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玉珍
(洛阳师范学院 教育科学学院, 河南 洛阳 471934)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利用智能手机等设备进行移动学习。移动学习的发展一般要经历3个阶段,即基础环境建设、知识体系建设和学习服务建设,而阶段之间的过渡是一个迭代循环的过程[1]。可以说,移动学习是大学生从正式学习向非正式学习的过渡,是大学生适应终身学习时代的基本方法。本文拟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大学生移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推进微课在大学生移动学习中应用的策略。
2008年,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DAVID首次提出了“微课”,认为这种微型的知识脉冲只要辅以相应的作业与讨论,就能够取得与传统长时间授课相同的效果[2]。在我国,佛山市教育局胡铁生老师针对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利用率低下、效率不高等问题,在2011年率先提出这一概念[3],之后又对这一概念进行了多次修订。短短几年时间,微课以其短小精悍,给人们学习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引发了教育领域的“微课热”。
关于微课的定义很多,已呈现百家争鸣状态。人们对微课的认识也经历了微资源构成、微教学过程、微网络课程,3个从低级到高级而不断完善的发展阶段[4]。最具代表性的定义为:微课是以阐释某个知识点或解决某个问题为目标,以短小视频为主要形式,以学习或教学应用为基本目的的一种支持多终端的数字化资源[5]。
微课主要是为了阐释某个知识点或解决某个问题(往往是教学的重点、难点、疑点内容),或反映课堂中某个教学环节、教学主题的教与学活动。其针对性很强,教学目标明确[6]。相比于传统的课堂教学,微课的冗余信息很少,内容也比传统课程精练很多。
教学视频是微课的核心组成内容。微视频时间较短,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像正常的课堂教学一样,它有导入、展开和结尾三部分,且对于一个知识点来说,其结构是完整的。
因为移动学习的学习环境不确定,所以短小精悍的内容有助于大学生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集中注意力去学习。
一般情况下,微课视频及配套辅助资源的总容量在几十兆左右,方便师生之间、学生之间通过各种学习平台或者应用软件进行传输。学生可流畅地在线观摩课例,查看教案、课件等辅助资源,也可灵活方便地将其下载,实现移动学习。
微课的这些特点,有利于大学生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个性化学习,使微课资源在移动学习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本文针对理工科、文史类和艺术类专业在校大学生发放调查问卷,对微课在大学生移动学习中的应用状况进行问卷调查,以便更好地促进微课在大学生移动学习中的应用。调查问卷通过问卷星发布,得到有效问卷共263份。问卷主要从微课应用的情况、微课资源、影响大学生应用微课的因素三方面展开。
大学生应用微课的情况包括:微课学习的设备、大学生对微课学习的整体感觉、学习微课的频率。调查显示,大学生进行移动学习最常使用的设备是手机,占91.04%,而手机是当代大学生必备的通讯工具,这使得移动学习有了方便的载体。大学生使用微课进行移动学习的整体感觉为:0.38%的人对微课感到非常不满意;1.14%的人对微课感到不满意;28.90%的人感觉一般;近70%的大学生对微课感到满意和非常满意。大学生利用微课进行学习的次数为:23.66%的人每周学习1次;56.27%的人每周学习2~3次;11.47%的人每周学习4~5次;8.60%的人每周学习5次以上。
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虽然近70%的大学生对使用微课进行移动学习感到满意,但只有约20%的大学生每周使用微课在4次以上。而大学生的课余时间比较多,使用微课进行移动学习的频率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关于微课资源,可从大学生的评价展开讨论。
调查显示:在大学生对微课资源的评价中,8.96%的人非常满意,60.22%的人满意,29.03%的人评价一般,1.79%的人不满意;在大学生对微课内容的评价中, 11.11%的人感觉非常好,61.29%的人感觉比较好,26.52%的人评价一般,0.36%的人认为比较差,0.72%的人认为非常差;在大学生对微课资源系统性的评价中,9.68%的人认为非常系统,60.22%的人认为比较系统,26.88%的人评价一般,2.51%的人觉得不够系统,0.72%的人认为非常不系统。
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大学生在微课资源、微课内容和微课系统性方面,表现出一致的倾向,即约60%的大学生对微课资源及其系统性感到满意,约10%的大学生对微课资源感到非常满意和非常系统。这说明,近几年微课建设还是卓有成效的。但同时应该看到,还有约30%的大学生对微课资源评价一般,需要在微课内容和系统性方面继续加强。
针对影响大学生移动学习的因素,本文采用多选方式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显示:在影响大学生移动学习的因素中,网络信号和流量不足占比最多,分别为68.75%和64.24%;其次为网上学习收费情况,占56.94%;再次为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占47.22%;移动设备的配置占40.63%,微视频质量占35.42%,其他占11.11%。
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影响大学生移动学习的因素主要是网络环境,其次是网上学习收费情况,再次是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最后是移动设备的配置和微视频质量。
(1) 高校应加强数字化校园建设,实现无线网络全覆盖。基础设施建设是推行移动学习的第一个阶段。随着近些年无线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高校校园的无线网络已经成为数字化校园的重要支撑。大学生课外活动的区域主要在校园,因此无线网络全覆盖将有助于他们进行移动学习[7]。目前每个大学生至少拥有一部智能手机,因而网络环境建设已成为推行移动学习的关键因素。
(2) 高校应积极引入或者自主建设高质量的微课共享平台。高校作为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领头军,应组织建设高质量的微课资源[8]。目前,有些高校或机构已经有一些质量较高的微课平台。高校应积极引入这些资源,供学生交付少量费用或者免费观看。这样不仅能为学生学习提供便利,也可促进微课在大学生移动学习中的应用。
(3) 高校应建立激励机制,鼓励教师参与微课建设。在微课建设方面,高校应鼓励本校教师参与其中,让微课资源更好地服务于高校教育教学。可从教师培训、比赛、团队协作等各个层面建立激励机制,支持教师利用微课来丰富课堂教学、改进教学模式。
(1) 高校教师应主动改进教学模式,在教学中增加对微课的应用。虽然大学生获得信息的渠道是多元化的,但教师进行微课教学仍然是推动他们移动学习不可或缺的因素。因为大学生课余时间比较充足,教师可以利用微课实施混合教学模式,把课堂教学拓展到课外,以便大学生更好地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移动学习。
通过教师的引导和鼓励,大学生不仅能够增加对微课的了解,而且在学习观念上也会有更新,逐渐认识到学习不应再局限于课堂,从而紧跟时代的步伐,使移动学习成为常态[9]。
(2) 教师要主动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开发、应用具有系统性和完整性的微课程。近几年,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微课制作的门槛越来越低,从最开始学术界讨论微课的概念,逐渐到一线教师开始根据教学需要制作适合自己的微课。但一个个独立的微课就像一个个独立的知识点,各知识点之间联系很少,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系统性掌握,很难在实际教学中发挥作用。因此,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为整门课程开发系列微课程,才能使微课在教学中得到更广泛的应用。因此,教师应主动转变教学观念,注重由单个独立的微课开发转向具有系统性的微课程开发和应用[10]。
由于移动学习是缺乏监督的,因此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至关重要。目前,网络上有很多诱惑,比如游戏、购物、聊天等,因此大学生应明确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做好自我监督,在学习结束后自主完成对学习结果的评估。不断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拒绝不良网络诱惑,有效利用微课学习平台来完成学习任务,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的必修课。
微课作为一种新型信息资源,以其内容简洁、形式灵活的特点为大学生进行移动学习提供了新的方式。但是也应该看到,微课的发展还不够成熟,还需要建设更多的高质量微课资源。大学生应该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充分利用微课进行学习,让移动学习成为终身学习的一种基本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