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林特小组及其在我国的应用

2019-01-29 18:17李东晓简宇涵李静
智慧健康 2019年29期
关键词:巴林医患成员

李东晓,简宇涵,李静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精神科,重庆 400000)

0 引言

当前,医患关系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良好的医患关系不仅仅是可以提高患者的依从性,还有助于避免医疗纠纷的发生。为此,需要通过多种方法,帮助医生改善和患者之间的关系。巴特林小组专注于讨论医患关系,可用于医务人员提高沟通能力和降低职业倦怠。为了更好的改善医患关系,可以加强对巴特林小组的应用。接下来就对巴特林小组进行介绍,并对其在我国的应用进行探讨。

1 巴林特小组的发展历史

巴林特小组(Balint groups)诞生于20 世纪 50 年代,以其创始人精神病学家及心理分析师巴林特的名字命名,最初应用于全科医生中,目的是通过小组活动,让医生理解病人,理解自己的行为对病人的影响,理解病人的行为对医生的影响[1]。1957 年,巴林特的代表作《医生、患者和疾病》(The Doctor,his Patient and the Illness)出版,这本书被澳大利亚全科医生学会指定为全科医生师资必读书籍[2]。1969 年,巴林特提出“以病人为中心的医学”一词以描述他在伦敦大学学院为医学生组织的小组[3]。1975 年,国际巴林特联盟(The International Balint Federation,IBF)正式成立。目前联盟共有24 个成员国及其下属国际心理动力巴林特协会,还有一些国家(如巴西、加拿大、希腊等)已经开展了协会认可的巴林特小组工作,但尚未成立正式的巴林特组织[4]。

2 巴林特小组的工作流程

巴林特小组每次活动时间1-2 小时,通常每两周或每月开展一次,持续一年至数年。首先由成员呈报及选择1-2 个案例用于讨论。这些案例是成员亲身经历、曾激起强烈情绪反应或难以应对的,也可以是以往讨论案例的后续跟进报告。案例只需简要、非正式地呈报,无需特殊准备和说明。呈报时要强调医患互动,包括医生的感受、反应和想像等及患者的形象和与患者在一起时的感觉,如同“讲述一个自己和病人的故事”。其他成员可以提出问题以澄清案例的事实部分。接着,案例呈报者将椅子推后,暂时退出讨论圈,保持沉默,倾听和思考其他成员的发言。其他成员发挥推理和想象,以案例中角色的角度思考,着重于医患关系展开讨论。组员个性和生活经历不同,对案例的反馈也会不同,但不能评判、建议或提供解决方案,也不要求发言“正确”。最后案例呈报者返回圈内[5]。

3 巴林特雕塑

巴林特雕塑来源于家庭治疗中的家庭雕塑和家庭系统排列。成员通过角色扮演,在场景中自由联想,体验和理解医、护、患三者之间的关系,辨识案例中没有被意识到的内在动力[6-8]。“雕塑”的进行在案例呈报后,可以是小组讨论开始前或结束后。首先,案例呈报人选择其他成员扮演案例中对医患关系产生影响的角色,如医生、护士、患者、患者家属、疾病等。然后小组讨论圈暂时被分解,案例呈报人“放置”各成员在特定位置,摆出特定姿势,从一旁观察整个场景。小组成员则安静地保持这个位置和姿势一段时间,尽可能进入“角色”,体会内心涌出的感受和景象,并逐一汇报。接下来,成员跟随感觉移动位置和姿势,形成新的“雕塑”,案例呈报人也可选择某个成员的位置,重新体验、感受,再次报告。最后,脱离角色,结束“雕塑。

4 巴林特小组在我国的发展和应用现状

巴林特小组2003 年由德国专家引进我国,首次在同济大学附属医院开展工作,2005-2008 年间通过欧盟“Asia-Link”国际心身医学合作培训项目被更多中国医生知晓[9]。2011 年5 月召开了国内第一次巴林特研讨会,2012 年中国正式加入国际巴林特联盟。今年已举办第九届巴林特小组研讨暨组长培训会,并首次开展巴林特小组组长的正式认证和资质认定工作[10]。

国内多家医院,如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北京协和医院、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等,都有巴林特小组定期活动的记录。大多数小组是多学科联合的综合性小组,组员并不仅限于全科医生,还扩展到内科医生、外科医生、护士、医技科室人员、医学生、医院行政管理人员等医院各职能部门的人员。在医生群体中,小组在减轻职业压力和倦怠感、减少负性情绪、提高沟通能力等方面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11]。案例呈现的触发事件包括医患冲突、价值观冲突、面对“无法治愈的患者”、角色模糊、医师本人或患者遭受不公正待遇;小组讨论的主题包括与患者相关的情感体验、职业定位、与其他医务人员的合作[12],有医学生参与的小组还涉及医学生临床教学[13]。

医疗机构外,巴林特小组技术也被迁移运用到学校。以巴林特小组形式讨论工作中遇到的较难处理与应对的学生,可以提升高校辅导员及中小学教师共情沟通能力,减轻工作带来的负性情绪[14]。以巴林特小组形式探讨人际关系问题,可改善大学生共情与沟通能力,从而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社会适应[15]。

5 讨论与展望

近年来,我国医患关系问题得到广泛关注。医师群体心理耗竭水平高,压力大,工作满意度低[16]。

与国外不同,我国巴林特小组在护士中开展较医生更多。分析原因可能是我国护士人群的心理健康相对医生更差,尤其是重症监护室、急诊、手术室等科室的护士承受了更大的压力[17]。巴林特小组为护理人员提供了一种释放压力、宣泄情绪和相互支持的方式,提高了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在医学教育中,有医学院校开展了巴林特小组课程试点并收获初步成效,但尚未得到官方认可,未推广及纳入常规课程中。其他普通高校中也有一些巴林特小组形式的课程。这些课程小组中通常以老师作为组长,组长有“提建议”和“指导”的行为,这与巴林特小组的原则相悖。分析原因可能是受限于我国传统的教育形式,老师有义务“指导、教育”学生学习知识,学生表达观点时也带有“要正确回答问题”的压力。其次,虽然初步观察表明非精神/心理专业背景的医疗工作者(如医学院教师)也具有巴林特小组组长潜能[18],是否普通高校老师(如辅导员)等非医疗工作者也能领导巴林特小组还需考量。最后,在大班授课制的教学模式中,在课堂上营造封闭安全的小组环境有一定难度,绝大多数学生只能通过观摩学习,没有机会参与到圈内活动,也有失教育的公平。这一形式的课程若要进一步推广,需规范授课形式、课程时长、对学生的考核方式及评分标准等。

在巴林特小组的研究中,实验小组通常是开放小组,被试者参加小组活动的次数不一且脱落较多,人员流动大,组内、组间异质性大,样本量小,对干预效果的评估采用的多是研究者自制评价量表或结构式访谈,结果易受主观因素的影响,可比性较差,也不适用于大样本的研究。日后可在研究中采用封闭式小组,对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严格限制,采用常用的他评、自评量表评价沟通能力和情绪状态,并且采用患者评价、同事或专家评价、自我评价等综合评价方法。

巴林特小组是一种专注于医患关系的小组,可以提高医护人员的沟通和共情能力,也可以减轻负性情绪和职业倦怠,同时在其他领域也有应用前景,值得在国内得到重视和推广。

猜你喜欢
巴林医患成员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法拉利包揽一二名 周冠宇首秀获积分——2022F1巴林大奖赛
巴林美利达中国车迷见面会
巴林石收藏趣谈
一句“咱妈的病”让医患成为一家
解开医患千千结
分级诊疗 医患各自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