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喜艳 李东
中医药对外教育作为我国中医药国际合作与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1],我国中医药对外教育经过50 年的发展,取得了丰硕的成果[2]。尤其是国家顶层战略“一带一路”的展开,对中医的重视为中医药走向世界开辟了更广阔的途径,作为文化与医疗实践载体的中医药学,已经成为文化输出的一项重要举措,在建设教育强国的过程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3-4]。国际交流生是中医对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近年来华来留学生的中医教学问题引起了相当的重视,诸多学者进行了相关探索和研究[5],但国际交流生与留学生相比,在教学模式上仍有很大差异。笔者在近些年担任了部分来自美国肯塔基大学、日本庆应义塾大学短期交流医学生的中医教学任务,现将积累的一些经验进行总结,对西医院校国际交流生中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并提出相应对策。
来华学习中医的国际交流生分为短期校际交流和双学位项目两种培养形式,双学位项目培养过程包括系统的理论学习和临床实习,学时时间一般为2~3 年,理论学习内容包括中医基础理论、中药学、方剂学、针灸学以及中医经典著作等内容,临床实践时间充分,但此类国际交流生的培养多在专门的中医院校进行。西医院校来华国际交流生则以短期交流为主,一般只有1~3 个月的理论和临床实践时间,会导致理论授课内容有限,临床技能掌握不足,如不精心设计国际交流生中医课程、合理安排学习内容,学生很难在短时间内掌握中医药学的核心内容,很难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国际交流生来自世界各个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文化背景和语言存在着明显的差异,短时间内汉语水平很难提高,必须采用英语教学,而中医带教老师外语沟通能力不足,是目前中医教学存在的最根本问题,对于在华学习时间较长的外国留学生,可以先学习简单中文后再学习专业知识。但西医院校国际交流生多为非学历留学生,学习时间短暂,将直接进行外语授课,这就要求带教老师具备熟练且专业的外语授课能力。此外,还存在目前可参考的中医药外文(主要为英语、日语)教材相关专业词汇不足,特定语句与中医理论内涵融合不足等问题[6],会导致学生对中医药名词的含义出现误解,直接影响教学效果。
在西医院校中,国际交流生的中医药教育存在着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不明确的问题,带教老师仍应用针对我国西医院校本科生的中医教材,由于教学学时有限,学生很难在短时间内获取较大的信息量,教学要求和目的与学时不匹配,很难取得实质性的教学效果。尤其是在临床带教过程中,医生要同时面对繁忙的门诊工作,如没有明确的教学目的和内容,会导致学生所学知识碎片化,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则会直接影响教学效果。
不同国家有着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因此也有着不同的医学发展模式。中医学是建立在哲学基础上的医学,从《黄帝内经》、《伤寒论》到现代的中医教材,都是以整体观念、辨证论治作为中医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中医学认为,人和自然是“天人合一”的关系,人体本身是形神统一的整体,中医药的理论体系和临床思维模式具有典型的中国文化底蕴。西医学则以古希腊、罗马医学为基础,产生在工业革命的基础上,随着自然科学的进步而发展的。在国际交流生的教学过程中,尤其要重视这种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所导致的不同思维模式,中西医对人体研究的方法不同,但研究对象是相同的,治疗目的也是相同的,首先要让学生了解种种文化差异,才能更好的理解中西医各自的优势和特点,提高教学效果。事实上,文化背景的差异一直困扰着中医药对外教育事业的关键问题,潘淼[7]从历史文化背景和教材匮乏等方面分析了非洲留学生中医教学问题。
来华国际交流生基于对传统中华医学的热爱,以及被中医药学独特的疗效所吸引,选择到中医科室学习和交流,教学学时短是客观问题,带教方很难改变,如何在短时间内,让学生们体会到中医学的独特魅力并掌握中医学的核心内容,是值得西医院校带教老师认真思考的关键问题。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将从以下3个方面进行探索和改进。
一个好的老师不仅要有深厚的中医理论和临床知识,还应具备良好的语言沟通能力,对外教学能够更适应海外背景学生的特点和需要,提高教学中外语运用的水平对提高学生的中医教学效果至关重要[8]。西医院校中青年医师大多具有博士学位,却普遍存在着英语阅读能力较强,而口语、听力交流能力不足的问题[9],加之中医名词术语往往抽象难懂,翻译为英语的难度较大,在教学过程中,可参考《中医基本名词术语中英对照国际标准》、《WHO西太区传统医学国际标准名词术语》两本书籍,且应根据来华留学生具体情况制定符合学生中医理论水平和临床实践能力的中医教材或短期培训参考用书,结合带教医生临床经验,帮助学生诠释和理解中医药学。因此,非常有必要对目前存在的语言问题进一步梳理,不断完善中医术语翻译标准。并应采取有效措施鼓励教师提升教学能力,根据教学需要定期选派专业师资赴国外进修,在西医院校中医科培养一批具有良好外语水平的临床医师,以提高授课的师资力量。
随着中医药医疗服务在世界上的进一步普及,有关法规和政策管理的制定和完善,国际交流生的中医教学应有更加规范的教学方法和更加明确的教学目的。如何从系统完整的教学内容中精选出适合国际交流生学习的,最核心、最重要的中医药知识,是值得深入思考的。
2.2.1 分层制定教学内容 明确的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是实现良好教学效果的重要前提。来自不同国家的学生教育背景不同,专业基础知识参差不齐,但教学目的是相同的,即了解并掌握中医药学的理论基础、诊断方法和治疗特色。在教学过程中,应围绕共同的教学目的,针对不同教育背景学生,分层制定教学内容,如日本医学生本科阶段也会接受短时间的汉方医学教育,而汉方医学与中医学有很多相似之处,因此对中医药知识有部分了解,来华期间需要更多的接触临床,加深对我国中医药学特点的理解。而来自欧美国家的西医学本科生,则缺少基础性中医药理论的学习,既要到临床实践中去,又要在课堂上获得中医理论知识。因此,针对不同层次、不同教育背景交流生制定不同的培养标准,是一线教育工作者和临床带教老师的紧要任务。
2.2.2 制定国际交流生考核表 目前的国际交流生中医药教育中,存在着要求低,无考核标准等问题,学生短时间内收获知识参差不齐,因此,除了带教老师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外,还应制定国际交流生考核表,考核表的内容可以分为病史采集、体格检查、临床技能、病历记录、口语表达能力、医学知识、职业行为和交流能力等几个部分。并可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层制定考核表,在教学开始之前,明确教学内容与教学计划,教学结束之后,针对每位学生进行教学评分考核,以保证中医药对外教育的质量。
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方面,学者们尝试应用不同教学方法,谢和平等[10]探索了医患双重角色体验式教学方法在临床中的应用,杜微等[11]探讨了情景教学法在留学生医学汉语课程中的应用,潘淼等[12]探讨了PBL 教学方法在来华留学生中医教学中的应用。在教学中,笔者发现,尽管学生们来自不同的国家,但他们最为关注的问题是中医药治疗哪些疾病有独特优势,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加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利用综合医院中医科病例资源丰富,病种多样的优势,结合临床中的实际病例讲述中医药的疗效和优势,从以下两点内容入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3.1 我国中医药应用的广泛性 中医药是我国独特的卫生资源[13],我国的中医药应用范围非常广泛,由于其临床疗效确切、治疗方式灵活,独特的辨证体系,符合疾病的多样性和病变的复杂性,除了常见的功能性疾病,还应用在肿瘤患者术后调理、减轻放化疗副反应以及改善中晚期肿瘤患者生存质量等方面。而中医药在国外作为补充和替代医学的一部分,应用还较局限,多应用在功能性疾病的治疗中,且以针灸治疗为主,植物药的应用则更为局限。在国际交流生的中医药教学过程中,应多向学生们展示中医药治疗各种疑难重症的理论依据及辨证施治特点,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具有重要作用。
2.3.2 我国中医药制剂的多样性 我国中医药学有浩瀚的古典医籍与信息资源,中草药种类和资源极其丰富,数千年来积累了丰富的临床应用经验,与其他国家相比,具有显著优势。重视以人为本,整体、辨证的认识疾病,临床中形成了多样化的中医药治疗方法,中药制剂样式丰富,有汤剂、丸剂、膏剂、颗粒剂等,如在日本,只有最基本的颗粒剂,且药物要做成统一标准的,不能自由配置,不能因人而异的个体化治疗。而我国中医药的应用剂型与之相比,显得更为丰富,也更符合中医药个体化治疗的优势。而这些问题往往是学生们最为感兴趣的,也是传播我国中医药文化博大精深的主要途径。
中医药高等教育由于其特色学科专业的原创优势,成为来华国际交流生非常感兴趣的一门学科,总结来华国际交流生中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对提高教学效果,提升我国中医药对外教育水平至关重要。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在今后的国际交流生教学中,应从提高教学老师外语沟通能力、明确教学目的与教学内容、重视我国中医药原创优势并加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3 个方面进一步完善和改进,发挥西医院国际交流生中医教学优势,推动中医学在世界范围的发展,对于整个国家、对中国高等教育事业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