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生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的现状与思考
——以某高校的抽样调查为例

2019-01-30 08:00丁玉兰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19年3期
关键词:医学生志愿志愿者

丁玉兰

(川北医学院,四川 南充637000)

1993年12月,团中央发起“青年志愿者行动”,志愿服务正式进入高校并开始它的蓬勃发展历程。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社会积极倡导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从中央到地方对志愿活动的开展非常重视。但也要看到,大学生志愿活动的开展还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需要从制度层面、教育层面、社会层面等多方面逐步完善。

为全面了解在校大学生参加志愿活动的基本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了四川某医学院校开展一次抽样调查,以在校本科生为调查对象,在学校检验、护理、影像等5个专业的各年级分别抽取调研对象,一共发放问卷485份,有效问卷数477份,有效回收率98.35%。本次问卷调查的范围仅限于一所高校的部分专业,鉴于诸多差异,故无法完全代表其他医学院校的大学生开展志愿活动的情况。

一、医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基本情况分析

(一)参与志愿活动及志愿组织的比率。

调查显示,该校经常参与志愿活动的学生所占比率仅有16.35%,偶尔参加占66.04%,从未参加占17.61%,低年级参与情况好于高年级。通过座谈询问未参与原因,其中医学生课业繁重、不了解志愿服务活动的需求信息、担忧安全问题是主因。

在参加过志愿服务的学生中,55.35%的学生曾经或正在加入相关志愿服务组织,44.65%从未加入过任何志愿服务组织。

(二)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保障情况。

医学生参与志愿活动的愿望比较强烈,但在访谈中了解到部分学生未参加的原因是不清楚活动的需求信息,不确定信息的真实性,希望有权威平台定期发布需求信息。调查发现,参与志愿活动的学生中75.26%均从志愿组织获得服务信息,73.17%的学生从老师和同学处获取信息,仅31.66%的学生从网络平台获取信息,10.27%的学生通过浏览报刊杂志知晓需求信息。

33.33%的学生认为学校领导、老师对于学生开展志愿活动非常支持并积极提供条件,62.05%的被调查者认为学校支持力度一般,4.62%的学生认为学校的支持力度亟待加强,表现在请假参加志愿活动得不到老师的批准、对志愿经费的扶持力度不够等方面。

(三)医学生对志愿服务活动的看法。

在被调查的学生中,75.68%的学生对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持赞成意见,23.69%的学生持中立态度,仅0.63%的学生表示反对。

57.23%的受访学生希望在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后获得荣誉证书,42.98%的学生希望得到适当的经费补贴,22.43%的学生希望在入党或者选拔干部时能被优先考虑,28.30%的学生认为不需要任何形式的奖励。

参与调查的该校学生认为志愿者最重要的素质依次为爱心与热情(54.72%)、耐心与坚持(50.52%)、专业技能(8.18%)、其他(2.52%)。

二、医学生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的主要问题分析

对有过志愿服务经历的学生开展进一步调查,39.62%的学生反映资金不足是开展活动最大的困难,31.45%的学生认为志愿者急需相关技能培训,21.59%的受访者认为开展志愿服务缺乏安全保障,后期难以维权,还有一部分学生反映医学生课业繁重,不能平衡活动与学习的关系。

总的来说,资金不足、安全难以保障、能力不够是大学生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中遇到的主要问题。

(一)资金匮乏。

虽然大学生志愿服务是无偿服务,但现实问题是只要开展活动,就会产生成本费用。活动资金通常来源以下途径,系上活动经费、校团委资助、拉赞助或学生自筹。小型活动的费用支出能勉强维持,参与人数众多、支出较大的志愿活动难以为继。参与调查的老师和学生反映,该校每年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活动就一直存在经费筹措难的问题。

国外志愿服务的资金来源有多种渠道,如政府支持、慈善、私人遗产的捐助和公司等社会实体经济的共同资助。而我国目前尚未建立一个良好的志愿服务经费来源渠道。“志愿服务意条例意见稿”规定“各单位要积极为开展志愿服务提供便利;企业捐赠财产用于志愿服务也可以享受税收优惠”[1]。

(二)安全难以保障。

(2013年11月修订)的《中国注册志愿者管理办法》中指出,注册志愿者在志愿者组织安排的志愿服务过程中对服务对象造成损害的,由志愿者组织承担责任;如服务对象在接受服务过程中对注册志愿者造成损害,志愿者组织应当支持受损害的注册志愿者向有关服务对象追偿损失,并提供必要的帮助[2]。但以上规定只针对注册志愿者,注册才能享有权益的保障。

调查发现,参与志愿活动的学生没有在网上注册的意识,部分学生甚至对“志愿中国”或者其它志愿服务的网站一无所知。调查显示,53.46%的人认为有必要在注册,方便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也有利于权益的保障。有46.12%的志愿者认为不必要注册。

(三)专业能力欠缺。

志愿服务的发展对专业化的要求日益提升,不但要求参与热情,更要求专业技能。央视新闻1加1节目曾采访到北师大公益研究院院长王振耀,他谈到全世界的志愿服务都需要专业性。医学生开展志愿活动具有学科优势,可以结合专业开展基础医疗普及宣传,但这远远不够。调查显示,志愿者在开展志愿服务的过程中,专业技能不足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改善志愿活动开展现状的建议

(一)制度化——普及志愿者注册制度。

我国在2001年就实行了志愿者注册制度,近年团中央已在会同相关部门正式启动青年信用体系建设。在“志愿中国”网站注册后,每名志愿者将获得一个独一无二的编号,能记录志愿服务的工作时长,可以选择加入当地的志愿组织。(2013年11月修订)的《中国注册志愿者管理办法》中指出,大中专院校团组织及其授权的志愿者组织为志愿者注册机构[3]。学校层面可以实施对志愿者认证机制的普及,逐步建立志愿者个人服务信息档案,使招募和表彰志愿者做到有据可依。

(二)专业化——完善培训措施。

社会需要基础性的志愿服务,更需要专业的志愿服务。调查发现,学校开展的志愿活动培训以临时培训为主,培训限于活动前的“救急”讲解,普及安全知识,讲解服务内容。医学生志愿服务以基础医疗服务为主,包括医院导医、社区义诊,涉及量血压、测血糖、急救培训等,加强对志愿者的专业素养培训和统一化管理是提升服务质量之根本,多措并举促进志愿服务规范化、专业化。

(三)常态化——重视评价机制。

建立考评激励机制既能保证志愿活动的质量,又能维持志愿者的热情。2015年3月16日,教育部印发《学生志愿服务管理暂行办法》,规定在大学学段实行志愿者星级认证制度。学校根据志愿者参加活动的时间累计,认定其为一至五星志愿者。高校的志愿服务管理部门定期反馈结果,对有突出贡献的大学生志愿者进行精神和物质双重激励,可以设立“志愿服务奖学金”。

新时代、新青年、新作为。高校志愿服务应通过政策层面的不断完善,实践层面的有益探索,逐步向规范化、专业化、制度化发展。

猜你喜欢
医学生志愿志愿者
志愿者
以志愿,致青春
我是志愿者
医学生颈痛情况及相关因素分析
拥有《鹿鸣》书与卡,填报志愿成行家
以医史学史料为载体提高医学生人文素质
为志愿者加油
小小志愿 大大爱心
我是小小志愿者
因爱汇聚,志愿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