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中学语文阅读的“三个走进”

2019-01-30 05:33
中学语文 2019年15期
关键词:画框现实内心

骆 伟

对于整个中学语文的学习来说,阅读理解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包括说明文阅读、议论文阅读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在内,现代文的阅读理解历来是横在学生面前的一座大山,其答题和得分的难度堪为语文难度之最。一篇诗文,以常情度之,应该不会给日常修习母语学科的学生带来困惑,造成得分障碍,为什么恰恰成了语文学习的“拦路虎”呢?对于如何消除现代文阅读理解的困惑,破解障碍,我想从阅读过程中怎样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的情感内心、走进作品关联的现实世界这三个方面做一个解读,希望可以给予我们的教学者和学习者一些启示。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大纲对语文教育基本功能和性质的这个新定位,突出了语文教育从纯“工具”走向关注“人”的新时代价值取向的根本转化。在这一转化的大前提下,语文作品逐渐具备更多滋润灵魂的涵养功能和提高生命质量的发展功能,对于作品的阅读鉴赏也一步步走出过去那种政治化、机械化的模式,变得从容深邃而贴合实际,变得更富有创新精神。教学者和学习者只有依据文本走进作品深处,走进作者内心,继而走进现实生活,才能完美地发挥语文独有的教化功能,提升学生阅读、认知和思维的水平。

一、走进文本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其中,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是阅读活动的主体,是阅读教学的中心。因此,教师在课前走进文本,与文本充分对话,再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为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架起一座桥梁,是有效阅读教学的关键所在。首先,教师与文本对话时要对文本有深入的把握和个性化的解读。教师作为阅读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和组织者,是联系文本和学生的纽带。教师只有先读懂文本,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和基本内涵,准确把握文本的价值取向,找准文本的重难点和创新点,才能顺利地进行教学设计,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由表层性过渡到解释性,并最终达到创造性理解,完成初步的教学目标。其次,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对文本的阅读兴趣。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是实现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基础。情境的创设,可以让学生“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是缩短学生与文本视界差距、唤起学生情感体验的有效途径。情境的创设是用一种与被感知对象相似而熟知的体验来唤醒学生的知觉表象,从而过渡到认知对象的体验上来。如我们可以用李白“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杜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岑参“故园东望路漫漫”“凭君传语报平安”等学生熟知的诗句来创设思乡的情境,唤醒学生对故乡的情感体验,再来引导学生体味余光中或者席慕蓉的《乡愁》之类,就很容易在情感上产生共鸣,效果自然水到渠成了。

二、走进作者的情感内心

学科教学的实施与评价过程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通常是重点所在;情感是人对客观现实的一种特殊的反映形式,“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部作品的解读深度,在很大程度上往往取决于情感挖掘的深度。因此,文本的情感解读是语文教学之本。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力求让学生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通过心灵与作者对话,从而深入地理解文本,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感受作者的心灵之声。比如我在教习韩少功的散文《扑进画框》的时候,起先通常是要简单介绍作家的成长历程和情感倾向;学生在初步了解了韩少功的心路历程之后才有可能突破“寻根文学”的表层皮肤,逐步深入到文本内心,尝试理解韩少功“我心归去”的脱尘心境以及对土根文化的追求与向往。有一道题目是,请从文本中概括出作者“扑进画框”的几个理由。从文本对话的角度出发,学生很容易找出这样的几条答案,比如画框中的湖光山色让人感受到空阔与清凉,画框是作者感受和体验古人幽深诗境的胜地,画框是回忆以往岁月的存根等等;除此之外,学生要进一步寻找答案,就必得尝试着走进作者的情感内心,通过心灵与韩少功对话,挖掘出作者融入山水、追求本真的生活愿望以及对枯燥乏味、缺少创作灵感的城市生活的厌倦与排斥(“画框”可以直观地理解为山水田园生活)。“扑进画框”,其实就是作家渴望走进自然、回归本真生活的心灵写照。唐诗《枫桥夜泊》冠绝古今,我以为更能打动读者的恰恰正是诗人张继科举失意、落魄还乡的那份愁情。“月落乌啼霜满天”,奇幻的景象固然美好动人;“江枫渔火对愁眠”的难眠愁绪可能才是真正敲击读者心灵,激发共鸣,引导古今中外鉴赏者走进那个时代、走进那种心境的精妙所在。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只有走进作者的情感内心,我们才敢说基本上走进了作品,读懂了作品。

三、走进作品关联的现实世界

作品与现实的关联问题可以大致归结为文学的意义问题。文学的功能在于反映现实、普及真理、传达感情;现实生活的多样性赋予了文学作品的丰富性,作品总是千姿百态、变幻无常,有多少人生态度,就有多少变化样式;但无论如何变化,作品总是不会逃离现实的框架。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现实世界就是作家的创作之米。一样文学作品既要反映现实世界,又要对社会有着深刻的警醒作用;学生只有学会走进作品关联的现实世界,才能真正地体会作品的教化功能,提升正确认知世界的能力。从这一点出发,学生对现实世界的认知程度往往影响了理解文学作品的深度,也就从某种程度上决定了阅读理解答案的完整性和准确性。如周国平《丰富的安静》一文给我们带来了这样一些关于人生的深邃思考:在这个物欲横流,喧嚣复杂的社会,无数人在利益的驱使下不顾一切争抢到头破血流,一切的诱惑变成内心的欲望,让人得不到安宁;花花世界的风吹草动便是心灵的轩然大波;因为无知所以空虚,因为追逐所以嘈杂;人活一世本应看大千世界,读万卷书籍,实现理想,等到有所成就便可得广厦千万间庇佑天下人;因为精神世界的丰富往往能让一个人变得稳重而豁达,因为抛弃了私欲,人便不再躁动而回归安静。我们在讲授的过程中可以一步步引导学生结合纷繁复杂的社会情态从世俗的生活走进作者笔下的“丰富”——精神世界的富有,走进作者笔下的“安静”——心境是安静的,安静是丰富的,是一种超越世俗争斗内心永久平和的安静,是一种历经沧桑之后沉淀下来的璞真。此外,我们还要一步步引导学生反观现实,反思学习过程中一味追求潇洒的外表,做分数的奴隶,甚至学而不当,沉陷于知识破碎中却不自知,更甚者不学无术,忽略了精神的富有;反观是惊醒的前奏,能从周国平的散文中学会分辨自我,摆脱现实的羁绊,一头扎进作者笔下的理想境界,继而提升正确认知自我认知世界的能力,无疑是阅读教学的意外之财。文学往往有着似是而非的真实,拨云见日,返璞归真,带领学生看进去,走出来,不光能提高考生得分的能力,更能在学生成长的道路上充分发挥文学作品的教化功能,滋养灵魂,提升生命的整体质量。

在对文本的加工和理解过程中,除了明主旨、抓要点、理顺序、破疑难之外,“三个走进”实质上对应的就是阅读问题设置的三个层次,即直接源于文本、间接源于文本和超越文本。教师通过有效讲解开启学生思维,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的情感内心,走进作品关联的现实世界,其目的正是让学生学会埋头读作品,抬头看世界。

猜你喜欢
画框现实内心
做画框
内心有光,便无惧黑暗
我对诗与现实的见解
做一个内心有光的人
原来占据你内心的不是我
漫画:现实背后(下)
会唱歌的艺术画框 英嘉尼V5
让色彩细节充分呈现 Grandview(美视)WB5画框幕
现实的困惑
金属画框生锈了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