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德亮
(遵义市红花岗人民医院检验科,贵州 遵义 563000)
儿童细菌性腹泻是由感染引起的常见儿童疾病[1]。儿童细菌性腹泻的危害性很大,轻者可能腹痛、腹泻,病情严重时,则可能导致患儿出现高热、休克,甚至还会危及生命,所以一定要高度重视儿童细菌性腹泻,做到早发现早治疗[2]。临床认为,在明确儿童细菌性腹泻致病菌后行药敏试验有利于临床合理用药,对于治疗儿童细菌性腹泻具有重要价值[3]。本文笔者通过对我院2017年12月至2018年12月期间采集的64例儿童细菌性腹泻患儿的粪便标本进行微生物检测与药敏检测,进一步明确药敏试验与微生物检测在治疗儿童细菌性腹泻中的重要性。
以2017年12月至2018年12月我院收治的、已排除心肝肾脏器疾病者、意识不清者、精神疾病的64例儿童细菌性腹泻患儿的粪便标本为研究对象。其中,40例男,24例女,年龄6个月-6岁,平均年龄(3.08±1.87)岁;病程3-10d,平均病程(5.96±0.39)d。
1.2.1 病原菌检测
对64例患儿的粪便标本采取涂片染色镜检测,检验操作严格按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进行[4]。检测时,通过SS培养基培养标本,室温以35℃为宜,20h后,通过全自动微生物鉴定分析仪生化分析SS琼脂平板中培养的可疑菌落,再将病原菌采用血清凝集试验及生化反应进行分类[5]。
1.2.2 药敏试验
阿莫西林、氨苄西林、头孢哌酮、头孢三嗪为药敏试验对象,室温以35℃为宜,经18-24h连续培养后,测量抑菌圈直径,评估细菌耐药性[6]。
统计64例患儿的病原微生物分布情况,及不同菌株的耐药性。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分析所有数据,病原微生物分布及药敏试验结果为计数资料,计数资料用%表示,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经标本培养,64例患儿粪便中共检出58株病原微生物,阳性率为90.63%。其中,志贺菌23株,占39.66%;弧菌属15株,占25.86%,肠致病性大肠杆菌12株,占20.69%,其他病菌8株,占13.79%。与其他三种病菌数相比,志贺菌占比最高,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志贺菌、弧菌属、肠致病性大肠杆菌、其他病菌对阿莫西林的耐药性分别为11株(47.83%)、9株(60.0%)、5株(41.67%)、4株(50.0%);四种病原菌对氨苄西林的耐药性分别为13株(56.52%)、11株(73.33%)、8株(66.67%)、7株(87.50%);四种病原菌对头孢哌酮的耐药性分别为16株(69.57%)、6株(40.0%)、7株(58.33%)、3株(37.50%);四种病原菌对头孢三嗪的耐药性分别为10株(43.48%)、5株(33.33%)、7株(58.33%)、3株(37.50%)。由此可见,所有病菌均对阿莫西林、氨苄西林、头孢哌酮、头孢三嗪具有程度不一的耐药性。其中,耐药性在50%以上的分别为志贺菌对氨苄西林、头孢哌酮的耐药性,弧菌属对阿莫西林、氨苄西林的耐药性,肠致病性大肠杆菌对氨苄西林、头孢哌酮、头孢三嗪的耐药性,其他病菌对阿莫西林、氨苄西林的耐药性。
细菌性腹泻是儿童常见疾病之一,多起病急,且流行性发作[7]。患儿在得了该病后多数表现为腹泻、恶心、呕吐、大便次数增多、腹痛、大便性状改变等[8]。临床在治疗该病上以早发现、早采取合理的抗生素治疗为主[9]。但在治疗时,应提高抗生素使用合理性及规范性,以提高治疗效果,因此应重点监测患儿细菌性腹泻的病原微生物,确定不同病菌的耐药性,以便合理通过抗生素进行治疗[10]。经本文研究发现,临床通过药敏试验确定儿童细菌性腹泻的病原菌耐药性后,再行合理抗生素治疗能够有效提高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儿童细菌性腹泻的病原微生物包括志贺菌、弧菌属、肠致病性大肠杆菌及其他病菌等,且所有病菌均对阿莫西林、氨苄西林、头孢哌酮、头孢三嗪具有不同程度耐药性。按照药敏试验对症用药能够有效提高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