学管理实施细则》《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管理办法》等,让教师每年至少有1个月在旅游企业或实训基地实训,教师的双师技能有所提升。但仍需完善相关的顶岗实习制度,加大对教师进入企业顶岗实习的激励,同时注重科研产出,提升教师顶岗实践质量。
积极促成“政校行企”四方联动建设资源共享,集实践教学、社会培训、企业真实生产和社会技术服务于一体的高水平职业教育实训基地,积极打造校企共建校内实训基地,实现产教融合。提高实训基地规划、管理水平,为社会公众、职业院校在校生取得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和企业提升人力资源水平提供有力支持。学校曾承担了酒店前厅、餐饮、客房的职业资格认定,及为企业培训礼仪训练等工作,但仍需结合当前社会需求,积极探索旅游类职业技能等级认证及企业合作。学生在顶岗实习过程中通常会遇到的问题主要有:实习初期不能完成学生到员工的角色转型,部分学生认为自己还没从学校毕业,企业在纪律要求、实习工作量、实习内容等方面应与老员工区别对待。但从顾客角度来看,他们无法辨识新老员工,希望获得的是无差别服务。从企业角度来看,希望新进员工在短期实习培训后就能达到或超过老员工的服务水平,同时付出比老员工更少的薪水。因而,教师应做好学校、学生、企业等关系的协调,明晰企业的用工薪酬、内容、奖惩和晋升等,促成师徒老带新机制,让学生真正融入企业,让企业真正接纳师生实践的高水平实训基地。目前有部分企业存在短视行为,认为让教师和学生进入企业给自己带来的好处不多,作用不大,反而会给自己带来很多麻烦,因而存在抵触行为。其实,从校企合作的可持续发展角度看,学校无论是在师资培训、科研产出、员工成本、服务和管理理念、口碑宣传、社会效益等方面都会给企业带来益处,企业也应当依法履行实施职业教育的义务,积极参与校企合作,促进人力资源开发。政府要积极促成企业承担职业教育责任,推动职业院校和行业企业形成命运共同体。完善政府、行业、企业、职业院校等共同参与的质量评价机制,积极支持第三方机构开展评估,将考核结果作为绩效考核、表彰奖励的重要依据。
综上,高职院校专业与“政校行企”协同发展需要政府在政策规范和管理协调方面起主导作用、突出学校和专业教师的主体地位、发挥行业的指导作用、增强校企合作意愿,最终大幅提升新时代职业教育现代化水平,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提高国家竞争力提供优质人才资源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