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智军,任庆国,刘 喆
(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陕西 渭南 714000)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这为高职院校的发展指明了方向,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结合时代发展和铁路行业对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要求,探索实施工匠精神“进校园、进课堂、进教材、进社团”的“四进”工程,教育引导广大师生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恪守职业操守,崇尚精益求精,把执着、坚守、奉献、创造、品质和服务内植于心,外化于行,着力培养肯吃苦、讲奉献、敢拼搏、能力强、技术专的优秀学生。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人们对高品质、个性化的需求愈发强烈,中国政府立足于国际产业变革大势,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为全面提升中国制造业发展质量和水平作出了重大战略部署,中国正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大步迈进,“中国制造”也越来越受到国际的认可,而这其中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那些精益求精、不断创新的“大国工匠”在各自的岗位上默默奉献。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培育更多的“大国工匠”已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在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既有利于缓解当前就业压力,也是解决高技能人才短缺的战略之举。改革完善高职院校考试招生办法,鼓励更多应届高中毕业生和退役军人、下岗职工、农民工等报考,今年大规模扩招100万人。我们要以现代职业教育的大改革大发展,加快培养国家发展急需的各类技术技能人才,让更多青年凭借一技之长实现人生价值,让三百六十行人才荟萃、繁星璀璨。”的论述更是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高职大学生作为人才资源,是现代工匠的后备军,是提高未来社会生产力的直接参与者,高职院校作为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摇篮,肩负着培养现代工匠的重任,
即要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服务国家行业产业的发展需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发挥积极作用。
目前,高职院校无论是对于工匠精神的研究还是实践都做了很多的努力,也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但仍存在一些不足。
虽然对于工匠精神的研究已经有了一定的成果,但从长远来看,我们还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对于工匠精神的认识还不够深刻,有些研究过于粗浅化,还存在一些问题。
高职院校的功能定位是为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这其中就包含了培养“大国工匠”的使命和责任。然而,很多高职院校在办学思想上存在急功近利的心态,注重追求“排名”和各类“头衔”,办学的指导思想有所偏离,工匠精神被不断边缘化。
目前,高职教育中普遍缺乏培育“工匠精神”的有效抓手,在教育教学工作中,重视学生职业技能的培育,忽视了学生职业精神的培育,缺乏培养工匠精神的制度,没有形成崇尚工匠精神的校园文化、缺乏相关的课程教学、校企合作不够深入等问题依然明显。
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结合时代发展和铁路行业对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要求,紧紧围绕“强化技能培养 弘扬工匠精神 铸就青春梦想”这条主线,着力物化工匠精神、研传工匠精神、弘扬工匠精神、践行工匠精神,为培养铁路建设和管理急需的技术技能人才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3.1.1 发掘文化载体,物化工匠精神
充分发挥技能大师工作室、窦铁成事迹展览馆和铁路发展史馆、企业文化长廊、校友风采长廊等工匠精神载体的作用,建设工匠精神广场,使学生时时、处处都能受到浓郁的技能文化环境的熏陶,营造崇尚工匠精神的校园文化氛围。
3.1.2 强化榜样示范,引领工匠精神
学院依托技能大师工作室及名师工作室定期邀请全国劳模、技能大师、企业家、技术能手和优秀毕业生走进校园,与广大学生面对面交流,以自身亲身经历生动展示工匠精神、工匠情怀,传授做人学艺的经验和体会,激励在校学生尊重职业、尊重技术技能、尊重工匠。
3.1.3 利用平台资源,研传工匠精神
充分发挥学院作为教育部职业院校文化素质教指委工匠精神培育专门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单位的平台资源,举办围绕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创新工作载体等主题的学术论坛,通过班会、晨会、报告会、宣讲团等教育宣讲平台,学院官网、微博、微信等展示推介平台大力宣传报道工匠精神、先进事迹,让工匠精神更加深入的走进校园。
3.2.1 优化课程设计,渗透工匠精神
将工匠精神纳入人才培养方案的全过程,在人才培养方案、育人规划中突出工匠精神的培育,在课程设计中凸显行业标准、操作规范、典型案例,渗透工匠精神。
3.2.2 校企联合办学,引入工匠精神
开展现代学徒制育人,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校企无缝对接,让学生通过企业实践接受企业文化、职业精神的熏陶,真正达到育人的目的。
3.2.3 利用课堂教学,灌输工匠精神
在思政课教学中,通过对学生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引导,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工匠精神有机结合,有效利用已经树立的大国工匠典型人物、杰出校友、优秀学生的先进事迹,充分挖掘工匠精神的深刻内涵。在专业课教学中注重课程思政、专业思政的育人作用,充分挖掘专业课程教学资源,结合工匠精神开展教育教学工作。
3.2.4 依托实践教学,感悟工匠精神
继续推进与专业相关的校内外生产性实训基地、实训室建设,在日常教学中通过职业角色扮演、认识实习、定岗实习等环节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通过校内建舞台、校外搭平台,引导学生崇尚技能、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积极开展和参加校内外各类技能大赛,完善专业全覆盖、师生全参与的技能竞赛组织形式,形成人人参赛、层层选拔的竞赛格局,在全院形成“榜样引领学技能、切磋交流共提升”的文化氛围。对于技能竞赛中获奖学生在奖学金评定、“学习刻苦”青春榜样评定中予以优先考虑。
3.3.1 自编教育读本,普及工匠精神
组织编写工匠精神教育读本,详细介绍工匠精神内涵与外延,向全院师生普及工匠精神。
3.3.2 修订专业教材,融入工匠精神
在编写和修订专业课教材时,要融入能体现工匠精神的素材和案例,最大程度上引导学生理解工匠精神的内涵。
3.3.3 整合信息资源,传播工匠精神
录制、收集各类工匠精神影像资料,作为线上资源传播工匠精神。
3.4.1 成立工匠精神社团,研究工匠精神
鼓励和帮助学生成立突出技能培养和工匠精神传承的专业社团、学社,让学生深入研究、了解工匠精神的内涵。
3.4.2 发挥社团育人功能,践行工匠精神
定期开展与社团专业相关、突出技能操作、体现工匠精神的社团活动,例如以“工匠精神”为主题的演讲比赛、辩论赛、征文比赛等,拓展工匠精神的文化内涵。
3.4.3 加强教师理论指导,保障活动开展
聘请相关专业教研室主任任专业社团的指导老师,指导社团开展活动,辅导员老师任社团的组织老师,管理协助社团的日常事务,保障社团活动的方向和水平。
工匠精神是职业教育的灵魂,是每一个高职大学生应该树立的理想。高职院校应结合时代发展,充分认识到工匠精神的当代价值意蕴,转变育人观念,让高职教育回归到以人为本的轨道上。要以提升学生职业素质为目标,全力培养符合国家需要的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工匠精神的培育并没有固定的模式,高职院校在培
育和传承工匠精神的过程中应从学校实际出发将工匠精神的培育与院校的发展和国家的兴衰结合起来,努力开辟出具有自身特色的工匠精神培育之路,为我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