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建峰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提出了学生要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写作时要以负责的态度力求有个性、有创意地表达自己的看法等内容。从中可以清晰地看出对高中生写作上提出的具体要求,那就是注重学生写作的主体意识的发挥。而落实到文章中无非是写作素材的选择,布局谋篇,中心立意,以及语言运用都要有独特感受和标新立异之处。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得知,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是一项系统工程,因为学生的写作是一种很主观的活动,影响写作的元素分门别类,像个人经历、成长环境、知识积累、写作技巧等等,对学生的写作都直接产生影响。因此,想要提高学生的写作主体性,教师的指导和学生个人的努力要紧密结合,方能收到应有的效果。
1.实现学生写作主体性的关键因素之一在于教师的引领,教师不仅要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还要与学生建立友好的情感沟通,这样才能有效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教师在写作技巧的传授中应做到系统化安排,并落实到每一堂课的学习中。因为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精心选取的,其内容和艺术特色都有其独到之处。为此,教师在授课前。备好作文教学内容,教师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学生的写作能力才会得到有机的训练。平时缺少这样的训练,学生就会对写作心生畏惧,常常面对作文愁眉不展,觉得无话可说。这种情感一旦蔓延,就无法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为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在学生每一课的学习中,以不同形式的命题和写作形式训练写作,学生动笔的次数多了,就会丢掉恐惧感,甚至产生亲切感,写起作文来自然会信心满满。由此可见,情感和兴趣在写作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老师要充分利用感情与激趣的方法,这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个性写作空间,增强学生的写作热情。
2.实现学生主体性写作的关键因素之二,是教师要千方百计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我们应从学生平时的材料积累抓起。虽然说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离开了丰富的写作材料,即使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很高涨,也难以写出有独到见解的文章。我们要想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主要在于学生是否积累了丰富的作文素材。俗话说得好:“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无论写作技巧多么的精湛,但如果平时没有注意写作素材的积累,也同样写不出好的作文。从古今中外文学大家的写作成就可以看出,他们都经历了人生难忘的经历,陶渊明、曹雪芹是这样的,鲁迅、巴金是这样的,狄更斯、巴尔扎克也是这样的。只有亲身体验过生活,才能用文字感染读者。“文学来源于生活”是很精辟的一个结论。我们必须培养学生坚持不懈地积累材料的习惯,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写作能力。同时教师不仅要告诉学生这样一个道理,“十年磨一剑”的耐心是写作的法宝,“临时抱佛脚”是无法实现自主性写作能力的提高的。教师在培养学生积累大量素材的习惯时要做到有步骤、有方法、有检查,同时要培养学生对每则素材要写出感言。这样才能不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个性,才能写出标新立异的文章。
1.规范教师的指导程序。因为作文教学是一项长期工程,师生在短期内很难看到明显的成效。这就要求教师在指导学生的作文时,要做到耐心而持久、做到科学化、系统化的训练方法,建设相对固定的展示平台。把这项作文教学作为每一周的专题来进行,让学生通过语文课现场“表演”;并结合高考作文的要求进行有准备的表达,要求学生发言,人人有讲演稿;整个过程实现全程录像,然后集中时间播放,让学生提出改进意见。经过长时期的训练,学生就会增强写作的主体性。
2.建立以情感督促学生主体性写作的机制。高中学生主导性极强,对于教师布置的作文往往不看好。究其原因,是因为教师的作文命题不能紧跟时代的步伐,或者是脱离学生的生活。这就需要教师勤于动脑,紧紧追随时代的步伐去命题,让学生感到这样的命题对自己将来升学考试是有帮助的而乐于接受教师的指导。这就是情感督促机制。另外还要建立团队牵制机制,所谓的团队牵制机制即采取有效的方法能驱动学生前行,开展团队合作方式的目的就是以集体钳制个人,增加学习的集体压力。利用学生本身所具有的“个人事小、集体事大”的心理,进而强化团队的荣誉高于一切的意识,促使学生写作的主体意识进一步增强。
写作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中之重,作为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教学中要把作文教学提高到重要的地位上来。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指导作用,让钻研作文教学方法成为自己教学的一种习惯、一种爱好、一种精神。要以教师的自身行动来感染学生,师生在作文实践中建立起沟通交流的桥梁,共同为提高学生写作的主体性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