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导向”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运用分析
——以“理想的误区”为例

2019-01-29 21:45曹雪峰
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年3期
关键词:实现理想问题导向立志

曹雪峰

(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重庆 万州 404120 )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思政课教学要针对特定对象的典型问题,才能引起教学对象的高度关注和积极共鸣,才能产生真正的亲和力,思想性和理论性也才能够发挥真正的力量。

毛泽东曾在《反对党八股》一文中指出:“什么叫问题?问题就是事物的矛盾。哪里有没有解决的矛盾,哪里就有问题”。[1]习近平总书记也指出,“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2][3]“问题导向”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质量的根本。[4]以“问题导向”引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并切实贯彻到课程教学体系构建、教学方法创新和教育教学过程的各个具体环节当中去,是提升思想政治课教学实效性、针对性的必然要求。

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决定事业成败。没有理想信念,就会导致精神上“缺钙。”可见,理想信念作为人的精神世界的核心,对于青少年成人成长成才起着基础性、决定性的意义。以理想信念为突破口、引导和解决青年学生在理想信念中存在的突出问题,首要的前提就是明确青年学生在理想信念方面存在的模糊、错误的认识与成人成长成才目标要求之间的矛盾。青年学生在认识理想、树立理想和实现理想的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误区和问题。

一、认为“理想是可有可无的,谈理想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情”

正如十九世纪法国著名作家维克多.雨果所说:“人有了物质才能生存,有了理想才谈得上生活。”正确而适合自身的理想是必需的,在修身、为学和促进心理健康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是成人、成长、成才的重要基础和首要前提。

修身以成人,树立理想有利于促进人的成长。古人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修身的第一要务就是立志。人如果没有志向,修身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为只有在追求理想、为实现理想而不断地努力和拼搏的过程中,人才会不断地克服自身的惰性、缺点和不足,他的能力、才干和素质才会得到不断的锻炼和提高。

为学以成才,树立理想对于读书、为学起着决定性的引领作用。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认为:“立志是读书人最要紧的一件事。”正如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朱熹在《理性精义》一文中所指出的:“百学须先立志……书不记,熟读可记;义不精,细思可精,唯有志不立,直是无着力处”。明代思想家王阳明在《示弟立志说》中指出:“夫学,莫先于立志。……盖终身问学之功,只是立得志而已。”[5]总之,为学以立志,立志以促学,二者相辅相成。

树立理想还有利于维护心理健康、促进人的成长。古希腊先哲苏格拉底认为:世界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荷马史诗.奥德赛》中有一句至理名言:没有什么比漫无目的地徘徊更令人无法忍受的了。可见,人没有理想,就像行驶在茫茫大海中的船只迷失了方向;就像走在万丈深渊的边缘,随时都有坠落的危险。只有正确而适合自身的理想才能够帮助人走出精神沙漠和心灵荒漠。而部分学生之所以产生迷茫、无聊、空虚等负面感受问题,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出现了理想真空,当升学的压力消失后,找不到自己现阶段的具体目标了,或者说即使有目标,但不再像过去升学考试那样紧迫了。现实生活中,一些青少年之所以走上违法犯罪道路,除了道德水平不高、法律意识不强、心理素质不佳等诸多因素之外,也和理想缺失有很大关系。马加爵在临刑前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觉得没有理想是最大的失败。这几年没什么追求,就是很失败。”为什么同学之间的一些琐碎的矛盾和冲突能够成为他杀害同学的犯罪动机?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缺乏明确而远大的人生规划与理想追求,没有将主要精力放在学业和个人发展上,整日被这些矛盾和冲突所困扰,成为他心中过不去的坎,以至于心理失衡、铤而走险、犯下了不可饶恕的罪行,一时的冲动造成了几个家庭的毁灭。

二、认为“理想是小学生谈的事情”

出于好奇和关注,很多家长和老师在孩子年纪尚幼的时候,习惯问孩子们“将来喜欢从事什么职业”诸如此类的问题。部分青年学生因此产生一种错误认识,认为理想是“小学生谈的事情”。而理想作为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表现,其形成和确立的前提条件一定是较为成熟的理性思维和理性认识,正所谓“三观清则理想明”。年幼时对某种职业的向往更多的是出于一种美好的憧憬或简单的模仿,情感性的因素居多。正如毛泽东在1917年给老师黎锦熙的一封信中所说:“真欲立志,不能如是容易,必先研究哲学、伦理学……如此之志,方为真志,而非盲从之志。”[6]可见,只有对哲学和伦理学进行深入地学习和研究、对社会有深刻的认识、认真地思考人生的意义之后才有可能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此基础上确立的奋斗目标才是真正的理想。

三、以“平凡为借口否定理想追求、逃避社会责任”

一些青年学生信奉“追求是痛苦之源,平庸是快乐之本”的人生态度。他们以“我是一个平凡人”自居、认为“人生应当追求平凡”,并以平凡为借口逃避理想追求,浑浑噩噩、消极无为,不愿意承担自我发展和奉献社会的责任。然而,平凡并不意味着平庸和慵懒无为。诚然,现实生活中,绝大部分人都是平凡的,但在平凡中应当努力去寻找一点不平凡、创造一点不平凡、为自己平凡的人生增添亮色,就是其人生意义之所在。这种不平凡既来自实现自我发展的努力,更应来自奉献社会的责任,不能只重视个人理想、而忽视社会责任。“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人民的幸福,是当代中国青年必需和必将承担的重任。”[7]

青春不是用来挥霍的,而是用来奋斗的。要追求幸福的人生和美好的社会,就必须努力奋斗,否则人生留给你的就只有遗憾有悔痛。

四、“因理想而受伤”、一蹶不振,在实现理想过程中又“急于求成”

一些青年学生因为目标不切实际或其他因素的影响,考试成绩不理想,没能考上心目中的学校,严重的挫败感使其一蹶不振,随之产生了“因理想而受伤,不要和我谈理想”的错误认识,更有甚者会采取自杀这样的极端行为。须知理想不应是折磨人的枷锁,更应当是一面催人奋进的旗帜。人生也不能以一次两次的成败来论英雄,而应当从人发展的长期性和持续性来考量。当初的努力奋斗虽然暂时没能实现自己的目标,但也绝不是一无所得,应当看到在奋斗过程中自己各方面能力素质的提升与进步,而这些能力与素质恰恰是一个人今后发展的最大资本。机遇只垂青有准备的头脑,一个人可以不成功,但绝不能不成长,只要在不断的成长,有理由相信必会有所成就。

正如古波斯诗人萨迪所说,“凡事常成于坚忍,而毁于急躁”。“急于求成”是青年的通病。早在一百年前的1919年,章太炎先生在中国少年学会的演讲中就谈到“今日青年之弱点”。他说,“现在青年第一弱点,就是把事情太看容易,其结果不是侥幸,便是退却……现在青年第四个弱点,就是好高骛远。在求学时代,都以将来之大政治家自命,并不踏踏实实去求学问……故现在青年之好高骛远,在青年自身当然亟应痛改”。

对困难和挫折的估计与准备不足,在实现理想过程中又“急于求成”,碰到困难后很容易怀疑自己、否定自己,进而丧失信心、放弃理想目标,已成为部分青年的行为逻辑。从这个意义上说,青年并不缺少理想目标,真正缺乏的是坚定的信念。要知道“蓝图不可能一蹴而就,梦想不可能一夜成真,人间万事出艰辛,越是美好的未来,越需要我们付出艰辛努力。”[8]

“纵使思忖千百度,不如亲手下地锄”,习近平总书记在2012年2月20日中国—爱尔兰经贸投资论坛上引用的爱尔兰谚语告诫我们:无论何时,思前想后、纸上谈兵都不如锲而不舍、躬行实践。

猜你喜欢
实现理想问题导向立志
立志乡村振兴的筑梦人
姚立志绘画作品
感悟关怀厚望 立志跟党前进
苏梦飞
长大以后做什么
悟出
我的理想
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小学数学问题导向式教学策略研究
克拉玛依区社区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研究
十八大以来党的纪律检查体制改革:理念、思路与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