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屹
(河北省衡水市中医医院 药剂科,河北 衡水 0 5 3 0 0 0)
中药材是我国的传统医学瑰宝,其质量的优劣直接关系到临床用药的安全性以及临床治疗效果。因而,如何对掺杂、霉变的中药材进行鉴别并予以剔除,成为中药生产、中药研究、临床应用等领域的一项重要工作。对于中药材的鉴别,当前有诸多的检测办法。但是受限于医疗资源分布的不平衡性、快检车空间的局限性、大型仪器设备使用的普及率较低等因素的制约,如何选择一种简单、易于操作且能够被广泛使用,尤其易于在基层医院普及的检测方法,成为一项现实课题。普通显微镜、紫外荧光灯、简单的理化剂等小型仪器容易为基层医院接受。本文对掺杂、霉变的药材进行特征分析,并利用中药微性状鉴定法[1],探讨、分析保证药材质量的可行途径,借以抛砖引玉,与同行交流分享。
对中药材样品进行微性状观察前,需要进行提前处理。例如将表面的泥土、沙粒、丝絮等清理干净;药材的断面可以在使用锉刀稍微处理的基础上,再用解剖刀将断面切口平整。对于体型较大的药材,可以使用解剖刀或小锯切成约1cm厚的切片,对于叶类、花类药材,使用清水浸泡,展开用滤纸吸干水分,使用白乳胶粘贴在白板纸上,再放置在载玻片上进行观察。
将处理好的样品放在体视显微镜下进行观察,并加一个数码目镜与计算机连接,以获得清晰的图像。若没有体视显微镜,可以利用普通显微镜在反射光下进行观察。
如红花、菟丝子、紫苏子、海金沙等较为细小的中药材,由于药材细小、肉眼难以区分,因而出于经济利益的考虑,容易发生掺杂造假的现象,从而降低了中药材的品质,难以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根据相关文献报道及工作实践来看[2-3],该类药材中掺杂尘土、矿物质粉末、富含淀粉质的粉末、植物体粉末、沙粒等较为多发。对于该类药材的鉴别,可以在现场药材中随机取样,直接将所拟检验的药材放置在包裹有白纸的载玻片上即可。在方便检验的同时也能够提供有说服力的证据,减少了盲目与争议发生的可能。
霉变药材,是指正常药材由于存储、管理不到位发生的药材性状的变化。由于我国全面质量管理法普及率还不高,因而药材的存储场所和日常的管理难以达到相关标准的规定[4],尤其是存储场所干湿度的控制[5],时间一久所存储的药材难免发生霉变。对于霉变的药材,国家有相应的规范标准及行业要求。不良经销商采用洗刷的方法对霉变药材进行处理,通过激烈的反复摩擦、碰撞将药材表面的霉菌进行清理,再通过晾晒达到以次充好、以劣充良的目的,产生了所谓的水洗货。对于该类药材,由于性状与正常药材难以区别,为该类药材重返市场打开了方便之门。但是由于药材中的大量有效成分在霉变、洗刷过程中丢失,不可避免地会对临床治疗效果产生影响,存在着巨大的安全隐患。因而需要加强对该类药材的鉴别,但是传统的性状鉴别方法难以观察到霉菌的存在;若用水及氯醛透化将霉菌透化掉,显微鉴别也难以达到预期的目的。
但是中药微性状鉴定法,此刻就能体现出易于鉴别、操作简单、能够迅速展示检验结果的特点。例如霉变的辛夷类药材,发生霉变后药材苞片内表面会布满菌丝和菌丝粘合成的块状菌斑,内部花被片的外表面布满了菌丝体,网格状呈现。通常对辛夷药材的鉴别,只是对花蕾苞片外表的色泽以及干燥程度的观察,很少观察内部状况。
又如霉变的木瓜,从药材表面进行观察显而易见可以见到布满的霉菌,这些丝状的菌丝体不仅生长于药材的表面,在菌丝体前端长出了球状的芽孢,而且能深入到药材的内部组织结构中。与未发生霉变的木瓜药材性状相比,肉眼难以看到其中的差异。但是在微性状观察下,不仅可以见到表面残留的少许菌丝体和芽孢,对于药材缝隙和深入药材组织中的菌丝体也难逃法眼。
中药微性状鉴定法,是在仪器的辅助下,对中药材表面或断面的细微性状特征进行观察,并以此为依据,对中药材的质量进行鉴定。该方法能够观察到肉眼难以察觉的药材细微区别,适用于大多数的动植物药材的质量鉴别[6]。而且具有快速、廉价、操作简单的特点,非常适合在基层医院的推广使用。
中药微性状鉴定法的理论基础是在近年兴起的植物学微型态学研究[7-8],主要是观察植物的器官表面形态。虽然植物类药材经加工干燥后的形态特征与加工前不同,但是其基础在于植物的形态特征,传承关系并没有发生质的改变。
中药微性状鉴定法起步于二十一世纪初。与传统的性状鉴定法中使用的观察法比较,区别在于中药微性状鉴定法是在仪器的帮助下,对药材的性状特征进行了放大,是传统性状鉴定法向微观领域的延伸。其常用的仪器有体视显微镜、生物显微镜、袖珍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9]。与普通生物显微镜比较,体视显微镜的放大倍数可以从5~100倍进行自由调节,而普通生物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固定的。
微性状鉴定法与显微鉴定法的最大不同之处在于显微鉴定法的光线是穿透检材后形成的直射影像,在清楚展现细胞组织内部结构的同时,难以避免组织不同层面影像的重叠。微性状鉴定的光线没有穿透检材,只是光线投射到检材表面后由于反射形成的影像,能够清晰地展现药材表面的纹理、颜色和起伏[10]。
为确保中药质量,从而保证中药材的疗效,保证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对中药材实行鉴定是从源头进行控制的必要手段。传统的看、摸、闻、尝等鉴别方法,已经难以精准鉴定中药材的质量。二十世纪中期实行的显微鉴别和理化鉴别法,由于受到仪器的普及、药品种类繁多、技术复杂等原因难以得到普遍应用。对大多数的动植物药材,使用中药微性状鉴定法进行鉴别,能够快速地将药材断面微性状特征予以清楚的展现,尤其对叶类、花类、果实类、全草类药材更为适合。对于霉变的药材,也能够准确地展现其内部特征。因而,该检验方法从技术角度、经济性、准确性、仪器的操作简单性等方面,均具有其他鉴别方法所难以具有的综合优势。
综上所述,中药微性状鉴定法的应用,能够快速鉴别中药材中的掺杂、霉变药材,保证中药材质量,为确保治疗效果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