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慕华与中华女子学院

2019-01-30 08:32张香忖
中华女子学院学报 2019年6期
关键词:妇女中华学院

张香忖

高等教育的发展是波澜壮阔的新中国70年建设的一个缩影。在我国高校的百花园里,有一所使命特殊、魅力独具的大学,这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第一所女子普通本科高等学校——中华女子学院。在学校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时刻,陈慕华以其政治家的眼光、革命家的气魄、教育家的睿智和实事求是的风范,开拓创新,锐意进取,为新中国女子高等教育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在中华女子学院建校70 周年之际,回眸学校走过的特殊历程,追述党和国家领导人及全国妇联领导对学校的亲切关怀,回顾陈慕华的女子高等教育理念对学校发展的指导,旨在坚守办学初心,牢记育人使命,在新时代继续砥砺前行。

一、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关怀是学校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不竭动力

妇女受教育的程度是衡量社会进步和文明程度的重要尺度,是国家妇女地位、男女平等、教育公平的重要标志,也是平等社会性别文化构建的具体体现。中华女子学院是一所有着特殊政治意义、独特教育地位和特定育人目标的大学。学校的建立和发展,是新中国妇女干部培训和女子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缩影。作为女性人才成长摇篮和妇女干部培训基地,学校受到了党和国家的特殊关怀。

(一)亲切关怀

学校的发展凝聚着党和国家几代领导人对妇女教育的亲切关怀。1949年是世界上的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时间节点,3月5日至13日,七届二中全会在西柏坡召开,这是对新中国成立和建设具有重大指导意义的一次大会。3月24日至4月3日,中国妇女一大在北平召开,会议制定了中国妇女运动的方针和任务,成立了中华全国民主妇女联合会。全国妇联副主席邓颖超在《中国妇女运动当前的方针任务报告》中指出:“为适应革命胜利发展的需要,必须有千百万的女干部,大量吸收城乡劳动妇女及女知识分子参加各学校和训练班,培养与提高她们成为能够担任各种工作的干部。”[1]会议决定为适应革命胜利发展的需要成立一所妇女干部培训学校,这就是中华女子学院的前身——1949年8月成立的新中国妇女职业学校,充分彰显了学校为祖国建设培养妇女干部的办学初心与使命。9月3日,朱德总司令在开学典礼致辞中勉励学员“要安心学、努力学,为社会服务而学,与实际工作结合起来,现在只是个开始”。[2]中国共产党第二位女党员、全国妇联副主席、新中国妇女职业学校第一任校长刘清扬主持了开学典礼。同年底,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宋庆龄到校视察指导工作。1952年“三八”妇女节,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朱德委员长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在中南海亲切接见了学员。1979年3月30日,经中共中央办公厅特批,全体学员到人民大会堂,亲耳聆听了邓小平同志在中央理论务虚会上的报告。1995年9月,在学校正式启用中华女子学院校名之际,国家主席江泽民亲笔题写了校名,国务院总理李鹏为学校题词“发展妇女教育 提高妇女素质”。2018年11月2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中南海同全国妇联新一届领导班子成员集体谈话时,对女子学院提出明确要求[3],寄予了党和国家对女子高等教育的亲切关怀、大力支持和殷切期望。

(二)跨越式发展

斗转星移,中华女子学院从1949年的新中国妇女职业学校一路走来,栉世纪之风,沐时代之雨,虽几经沉浮变迁,仍坚韧不拔,追求卓越,几代人艰苦奋斗,七十载辛勤耕耘,推动学校实现了多次跨越式发展。质量立校、特色兴校、人才强校、环境美校的治校方略,求精、求特的办学思路,引领学校走出一条特色鲜明的发展之路,培育了大批妇女干部和女性人才。

为适应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建设和妇女发展的需要,1950年学校更名为中华全国民主妇女联合会妇女干部学校,为百废待兴的新中国建设培养了大批县妇联主任以上干部、女法官和保教干部。1961年3月,全国妇联书记处决定停办妇女干部学校。改革开放之初,1978年学校恢复办学。1984年5月,更名为中华全国妇联管理干部学院,成为独立设置的成人高等学校。1987年8月,学校更名为中国妇女管理干部学院。1995年8月更名为中华女子学院,同时举办普通高等教育与成人高等教育。2002年2月,学校转制为普通本科院校。2012年2月,学校获批“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社会工作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试点单位。2016年,学校获批承办商务部“援助发展中国家学历学位教育项目”社会工作专业硕士(女性领导力与社会发展),并开始招收留学生。2017年,学校入选北京市“一带一路”国家人才培养基地项目学校。

二、陈慕华高瞻远瞩,筹建新中国第一所女子普通高校

女子学院“作为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女性人才的社会机构,是教育家族中的基本成员,是中国特色现代教育体系的组成部分”。[4]1中华女子学院的成立,填补了新中国普通高等教育体系的空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科学决策,筹建中华女子学院

学校的发展得益于全国妇联的正确领导,饱含着中国女性和社会各界热心人士的大力支持,倾注了学校几代人的心血、智慧和汗水,更离不开在学校发展的关键时刻,陈慕华对中国女子高等教育形势做出的正确判断和英明决策。“办好女性教育是千秋伟业,这个光荣的使命落到了我们的肩上,我们这一代人就一定要把它完成好。”[5]陈慕华用行动践行着这一庄严承诺。自1988年9月起,陈慕华在主持全国妇联工作的十年间,紧紧抓住改革开放的良好机遇,为中国妇女儿童工作和女性教育做出了杰出贡献。

兴建一所中国的女子大学是几代全国妇联领导和广大妇女的殷切希望。1983年9月,康克清同志在第五届全国妇女代表大会的工作报告中指出:“全国妇联拟在妇女干部学校的基础上,积极举办中国女子大学。”①参见安树芬:《从新中国妇女职业学校到中华女子学院》,中华女子学院内部印刷,1999年,第35 页。1988年4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妇联主席陈慕华在上任之初,来到学校指导工作,为适应改革开放的新形势,她倡议并坚持在中国妇女管理干部学院的基础上进行迁址扩建,兴建中华女子学院。1992年3月8日,全国“两会”召开期间,全国妇联邀请全国人大女代表、全国政协女委员“回娘家”,会场在学校东官房校区礼堂,陈慕华向代表们介绍了筹建一所集普高、成高和职业高等教育为一体的现代化女子大学——中华女子学院的基本情况。她说:“我们中国妇女有志气去克服困难。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大家一条心,黄土变成金。滴水成河,集腋成裘。全国妇女动员起来,献出一片爱心,我相信我们一定能够把这件事办成功!”①参见安树芬:《从新中国妇女职业学校到中华女子学院》,中华女子学院内部印刷,1999年,第118 页。讲话多次被掌声打断,中国女子高等教育事业牵动着现场每个人的心,陈慕华的话还未讲完,主席台前就排起了长队,大家现场纷纷捐款捐物,场面热烈而感人。

在陈慕华和全国妇联的积极努力下,中华女子学院的建设立项获得国务院批准。1993年1月19日,纪念国家名誉主席宋庆龄一百周年诞辰暨中华女子学院奠基典礼隆重举行,陈慕华在典礼上的讲话指出:“在宋庆龄同志诞辰一百周年之际,缅怀她为中华民族妇女解放运动所做出的不平凡业绩的时候,让我们齐心协力,共同谱写中国妇女教育史上的新篇章,为妇女教育事业的发展,为夺取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胜利做出新的贡献!”[6]陈慕华冒着凛冽的寒风,为基石铲了第一锹土。中央各部委、北京市政府各有关部门领导、妇女界知名人士及海内外捐助中华女子学院的热心人士出席了大会,自此,“中华女子学院工程”被列入了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中国组委会的重要议事日程,它的筹资建设成为一项政治任务。

(二)呕心沥血,建设女子普通高等学校

虽然国家财政为学校基建拨款4000 万元,但资金缺口仍然是筹建的最大困难。1994年,当一期工程进入会战阶段,资金严重短缺时,中国妇女基金会召开理事会,陈慕华在总结讲话中指出:“要继续做好兴建中华女子学院的集资工作。中华女子学院是一所培养妇女人才的全国性的大学,以提高妇女素质,为妇女参政议政、参加各项事业创造条件。我认为这是一件千秋功业之举。我们这一代把它完成是件很光荣的事业。为民族办教育而捐赠是一种高尚的品格。因此,我们要坚持不懈地努力,不辞辛苦地去争取方方面面对我们事业的支持。”②同注①。体谅到国家的困难,全国妇联书记处决定集资建校。陈慕华大姐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神圣的历史使命感和特有的号召力,亲自带领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向海内外广泛募集资金。妇女界老大姐慷慨解囊,以陈慕华为首的全国妇联带头捐款100万元,学校师生率先捐款,各地妇联积极支持。陈慕华不顾年高体弱,多方奔走呼吁,亲临募资一线,她对妇女高等教育事业的热爱和奉献精神,感染着身边每一个人。全国范围内的个人捐款者上千万人,有女部长、女将军,也有普通女工人、女农民,还有各界热情支持妇女教育事业的男士。银行、金融系统捐资上千万元,各省市、各部委以不同形式表达对女子高等教育的大力支持,港澳台同胞和海外热心人士也纷纷捐助。1992年至1999年,在社会各界和海内外爱心人士的支持下,共筹集资金1.5 亿元,筹集物资价值1800 万元。③同注①。社会各界对中国女子高等教育的大力支持和倾情付出时刻感动和激励着女院人。

陈慕华和全国妇联领导对中华女子学院的筹建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她亲自审定设计总体规划,经常过问工程进度,冒着严寒酷暑多次亲临施工现场,检查施工质量和进度,指导基础设施建设,从外墙装修、瓷砖颜色的选定到内部装修风格的确定,都提出具有指导性的意见。按照陈慕华“高速、优质、节约”完成建设任务的要求,经过两年多日日夜夜的奋战,1995年盛夏,一所现代化花园式校园在亚运村东部的姜庄湖畔落成了,中华女子学院工程被评为北京市优质工程。

中华女子学院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女子高等教育迈上了一个新台阶,开启了中国女子普通高等教育发展的黄金期。此后,中国妇女管理干部学院山东分院更名为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2010年更名为山东女子学院,开始招收普通本科生。2010年湖南女子职业大学更名为湖南女子学院,开始举办普通本科教育。这就是目前我国独立设置的3所公立女子普通高等学校。

三、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为女子学院引路领航

在中国女子高等教育史上,陈慕华是一面旗帜。她的贡献,不仅仅在于基础设施建设,更重要的是她的办学思想、教育理念、人文精神等指导着学院的发展和女性人才的培养。陈慕华的战略构思造就了学院,她的行动推动了学院的发展,她的精神熔铸成学院的灵魂,她的女子高等教育理念指引着学院的未来。

“陈慕华是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在政治上、思想上始终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7]陈慕华的思考是深邃的,也是具体而务实的,涉及学校发展的方方面面。学校扩建迁址更名之初,陈慕华出任中华女子学院名誉院长,她语重心长地谆谆教导:学校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要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提高学生判断是非的能力;要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学风,实行开放办学,办出水平,办出特色,培养出高水平的人才。她亲自为学校题写了“团结勤奋求实创新”的校训。她在不同场合多次讲:党校是培养干部的基地,女子学院是培养妇女干部的基地;要把中华女子学院办成妇女界的中央党校,要努力培养出起点高、素质高的女部长、女专家等优秀女性人才。

《中华女子学院章程》明确规定:“学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贯彻男女平等基本国策,服务妇女全面发展,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国家总体外交。”①参见:《中华女子学院章程》第一章 总则,2016年。学校党委职责明确规定:“全面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立德树人,依法治校,依靠全校师生推动学校科学发展。”②参见:《中华女子学院章程》第四章 学校组织与结构,2016年。中华女子学院第三次党代会确立的指导思想明确指出,学校“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③参见学校党委工作报告:《不忘初心 续航女院梦 为加快一流女子大学建设而努力奋斗》,2016年。学校牢记办学初心和育人使命,传承红色基因,成功走出了一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女子大学的改革发展之路。

四、弘扬“四自”精神,培养女大学生男女平等意识

陈慕华是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坚定倡导者和实践者,“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妇女理论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1989年,她提出要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研究、解决妇女问题,坚持把男女平等作为全社会共同争取的目标,旗帜鲜明地抵制歧视妇女思想和行为”。[7]在纪念国家名誉主席宋庆龄诞辰一百周年暨中华女子学院奠基典礼上,陈慕华说:“我们筹建中华女子学院就是要以宋庆龄同志为楷模,以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时代精神激励女性,培养更多的德智体全面发展,适应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妇女人才。”[6]她还多次讲,中华女子学院是“播种机”,培养的学生是“火种”,是具有“四自”精神、推进男女平等的“火种”。

学校认真贯彻陈慕华关于“四自”精神和男女平等的教育理念,遵循教育教学规律,构建了以学术研究为支撑,以制度机制为保障,以课堂教学、社会实践和校园文化建设为主要培育途径的德育工作体系。④该部分内容来源于《中华女子学院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自评报告》第七部 特色项,2017年。

(一)引导学生理解“四自”精神的深刻内涵

在陈慕华倡导和鼓励下,学校重视对女大学生进行妇女理论和性别平等意识教育,以“四自”精神教育、熏陶和滋养女大学生,使她们准确理解“四自”精神的内涵,做“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新时代女性。引导女大学生尊重自己的人格国格,珍视并维护女性作为国家主人的尊严与价值,不要自轻自贱;树立正确的理想和人生信念,坚信自身的力量、潜能和优势,不要妄自菲薄;具有独立精神,学习和掌握科学知识与本领,能独立于社会、自立于人群,反对人身依附和盲目顺从;激励女大学生艰苦奋斗、拼搏进取、奋发有为,对国家、民族和社会做出积极贡献。

(二)理论研究提供学理支撑

为培育学生“四自”精神和男女平等意识,学校支持教师开展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妇女教育理论、妇女/性别发展等方面的研究,教师们将研究成果转化为人才培养理念和教育教学内容,为学校育人提供了坚实的学理支撑。为培养特色人才,学校开设了妇女/性别相关的公共必修课、博雅课、各专业课程中的特色课等70 余门课程,从传授妇女/性别基本理论知识的基础性课程,到关注不同领域妇女发展、男女平等主题的拓展性课程,再到与专业理论、知识相结合的融合性课程,构成了一个逐步拓展、深化的课程体系,适应不同学生在不同学习阶段的需要,实现了全过程培养。

(三)制度机制建设提供有效保障

学校将贯彻男女平等基本国策作为办学指导思想,把“四自”精神作为人才培养目标,并写入学校章程、事业发展规划等重要制度性文件,纳入专业培养目标、专业培养方案等教学文件,落实到人才培养全过程。同时,注重因材施教、因性施教,将学生个体发展与社会与国家的发展相结合,有效地实现了德育的价值引领功能。

(四)课堂成为主阵地

开设系列课程,引导学生从思想上树立“四自”精神和男女平等意识。“女性学导论”等课程引导学生从社会性别视角分析妇女问题,理解和认知“四自”精神与男女平等理念。“女性与发展”等博雅课程,引导学生了解妇女在社会各领域的奋斗与发展历程,关注妇女发展与性别平等的现状与问题。“性别与公共政策”等专业特色课程,培养学生运用专业理论寻求解决妇女发展问题和性别不平等问题的能力。注重培养女大学生领导力,组织学生参加领导理论、领导素质实训课程学习和学生活动项目实践锻炼,如选拔优秀学生参与商务部中国国际公务员能力建设项目暨女大学生领导力培训项目,连续举办“女性参与公共服务”女大学生领导力培训班,定期选拔优秀学生参加海外交流考察项目等,多途径、多方式促进女大学生成长。

(五)社会实践成为主渠道

坚持实践育人,促使女大学生在为国家、首都和妇女发展的服务过程中体悟和践行“四自”精神,强化社会责任感。一是在实践活动中深化理解和自觉践行“四自”精神。例如,由法学院学生组成的“青春船长”普法团队,通过法制短剧等多种形式,向京冀多所中小学校宣传“预防性侵害”等法律知识;女性学专业学生开展“女书”暑期社会实践调研,探讨“女书”对弘扬先进性别文化和推动男女平等的现实意义。二是在社团活动中展现“四自”精神,国旗班、红帆合唱团、国韵团等学生社团在国际国内比赛中多次获得大奖。三是在志愿服务活动中践行“四自”精神,健全志愿服务活动组织机制和激励机制,组织学生志愿者参加多形式、多层次的社会志愿服务。

(六)特色校园文化滋养心灵

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社会主义先进性别文化和特色校园文化培养学生“四自”精神和男女平等意识。以女生为主体的社群环境,给了女生更多展示和锻炼机会,更好地培养了她们直面挑战、主动参与社会竞争的意识和能力。以独具特色的文化浸润学生心灵,将“四自”精神和男女平等意识融入校园人文景观、文化设施、学校形象识别(VI)系统等文化载体。比如学校主楼建筑造型,既像母亲张开的温暖怀抱,欢迎五湖四海的学子回家;又像打开的书本,象征女院学子在知识的海洋孜孜求索。精心设计的女字墙、校史墙、校歌墙、校训石,象征崇德、至爱、博学、尚美的“梅兰竹菊”校园形象识别系统等等,既蕴含着“四自”精神设计理念,又凸显着学校特色和定位,成为女院学子的价值取向和精神追求。注重以榜样力量激励学生自强不息,经常邀请全国“三八红旗手”、女部长、女企业家等为学生做报告,以启迪学生成长,加深对“四自”精神的感悟和认同。

(七)培养学生特质

将“四自”精神和男女平等意识融入血脉,成为学生特质。一是与其他高校的女生相比,女校学生更了解女性的历史处境与当下境遇,拥有更先进的性别观念和更强的男女平等意识。二是女子学院大学生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能自觉把“四自”精神转化为服务国家社会的实际行动,努力在贡献中展现当代女大学生的责任担当。三是学生更加关注妇女/性别问题,主动在妇女发展、儿童成长、婚姻家庭等领域开展研究,发表学术论文,参加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等比赛并多次获奖。四是毕业生特质突出,用人单位对学校毕业生职业素养的评价中,责任感强、忠诚度高、踏实肯干、乐于助人、积极主动、严谨细致、遵规守纪、勇于承担责任、勤奋努力等较重要的职业素养满意度均在90%以上。走向社会的校友认为,在母校接受的教育,特别是“四自”精神和男女平等意识的教育,使自己获益终生。

五、以公益意识感召师生,为妇女儿童和社会发展服务

公益事业是与公众有关、公众受益、有益于社会的事业。陈慕华重视女性教育,也热心公益事业。她曾说:“教育好一个女孩,就等于教育好了一代人,甚至两代人。”[5]1989年,在陈慕华倡导、全国妇联领导下,旨在救助贫困地区失学女童重返校园的“女童升学助学金”设立,1992年定名为“春蕾计划”。自此之后的“每年1月1日,她都是第一个捐款者。陈慕华和家人每年至少资助13 名延安女童,累计资助女童195 人次。”[5]“春蕾计划”集资兴建的春蕾学校,成为促进女童全面发展的公益品牌。

陈慕华也把女院的教育事业当作一项公益事业来做,倾注了自己无限的激情、热情与执着精神。她热心公益的精神和行动感召着师生,学校将公益意识纳入人才培养目标,“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四自’精神和公益意识、知性高雅的应用型人才”。①参见:《中华女子学院章程》第一章 总则,2016年。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国庆60 周年女民兵方阵、国庆70 周年女民兵方阵和广场合唱团,以及北京奥运会、上海世界博览会、APEC 会议、“一带一路”高峰论坛等重大国际国事活动的服务工作,培养学生的爱国情和报国志。此外,师生们还参加了各类社区服务、扶贫济困行动、西部志愿服务活动,例如到毛主席纪念堂、敬老院、打工子弟小学等开展志愿服务等,学校被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评为“公益明星学校”,校名被永久地镶刻在万里长城上。

学校始终与党和国家、与广大妇女同呼吸共命运,主动承担起培养应用型女性人才、培训妇女干部和妇联干部的重要职能,肩负起传播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宣传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引领先进性别文化,积极为经济社会发展、妇女发展、妇女国际交流和国家总体外交服务等重要使命。学校出版了第一部《马克思妇女观学习纲要》、第一本《女性学导论》本科教材,建立了第一个女性学书库,编发了全国第一本以研究和探索妇女教育问题为主的学术刊物《中华女子学院学报》。在中国女性高等教育研究、妇女社会学知识建构、学前儿童发展、女性劳动与权利保护等方面,都做出了积极贡献。同时,学校认真履行社会服务职能,广泛开展多层次、多形式、高质量的妇女干部培训和职业技能训练,为社会培养培训了各级各类妇女人才。

六、打造女院精神,推进学校不断爬坡,不断创新

大学精神是大学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形成的历史积淀的精神果实,是一所大学的灵魂。“爬坡”精神就是学校在长期办学中形成的女院精神。

(一)“爬坡”精神的形成背景

陈慕华是延安抗日军政大学第一期参谋训练队毕业的学员,在她身上一直保持着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她说:“过去在延安打窑洞,行军走路,生活虽然那么苦,但很快活,关键是有理想,为理想而奋斗,吃野菜也快活。世界观解决了,再苦也不怕。”[5]这一艰苦奋斗精神融入女院办学和发展过程中,具体来讲就是“爬坡”精神。在到学校视察期间,陈慕华多次谆谆告诫:“学校有了很大发展,我很高兴,但我们距离顶峰还有一段距离,要继续爬坡,要使足劲往上爬,要实事求是,努力办成一所女子普通高校。”②参见:《慕华大姐与中华女子学院的发展》画册,校内资料,2009年。

与办学悠久的普通高校相比,女子学院的办学条件和教学质量存在很大差距,面对办学过程中遇到的重重困难,陈慕华一次又一次地勉励大家:“要自强不息,锲而不舍;要迎难而上,不断爬坡,不断创新;要缩短时间,加快发展。”③同注②。“爬坡”精神是理性精神、责任精神、牺牲精神、奉献精神、创新精神、奋斗精神的集中体现,敢于爬坡是自信与意志的展示。陈慕华提出的“爬坡”精神,深深激励着师生,学校抢抓机遇,克服困难,深挖内部潜力,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努力扩大办学规模,在1995年到2005年的十年间,完成了学校从成高到普高的成功转制,获得普通本科学士学位授予权,顺利通过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为学校向更高层次迈进打下了坚实基础。

(二)“爬坡”精神的深刻内涵

陈慕华多次在讲话中提到的“爬坡”精神,概括说就是:自强不息,锲而不舍,不断爬坡,不断创新。

自强不息——强大自己必须要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持之以恒的努力和付出。语出《周易·乾》:“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8]26表现了女院人发愤图强、勤奋努力的精神。

锲而不舍——不断地镂刻不放手,比喻有恒心,有毅力。意指只有日积月累,耕耘不辍,人才质量才能不断提高,办学水平和层次才能不断跃上新高峰。语出《荀子·劝学》:“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9]3表现了女院人持之以恒、勇于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

不断爬坡——“爬坡”比喻克服困难和阻力,向好的方向努力或向着更高的目标前进。“爬坡”非常形象地描绘了当时学校所处的境遇和师生迎难而上、顽强拼搏的决心和行动。

不断创新——创新是人类特有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是人类主观能动性的高级表现,是推动民族进步和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语出《南史·后妃传上·宋世祖殷淑仪》:“据《春秋》,仲子非鲁惠公元嫡,尚得考别宫。今贵妃盖天秩之崇班,理应创新。”[10]323-324彰显了学校为提高教育质量与人才培养水平锐意进取的开拓精神。

(三)“爬坡”精神推动学校实现跨越式发展

女院人在陈慕华女子高等教育理念的指导和“爬坡”精神的激励下,不断克服困难,奋勇前进。“爬坡”精神集中表现了女院人负重前行、勇于突破、敢于赶超的姿态,团结拼搏、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意志,忠诚事业、脚踏实地、求真务实的风范,任劳任怨、乐于奉献、鞠躬尽瘁的品德,以及面对高等教育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不断增强的紧迫感、危机感、责任心和坚强毅力。强化“爬坡”意识,是为了以良好的精神状态和过硬的工作作风,抢抓机遇,应对挑战,续航梦想,不断前进。经过锲而不舍地爬坡,经历多次跨越式发展,目前学校已发展成为具有普高、成高、妇女干部培训及留学生培养等多类型办学的女子高等学府,设有女性学等24 个普通本科专业,涵盖法学、教育学、管理学、经济学、文学、艺术学、工学等7 个学科门类。

七、指导学校发挥优势,建设特色鲜明的现代化女子大学

陈慕华对学校寄予殷切期望:“中华女子学院要办成我国的妇女培训中心、妇女理论研究中心和信息资料中心,成为培养中、高级女领导干部、管理干部和各类专门人才的重要基地,成为全国妇联对外交流的窗口。”“真正成为一所高品质、高品位、特色鲜明的女子高校,在社会和教育界独树一帜,发挥独有的功能。”她深情地说:“不久的将来,我们的女部长、女省长是由我们这所学校培养出来的,多好呀!”①参见:《慕华大姐与中华女子学院发展》画册,校内资料,2009年。

学校坚持特色兴校,强化使命担当,建立了全国第一个女性学专业和第一个女性图书馆。高度重视妇女理论研究和实践,围绕学校特色成立了33 个非实体研究中心,其中与妇女、儿童、家庭建设相关的中心有24 个,占72.7%。围绕妇女教育研究中心、妇女理论研究中心的建设,开展妇女/性别、婚姻、家庭、儿童等研究,凸显学校在妇女/性别研究中的特色和优势。国家级科研立项创历史新高,产出了《中国妇女教育发展报告》蓝皮书等若干有重大影响的标志性成果。作为中国妇女研究会妇女教育专业委员会和中国婚姻家庭法学研究会秘书处单位、中国女子高等院校联盟理事长单位,学校发挥了引领示范作用。

加强优势特色专业建设,提高专业竞争力。社会工作、学前教育、女性学3 个专业,成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和北京市特色专业建设点。学前教育专业持续保持全国排名前20 名。学校获批成为“服务国家特殊人才培养项目”社会工作硕士学位研究生试点工作建设单位。此外,学校以立项形式,分别支持法学、人力资源管理、播音与主持艺术、汉语国际教育和文化产业管理等5 个专业培育专业特色,积累专业优势。②参见:《中华女子学院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自评报告》第三部分 教学资源,2017年。

实施开放办学战略,国际化办学取得实质性进展,与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高校和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作为援外学历学位教育项目学校、商务部援外培训基地、北京市“一带一路”国家人才培养基地项目学校、中外女校校长论坛发起者、世界女子教育联盟成员单位,学校在妇女国际交流和政府外交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学校自2015年底获批商务部援外学历学位教育项目后已连续四年招生,招收了来自近30 个国家的国际学员,秉持“建设国际一流女子高校、培养国际女性人才”的思路,创新工作方式,丰富教学内容,打造培训亮点,不断谱写女院国际化新篇章,为学校国际妇女教育品牌化做出了积极贡献。

八、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谱写中国女子高等教育新篇章

七十年是一个里程碑,七十年是一个新起点,这既是年轮的叠加,更是初心守望和使命延伸。陈慕华是中华女子学院的缔造者,她的女子高等教育理念指导着学校发展,她不断攀登的“爬坡”精神熔铸成学校灵魂,她对女子高等教育事业的高度使命感和无私奉献精神,感召和激励着全体师生不断进取。

滋兰树慧竞芳菲,扬帆启航铸梦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突出党的政治建设,紧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新时代赋予高校的光荣使命。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妇联主席沈跃跃要求学校“融入国家人才培养战略,围绕党的妇女工作需要,立足以特色求发展。要着力强化妇联干部、妇女干部培训主责,建好建强妇联干部培训基地;着力打造优势学科,使学院成为培养服务社会、家庭和妇女群众的人才摇篮;着力在国际妇女发展和性别平等教育事业中彰显中国特色,使学院成为中国妇女民间对外交流交往的重要窗口;着力发挥妇女研究智库作用,将学院建设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妇女理论家庭建设研究的基地。”[3]这为学校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初心如炬,使命如山。走过了七十个春秋,奋进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中华女子学院,正以勃发的生机与活力,谱写妇女干部培训和中国女子高等教育的新诗篇!

猜你喜欢
妇女中华学院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当代妇女的工作
海盗学院(12)
海盗学院(7)
《妇女法》也要治未病等9则
西行学院
强奸罪立法和执法中对妇女的性别歧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